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课前复习,温故知新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完善,领先世界即将完成工业革命,
最先进的生产力启蒙运动洗礼,
人文主义思想
渐成主流扩大殖民扩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落后、腐朽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生产力落后宋明理学
日益僵化,
束缚人性,
禁锢思想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英国:新兴资本主义文明、工业文明迅速发展,领先世界
中国:传统封建制度、文化日益落后、腐朽、僵化,
自然经济日益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会有多少中国人从天朝上国中惊醒?如果有他们会怎么办?寻求强国御侮之路的艰辛历程
︵一︶第14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
|
|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一、开眼看世界——船坚炮利中的最初惊醒问题1: 阅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和材料一,思考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开眼
看世界的表现和主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
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
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
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少数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中惊醒,萌发学习西方先进
科技,主要是军事科技的思想
2.清政府的封建制度、统治落后、腐朽,又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迅速崛起,加紧殖民扩张问题2:阅读材料二、三、四,思考鸦战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中国
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
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第三条: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
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
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摘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三: 从林则徐1841年编译《四洲志》至1861年,20年间共编撰有关世界地理著作22部.因为是最初窥视茫茫世界,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描述还比较肤浅, 展示的世界也不甚清晰,但毕竟首次承认了外国某些领域的先进,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贵华夏、贱夷狄”,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混沌思想中打开了一扇窗,照进一缕阳光…… 材料四: 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自古都是别国学中国.哪有中国学别国之理!这类心态不仅在守旧国人中,即使在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梁廷楠,著有多部涉及外洋的著作.却认为:“天朝全胜之时.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 受其学,失体孰甚!今无是理也!彼之火炮,(源)自明初;夹板船,亦郑和而与之;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
《海国图志》在中国被认为是“以夷变夏”而遭禁,但传入日本后,三年内被翻译成21种版本,成为官员、学者的一部“急用之书”,对推动明治维新产生积极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
一定要学会辨别史料、去伪存真。
1.哪些史料记载的内容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是不真实、虚假的史料;
2.哪些史料虽然真实,但与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无关材料二、三、四并非都是反映“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当时中国的影响。材料二就是该思想出现的背景,而不是它产生的影响问题2:阅读材料二、三、四,思考鸦战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当时中国
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
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第三条: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
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
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摘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材料三: 从林则徐1841年编译《四洲志》至1861年,20年间共编撰有关世界地理著作22部.因为是最初窥视茫茫世界,所以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描述还比较肤浅, 展示的世界也不甚清晰,但毕竟首次承认了外国某些领域的先进,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贵华夏、贱夷狄”,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混沌思想中打开了一扇窗,照进一缕阳光…… 材料四: 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自古都是别国学中国.哪有中国学别国之理!这类心态不仅在守旧国人中,即使在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梁廷楠,著有多部涉及外洋的著作.却认为:“天朝全胜之时.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 受其学,失体孰甚!今无是理也!彼之火炮,(源)自明初;夹板船,亦郑和而与之;即其算学所称东来之借根法,亦得诸中国.但能实事求是,先为不可胜……”。
《海国图志》在中国被认为是“以夷变夏”而遭禁,但传入日本后,三年内被翻译成21种版本,成为官员、学者的一部“急用之书”,对推动明治维新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引导部分中国人冲破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另一方面,没有改变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未付诸实施追问:同样都是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为什么仅仅一水之隔的中国和日本反应却
截然不同? 中华文明长期领先,所产生的文化优越感,也养成了中国人容易骄傲自大,
爱面子、爱虚荣的心理,久而久之渐民族性格,直到今天,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和交往中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和民族自古就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明,久而久之也渐成民族性格。 但是真正的尊严来自实力和道德,清政府不愿学习外来先进文明增强实力,
等来的只能是更大的屈辱。 “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驾)已出巡热河,(夷)氛逼近京城仅二十余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
----曾国藩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忧外患中的艰难起步两江总督
曾国藩
直隶总督
李鸿章
陕甘总督
左宗棠
湖广总督
张之洞
恭亲王、
总理衙门大臣
奕?
