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秋天黄叶飘飘秋天硕果累累秋天一片丰收的景象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史铁生点我朗读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题目的含义。
2.品读细节描写,深入理解母子间深沉炽热的情感。
3.主题阅读,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4.是谁促使了作者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一、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文章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2.课文里写了几次北海菊花?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标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但她更爱儿子?(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1.文章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哪几件事?2.课文里写了几次北海菊花?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 母亲临终嘱托。 第一次: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我”说:“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说:“什么时候?”母亲喜出望外。
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各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4.是谁促使了作者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但她更爱儿子?母亲“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标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二、品读课文,体味动人细节
1.找细节,写批注。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示例: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 “悄悄” )母爱是理解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2. 读细节,分享批注。
下列句子先读后赏(指出人物描写方法,对表现母爱的作用。)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 “抓” “忍”)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母爱是细心的呵护动作 语言描写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母爱是商量,
是理解 神态 语言 动作描写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母爱是细心,是宽容动作 语言 心理描写3.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慈爱
细心
无私和坚忍
睿智小结:从全文的细节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4.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读链接材料)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联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三、研读课文,升华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在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想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同学们,前面我们梳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了为什么要写三次看花呢?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不,我不去。什么时候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合作探究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象征着美好的人生。
同时菊花还是不畏艰难的花,母亲希望我能够勇敢地活下去 。白色的花高洁黄色的花淡雅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2.“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3.课文最后一段描写菊花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
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4.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菊花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充实文章内容。
象征意义:它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母亲高贵品质的写照;热烈深沉,如同母爱;同时还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拓展延伸 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角色分配的方式进行诵读,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小结: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 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地帮我准备。
(师) 妈,您到底独自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
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
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 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无比的内疚。七年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并找到了奋斗的目的。此后,他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余业才是写作”。史铁生的双腿虽然瘫痪了,但他坚强地活了下去,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并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当代作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
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史铁生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周旋。总结课文 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__________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歌颂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______。身患绝症双腿瘫痪真挚、无私与伟大无限的怀念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当堂练习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是啊!母爱多么伟大! 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作业布置
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请你以《那一次,我真 》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真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 )( ) 侍弄( )
鲜血( )( ) 整宿( )
2.辨字组词。
(1)涣( ) 焕( ) 痪( )
(2)燥( ) 躁( ) 噪( )
3.《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 ,代表作有小说《 》,散文集《 》《 》等。?
4.用课文中原句回答。
(1)表现病危中的母亲无限眷恋儿女的语句。
(2)表现母亲虽重病在身却充满坚定生活信念的语句。
5.这篇文章为何要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 ?
第二课时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瘫痪 雁阵 砸碎 爆怒无常
B.憔悴 央求 漂落 喜出望外
C.昏迷 深沉 整宿 絮絮叨叨
D.可恨 决别 侍弄 泼泼洒洒
2.选词填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淡雅 雅致 清淡),白色的花 (高洁 洁净 高贵),紫红色的花热烈而 (沉稳 深奥 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是本义的一项是 ( )
A.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D.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
4.判断下列语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1)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5.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6.“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句话的含义是 ( )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地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二、课内语段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9.已悟透生活中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10.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的内容具体说明。
三、课外类文阅读
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
①我不想承认他老了,但凹陷的眼眶,花白的头发,以及那从严厉到温和的声音,我承认了。
②大概是从去年我大病后开始,我渐渐发现,我们的谈话不再是“考不考得上,你就这一次机会,自己要把握好”,“我知道,能不能别再唠叨”,而是“学习别搞太久了,身体吃不消”,“吃得消,放心吧,我一定考得上”。我庆幸我的十八岁磨平了叛逆的棱角,让我们的关系有了如此温柔的转变,也庆幸那次因祸得福的大病,让我参悟了父亲两种爱的方式。
