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5 《书愤》(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5 《书愤》(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4 21:48:27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亘古男儿一放翁
走近陆游   美文赏析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可是你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一声”千载谁堪伯仲间”的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名家眼中的陆游1陆游
书愤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书愤》写作手法和情感
2、通过诵读、探究、赏析每一联,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对作品的诵读,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目标初读课文1、正音、据注解掌握词语含义、关注易写错的字
2、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本诗表达的情感。
此时诗人已经61岁,你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的愤的原因?
既然是壮志未酬,那么他年轻时有怎样的理想?年老又是怎样的状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划出句子,并品味两者之间得关系。品读探究早岁 那知世事艰 气如山
暮年 空自许 已先斑对比品读探究思考颔联与首联的关系,尾联与颈联的关系。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宋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亮、朝中无人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早年抱负壮志未酬愤原因原因早年现在知人论世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悲愤的诗人绝望了吗?从诗歌中找出依据。味读探究一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拓展思考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 短短两行诗十四个字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主要在于列锦修辞手法的运用。虽未用一个动词,但雪夜渡江、战船森列;金戈铁马、秋日杀敌的激烈战斗场面却十分逼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味读探究二比较鉴赏
。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拓展练笔 结合本诗联系你所了解的陆游,写一段有内涵的文字表达你对陆游的评价。孤独的追梦人 陆游,就像那驿外断桥边的一株梅花,明知无人观赏,依然傲雪盛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你坚守梦想;面对主和派的肆意打压,你悲愤坚毅。虽然宋君遗忘了你,让你成了一位孤独的追梦人,但历史却永远记住了一位忠臣,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志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