问题3:阅读课文第四、五段,结合必修二相关知识,思考洋务派兴办洋务的
指导思想、目的,具体措施及其结果?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事物的根本,这里指立国的根本、根基;用:手段、方法、工具。
洋务派要以中学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以西学作为富国强兵、救亡
图存的方法、手段。
2.中学:一指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二指
封建制度。
简单说就是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
西学:主要指西方科学技术,另外随着洋务运动开展,洋务派也学习西方
经济、教育、军事,甚至法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方法、措施,但拒绝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简单说就是西方科技和其他领域的实用措施、技术。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1.兴办军事工业 2.兴办民用工业 3.创办新型海军 4.兴办新式学校等结果:一方面指导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问题4:怎样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我们看看比洋务派先进的人士怎么认为: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 未摆脱“中学”,即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反而维护落后、腐朽的封建
制度和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可是许多历史学家对“中体西用”却有着与郑观应不同的看法
虽说“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封建思想依然十分浓厚、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晚清时期,这一思想减少了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使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得以实施。对于同一思想的两种相反的看法都正确,到底怎样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二“历史解释”。
要解释历史,首先要理解历史。我们理解历史有两个角度:
后时理解:后人用后来者的眼光看待历史,目的是为了总结、汲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
当时理解:历史事件的当时人、当事人怎样想?目的是为了追求
历史的真实,因为当时人、当事人怎样想才是历史的
原貌评价“中体西用”:
一方面,指导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难能可贵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未冲破“中学”的束缚,不改变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思想,
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郑观应对“中体西用”的看法,即后人对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陈旭麓对“中体西用”的看法,即洋务运动时期真实的时代环境。随着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深入,一些参与洋务的人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富强
的根本在于民主政治制度,而科技、生产技术的先进只是其富强的手段、方法三、维新变法思想----瓜分危机下的幡然警醒(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1.背景:①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其弊端
②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主张:3.结果: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时代也不具备实施的条件(2)九十年代维新思想的成熟问题5:结合必修一二相关内容思考,维新变法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五: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以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还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的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回忆录》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经济、阶级:民族资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思想: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的传播问题6:阅读教材七八九段,归纳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要主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
古文经典是伪书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 我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两个都失败了。王莽尤其成为千古的罪人。所以没有敢谈变法。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还说《春秋公羊传》讲“张三世”,就是以专制政体对乱世,立宪政体对升平之世,共和政体对太平之世。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作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问题6:阅读教材七八九段,归纳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要主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
古文经典是伪书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变法通议》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的变法思想 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他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支配,不能及时进化的落后民族会被别的先进民族灭绝,而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直追,就能在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生存竞争中由弱变强.在帝国主义瓜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天演论》像警世洪钟振聋发聩,震动了中国知识界.问题6:阅读教材七八九段,归纳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要主张《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
古文经典是伪书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变法通议》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的变法思想《天演论》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
受“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的天演法则支配,
不能及时进化的民族会被灭绝 国家属于人民,
王侯将相是人民公仆材料六: 维新派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纲常,主张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
他们通过兴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立学会(政治团体,如强学会、保国会)、办报纸、著书立说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5年,康梁在北京创办维新派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鼓吹变法维新.印刷量由1000份增至3000份。上海《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笔,几个月内销量增至1万份,风行海内,成为影响全国的维新派的喉舌。
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他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独夫民贼”;痛陈数千年来“三纲五常之惨祸烈毒”┅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理纲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据统计到1898年全国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学堂、报馆达300所以上.问题7:结合材料六和所学,思考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思想上:
维新派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着力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主张
兴民权、倡新学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成为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政治上:①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昭示后人。
②是一次资本主义的政治改良运动,揭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1.过程:②始终伴随着传统守旧思想的阻挠。(艰难性)3.作用、影响: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小结: 阅读材料:“宁可以魏忠贤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
扰乱时政,使四境闻鸡犬之不安 ” ——湖南学者叶德辉
阅读教材P68、P70历史纵横2.背景、目的:①经历了“学造器物;仿形制度;学习思想文化,提倡思想解放”
不断深化、渐进的过程。(渐进性)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探寻强国御侮之道。(爱国性)①随着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学习不断深入,其思想不断解放,
形成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②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不断进展。鸦片战争后至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