③那是高三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的紧张阶段,我在学校突然晕倒了。当我清醒时,我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深夜,妈妈的手机又响了。我隐约听到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要不,我明天回去一趟吧,可路费就得好几百。唉!……这一病,成绩恐怕……”听到这儿,我抢过妈妈的手机,对着里面吼道:“我不用你管,明天我就回学校,死也要死在教室里!”然后,“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④躺在病床上,我再也睡不着,刺痛我心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从我上初三开始,我与父亲的摩擦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高二下学期发生的一件事,使我们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那是期末考试后,父亲抢着去开家长会。他回来时,阴沉着脸,将我的成绩单狠狠地摔在桌子上。他高大的身躯像山一样,让我产生压迫感,他刚刮过胡子的下巴泛着青光,我的争辩只换来他更严厉的训斥。当房门被他“咚”的一声关上后,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被这道门阻断了。
⑤高三刚开学,父亲辞去了原本轻松的工作,去外地打工。我心里暗暗高兴,妈妈发现了,长叹了一声,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每次来电话 ,我都是在妈妈的不断催促下才应付几句……
⑥第二天傍晚,父亲竟然出现在病房门口。窗外,冬日的残阳勾勒出那个熟悉的轮廓,却又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原本魁梧的身躯不再挺拔,浓密的黑发已经花白,黑瘦的脸上眼眶深深凹陷着,胡须显然也已经好几天没有剃了。才45岁的他不该是这个样子!不知为何,我的鼻子竟有些发酸。
⑦住院的几天里,父亲总是嫌妈妈对我照料不周,常向她发脾气,后来干脆凡事都亲自动手,只要是我想要的,或是他认为我需要的东西,无论多贵他都会去买。尽管如此,我对他还是淡淡的,一天,妈妈偷偷告诉我,父亲外出打工是为了筹备我上大学的学费,为了不增加我的负担,父亲一直不让她告诉我。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⑧出院后,回到学校,我开始埋头苦读。一天,同桌突然叫我出去,指着楼下说:“你爸爸来看你了。”人群中,他仰着头,用目光过滤着一个个从楼梯 口走下的学生。一见面,他便塞给我满满的两大袋水果和牛奶。我想十年前的我一定很羡慕现在的自己,因为那时一天5毛钱的零花钱,回家后都是要报账的。时光带走了原来的父亲,带来了慈爱的这一个。
⑨我送他到校门口,他一直叮嘱我:“要多吃点饭,学习别太紧张了,注意身体。星期天记得早点回家,我叫你妈给你炖鸡。”寒风拂乱了他的头发,他略耸着肩。我害怕这日益凛冽的寒风会吹弯他的腰,会把他的皱纹越割越深。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洒在光秃秃的枝丫上,也拖出了父亲瘦削的身影,那身影在我模糊的泪眼中渐行渐远。其实,我宁愿父亲仍是从前那个健硕而又对我百般挑剔的父亲。可是,我再也找不回逝去的时光。
⑩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他的黑发不需要白发的点缀,更不需要白发放肆地喧宾夺主,把青春还给他吧!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让他还能惬意地和朋友喝酒畅谈,把自在的日子还给他吧!时光啊,放过我的父亲吧!把他的瘦弱和衰老都带走,把强壮的身体还给他吧!时光啊,求你把从前的他还给我吧!时光啊,请你饶了他吧!
11.“我”读高三那年,父亲为“我”做了哪三件事?
12.选文第④段插入“我”高二时和父亲发生冲突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13.请概括回答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1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仰着头,用目光过滤着一个个从楼梯口走下的学生。
15.谈谈你对选文第⑨段中“日益凛冽的寒风”的理解。
16.选出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的题目用了求告的语气,形式新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选文中的“我”渴望留住时光的脚步,希望父亲依旧年轻、健康、自由自在。
C.选文以时光为线索,记叙了“我”成长的经历。
D.选文结尾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把“我”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答案与解析】
C(A.爆—暴;B.漂—飘;D.决—诀。)
淡雅 高洁 深沉
3.A
4(1)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5.A
6.A
(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怕“我”产生伤感,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从结尾的内容来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为了筹备“我”上大学的学费,父亲外出打工;听说“我”生病了,父亲特意从外地赶回来,来医院细心照料“我”;“我”出院后,父亲到学校看望“我”。
补充交代“我”接电话时对父亲发火的原因;为下文写“我”对父亲的冷淡做了铺垫;表现出父亲对“我”的严厉;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与“我”之间关系变化之大。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感激以及“我”的愧疚、自责。
“过滤”一词用在这里写出了父亲找“我”时十分仔细,生怕漏掉;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爱;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日益凛冽的寒风”,不仅指冬日的寒风,还指时光的无情流逝,也指生活的艰辛。
16.C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铁生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
3.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4.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深沉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并进一步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将浓烈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描写人物。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此类情感性散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类散文的魅力,只有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情感才会对你的阅读有所回应;
2.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为何这些句子能如此充分地表现出情感力量;
3.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学习细节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写作方式。
4.阅读文章之后,回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细节,选取一两个用语言记录下来。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音、形、义)。
2.朗读课文,注意注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怀念母亲的什么,你感觉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新知认知
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内容:(1)补充交代什么内容,使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3)塑造人物怎样的形象等。
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瘫痪( ) 憔悴( ) 絮絮 dāo dāo ( ) jué( ) 别
2.将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及成语的意思。
喜出( )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来(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 )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然后背诵。
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而(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 )。
4.根据文意选择正确的答案。
(1)当“我”摔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因为( )
A.母亲怕东西砸到自己身上。
B.母亲理解“我”的心情,但又关心“我”,怕“我”做傻事。
C.“我”的脾气已经无法控制,母亲想等“我”能控制自己时再出来。
(2)母亲推“我”去看花,是因为( )
A.她想让“我”通过看花来散心。
B.北海的菊花很漂亮,不看可惜。
C.她爱花,可她身体不好,想让“我”陪她一起去。
四、预习质疑(写出你的疑难问题)
【课中实施】
自主学习:【分段式阅读理解】
一、朗读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答案1.抓住砸”、“摔”等动词。 痛苦和绝望
2.“悄悄”“躲” 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 “听”?担心儿子想不开
3.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4.(1)“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形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3)D
二、朗读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案:1.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三、朗读第六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四、朗读第七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1.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2.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恳求。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3.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合作探究:【综合式阅读理解】
【内容及主题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
2.画出文中写花的句子,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3.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5.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6.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答案】
1.①“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临终嘱托。
2.(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妈妈央求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看花是母爱的体现。(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3.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4.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6.本文通过叙写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以后暴怒无常的“我”,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忘我和伟大,抒发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歉疚之情。
【写法探究】
7.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案】
7.①(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②(1)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乐观坚强。
8.(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 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地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内容:补充交代母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心得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情感)?
【课后检测】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 B、语言 C、动作
(1)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
A 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 B 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 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 D 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
A 她离开家了 B 她死了 C 她生气了 D 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
A 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 B 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 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 D 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5.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解析:B项母亲忍受不了、C项却又无可奈何、D项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均不合母亲的形象。
6.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B.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C.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 D.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D ?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练才形成的。
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汉语的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如何用委婉的方法来表达“死”的?先写出你的母语,然后再翻译成汉语。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导入
“19年前,父亲搀着我第一次走进那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当时我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那天恰是我二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我对医学对命运都还未及了解,不知道病出在脊髓上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我舒心地躺下来睡了个好觉。心想:十天,一个月,好吧,就算是三个月,然后我就又能是原来的样子了。”
“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
20出头正是人生“最狂妄的年纪”,本该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但他却要面对突然瘫痪的现实,对未来恐惧远大于渺茫的希望,他就是当代作家、散文家史铁生。
说他不幸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爱他如命的母亲默默地为他付出着。今天让我们通过《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去深切地感受他们母子之间的深情。
二、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题目的含义。
2.品读细节描写,深入理解母子间深沉炽热的情感。
3.主题阅读,体会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
三、组织阅读
(一)速读课文,感知内容(听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
1.文章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哪几件事?(第一组)
明确:(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 母亲临终嘱托。
2.课文里写了几次北海菊花?(第二组)
明确:第一次: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我”说:“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说:“什么时候?”母亲喜出望外。
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各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标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第三组)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但她更爱儿子?(第四组)
明确:“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二)品读课文,体味动人细节
1.找细节,写批注。
文章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请将文章体现母子间深沉炽热情感的细节勾画出来,然后轻声读一读。细心体会,品味其中的情韵,并及时在书页旁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示范: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2.读细节,分享批注。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打动自己的文章细节,试着给大家诵读一下,并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你。
(先说,后集中出示下列句子。从人物描写方法,对表现母爱的作用方面去欣赏。)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品味“偷偷” “悄悄” )
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我”痛苦、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见示范)“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 “抓” “忍”)
(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明确;动作 语言描写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强调: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她的话刺激到“我”,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3.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1)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
(2)她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是极为细心的母亲;
(3)她自己身患癌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都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
(4)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仅仅活着,而是要活的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这又是母亲睿智的一面。
师小结:从全文的细节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4.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作者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多年来,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欣喜于自己的成长,已能完全理解母亲了。
师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
(三)研读课文,升华情感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在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想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母爱正是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过渡:同学们,前面我们梳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了为什么要写三次看花呢?
出示表格,根据课文内容填空。(PPT)
四、合作探究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象征着美好的人生。同时菊花还是不畏艰难的花,母亲希望我能够勇敢地活下去 。
2.“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3.课文最后一段描写菊花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明确: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3.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明确:菊花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充实文章内容。象征意义:它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母亲高贵品质的写照;热烈深沉,如同母爱;同时还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示例: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
师小结: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角色分配的方式进行诵读,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
出示PPT:
(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地帮我准备,
(师)??妈,您到底独自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师: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无比的内疚。七年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并找到了奋斗的目的。此后,他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余业才是写作”。史铁生的双腿虽然瘫痪了,但他坚强地活了下去,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并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当代作家。
生读:(PPT)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史铁生
师: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周旋。
总结课文:(小练习)
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__________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歌颂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______。
六、当堂练习?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明确:是啊!母爱多么伟大! 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七、作业布置
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请你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真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对秋天有何感慨?(出示PPT)
生;各抒己见
师:秋天让人欣喜,让人感伤......也让人怀念。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写出了在秋天里对母亲的怀念,他是谁?
生;史铁生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作者和此文的写作背景?
生1:作者
生2:写作背景
师;出示“学习目标”
师:听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四个问题。(出示PPT,播放朗读)
1.文章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哪几件事?(第一组)
2课文里写了几次北海菊花?.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第二组)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标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第三组)
4.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5.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但她更爱儿子?(第四组)
师;时间已到,咱们来解决课文内容的问题。
生:四件事。“我”心情不好、母亲生病、“我”不想看花、母亲死了
师:四件事是对的,但没有审好题,要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来回答。
生:(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3)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 母亲临终嘱托。
师:很好。大家说说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哪些。
生;锁定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生:还要结合题目的要求。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第一段的结尾母亲的话很感人,这是母亲在安慰“我”;第二段根据文题应该是写母亲隐瞒病情;第三段都是一直在写母亲劝“我”去北海看花;第六段写母亲临终嘱托。
师;那“母亲病危”不能算作一件事吗?
生;不能。要按照题目要求来答。
师:全文写作对象是谁?
生:(齐声)母亲
师:说得好。下面到第二组同学,派代表回答问题。
生:三次写到菊花。
师:你能找出原文吗?
生:第一次:母亲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我”说:“不,我不去!”
第二次:母亲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说:“什么时候?”母亲喜出望外。
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各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大家齐读这三句话,体会一下情感。(出示PPT)
师:第三组的同学画好了句子吗?
生:“我可活什么劲儿!”——“要好好儿活”
师:你为什么找这两句?说说你的理由。
生:作者一开始对生活绝望,在母亲不断的抚慰下,开始有了转变,及至母亲病逝,听了母亲的交代产生后悔,尤其是文末的两句话,表明作者由绝望到再生。
师:回答很好。情感的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要联系前后文搞清楚这种变化的原因。
师:第四个问题知道吗?
生:(齐声)母亲
师:那第五个问题呢?
生:(第四组)(举手) 我也是画原句: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师:好像还少了一处。
生:“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大家再齐读这几句话(PPT)
师:不写母亲爱花行吗?为什么偏写爱菊花?
生:爱花就是热爱生活,菊花是在秋天开的,菊花又有象征意义。
师;什么象征意义?
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因为秋天不少花凋零,万物开始枯萎,而菊花却盛开。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有见地,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象征着美好的人生。同时菊花还是不畏艰难的花,母亲希望我能够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后面还要进一步探究菊花。
师:大家发现没有,文章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人。请将文章体现母子间深沉炽热情感的细节勾画出来,然后轻声读一读。细心体会,品味其中的情韵,并及时在书页旁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生:纷纷找,陆续在读。
师:(巡视)抓住对人物的描写。
生:(有人茫然)批注无从下手。
师:示范: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明确:动作、语言描写。(生:记下)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儿子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指导学生圈“扑”“抓”“忍”,批注:安慰、忍悲痛、树信心)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打动自己的文章细节,试着给大家诵读一下,并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你。其余同学及时批注。
生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生:动作描写。
师:你注意到了这两句话里的叠词了吗?请你品味“偷偷” “悄悄”。
生:“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我”痛苦、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师:那“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是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生: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心里的难过。
师:母亲难过的是儿子摔碎东西吗?
生:也有心疼东西的原因吧?(大笑)
师:母亲难过的是儿子的瘫痪以及脾气变得暴露无常,不知道儿子能否挺过来等,这样便有了下文劝儿子看花及安慰儿子好好儿活的语言。
师:刚才老师已经批注了这一处,同学们再读一读。(PPT)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这里老师想再问一下母亲侍弄的那些花为什么都死了?
生: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师:回答很好,我们接着分享批注。
生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批注:动作 语言描写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师: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生:是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吧?
师:完全正确。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感人至深。
生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地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批注: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师:“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生:不好。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师:说得有条有理,老师佩服,看来高手在民间。(生笑)
生4: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批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师:.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生: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师:(强调)“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一句是什么描写?母亲为何“敏感”?
生5: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她的话刺激到“我”,所以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师:以上是我们对一些细节作的批注,同学们说得很好,也在认真做批注。你们能总结出一些方法吗?
生:抓关键词或者叫重点词。
生:(补充)把握全文内容,联系上下文。
师:是的,抓住最具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结合内容,把握主旨,联系上下文来赏析。
师: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我想用“慈爱”这个词。(板书:慈爱)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
生:母亲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包容儿子的暴怒,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以母亲是位慈爱的母亲。
师:她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说明母亲是怎样的母亲?
生:极为细心的母亲。(板书:细心)
师:老师认为还有无私和坚忍(板书:无私和坚忍),从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生:她自己身患癌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都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
师: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这又是母亲哪一面?
生:睿智(板书:睿智)
师小结:从全文的细节叙述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师:那么,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作者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多年来,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PPT)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生;(同桌讨论)
达成共识:(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欣喜于自己的成长,已能完全理解母亲了。
师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别忘了重点是哪个词?
生:(齐答)怀念。
师: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把“秋天的”去掉不好吗?
生:不好。因为“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师;你找一找文中的内容来加以印证。
生:①北归的大雁;②北海的花都开了;③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④她出去了,就在也没回来;⑤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师: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然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有理,好像与母亲联系的不多。
生: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沉痛的思念情怀,体会了母亲深沉的爱,了解了正是母爱使作者在苦闷绝望中奋起的真正原因。
师:文中第六段作者用了一个词很恰当地评价“母亲”的一生,是哪个词?
生:“艰难”
师:你们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生:(讨论后统一)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梳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了为什么要写三次看花呢?
出示表格(PPT),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关键要填好“我”的态度)
师:接着我们就“菊花”来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师:前面有一位同学说到菊花有象征意义,哪位同学再来说说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生;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象征着美好的人生。同时菊花还是不畏艰难的花,母亲希望我能够勇敢地活下去 。
师:“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这里写菊花好像是在写“我”,又好像在写母亲。“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我认为是在写母亲的性格,“烂漫”是写菊花开得旺盛,隐含“我”活过来了,活得好好的样子。
生:此处去北海看花照应了前文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的内容,实际上是“我”和妹妹怀念母亲的一种方式,因为母亲生前也喜欢看花。
师;两位同学说得真好!(鼓掌)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师:这样看来最后一段写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生:课文最后一段描写菊花在文章结构上呼应前文;在内容上借菊花寄托“我”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师:说得到位。文末除了“菊花”的首尾照应外,还有什么地方跟什么地方照应?
生: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活”。
师:作者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生:懂了。从结尾写的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师:好,让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生:(大声有感情地)
师小结:菊花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也充实了文章内容;它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母亲高贵品质的写照,热烈深沉,如同母爱;同时还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自己、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生1:从这篇文章中,我看到的是无私伟大的母爱,直到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让人感动。
生2:还有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
师:对自己想说什么?
生:懂得母爱,珍惜母爱,及时报答母爱,不要有悔恨、自责。遇到挫折或不幸时,还要振作起来。
生:我觉得母亲说的“要好好儿活”是对我们所有人说的。
师:是啊,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换一种风格,以诵读角色分配的方式进行诵读,呼喊出史铁生心中对母亲的痛悔、理解与思念。
出示PPT:
(男生)直到现在,我才想到,
(师)妈,儿子曾经给您出了一道怎样的难题!
(女生)当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您不敢多问,不敢要求,只是无言地帮我准备,
(师)妈,您到底独自默默地承受了多少苦啊!
(男生)当我看到那个地坛中步履茫然又急迫的您
却又决意不喊您的时候,
(女生)妈,您知道儿子现在想喊,
却再也听不到您的应声的痛悔之心吗?
(师)今朝秋又来,北海菊花开得烂漫。
(男生)我和妹妹已经懂得您未说完的话:
(男、女)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全体)好好儿活!
?师:母亲的去世,让史铁生无比的内疚。七年之后,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并找到了奋斗的目的。此后,他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对记者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余业才是写作”。史铁生的双腿虽然瘫痪了,但他坚强地活了下去,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并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当代作家。
生读:(PPT)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
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
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
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史铁生
师: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周旋。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PPT)
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__________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歌颂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子女对母亲______________。
师:设想一下,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对母爱有更多更深的感受,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是啊!母爱多么伟大! 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师:课下作业是(PPT)
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请你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 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真诚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
师:同学们,再见!
生:(全体起立)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