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运动》培优练习
扩散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
A.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B.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 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 D.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存在温差
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B.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C.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在运动D.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下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性质
A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的乙醚气体液化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A. A B. B C. C D. D
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ρ酒精=0.8×103kg/m3),则该混合液的密度是? ? ? ? ? (????)
A. 大于0.9×
10
3
????/
??
3
B. 小于0.9×
10
3
????/
??
3
C. 等于0.9×
10
3
????/
??
3
D. 无法判断
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下图所示:
/
下图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在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 B. /C. / D.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解析】
解:A、分子之间有作用力,但是分子之间有作用力不是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故A不正确;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于是产生了扩散现象,故B正确;C、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的时候,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但这不是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故C不正确;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存在温差,这是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与扩散现象无关.故D不正确.故选B.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1)物质是有分子组成;(2)分子之间有作用力;(3)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扩散现象的特点,是中考的热点.
2.【答案】A【解析】
解: A、因为海绵内有空隙,所以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错误; B、不同温度下的物体的分子剧烈程度是不同的,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B正确; C、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弹性势能,物体内部由于分子间相互吸引或排斥而造成分子间有分子势能,故D正确. 故选A. (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叫热运动. (3)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4)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弹性势能;内能是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属于基础题,学生易于解答.
3.【答案】A【解析】
解:A、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它们的分子间隔去了,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无关,故A错误; B、实验现象,与“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有关,故B正确; C、乙醚由气体转化为液体,与“分子间有的间隔”有关,故C正确; D、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有关,故D正确。 故选:A。A、利用了分子的性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它们的分子间隔去了; B、固体碘和碘蒸气都以分子存在,而碘化钾中的“碘”以离子状态存在以及不能保持单质碘的化学性质; C、乙醚由气体转化为液体,说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D、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所以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子的性质:1.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答案】A【解析】
【分析】
已知水的体积和酒精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得水的质量和酒精的质量,因为分子间存在空隙,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酒精分子进入水分子的空隙中去了,体积小于100mL.然后用总质量除以总体积即为该混合液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混合液体密度的计算,要注意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混合液的体积小于100mL。
【解答 】
水和酒精的体积都是V=50mL=50cm3,ρ水=1g/cm3,ρ酒精=0.8g/cm3,m水=ρ水V=1g/cm3×50cm3=50g,m酒精=ρ酒精V=0.8g/cm3×50cm3=40g,混合液的质量:m=m水+m酒精=50g+40g=90g,若不考虑体积的变化,混合液的体积:v=50cm3+50cm3=100cm3,混合液的密度:/;
但是实际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由于分子间有间隙,混合液的总体积小于100mL(100cm3),所以混合液的密度应大于0.9g/cm3即0.9×103kg/m3。故选A。
5.【答案】C【解析】
【分析】
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组成不变,当物质有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当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间隔增大,是一道基础题。
【解答】
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但分子组成不变,故C正确,故ABD不正确。 故选C。
《看不见的运动》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刚装修过的房间会闻到很重的油漆味,这现象表明了( )
A. 分子由原子构成 B. 分子间有空隙C.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 分子间有阻力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时,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沙尘B. 五月份怀化市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C. 春天来了,怀化乡村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D. 冬季,寒潮来临,温度骤降,雪花漫天飞舞
端午节,小红一进家门便闻到粽子的香味,这一现象表明()
A. 分子间有间隙 B. 分子间存在引力C. 分子间存在斥力 D.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组成固体的大量分子之间没有间隙B. 长期压在一起的铅板和金板能互相渗入,这属于熔化现象C. 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D. 大风刮得尘土飞扬,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B. 面包可以被捏扁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美味住肴香气扑鼻说明分子在运动D. 银河系、地球、原子核、分子是按照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规则排列的B. 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停止了运动C. 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D. 固体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如图所示,把两个铅柱的端面磨平,将磨平的端面相对,用力压紧后能吊住大钩码,这个现象说明( )/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C.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若以o表示氢气分子,如图中最能代表容器内氢气分子分布的是( )
A. / B. / C. / D. /
液体很难被压缩,主要是因为( )
A. 液体分子不停地运动 B. 液体分子间存在引力C. 液体分子间存在斥力 D. 液体分子间没有空隙
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烟雾缭绕充满烟味,这表明( )
A. 分子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B. 分子之间有引力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分子之间有斥力
百花盛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该现象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说明( )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 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二、填空题
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在地面和墙角内有相当厚的一层会变成黑色,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这是一种______ 现象,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隔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盛有______ 的杯子里的水变红快.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 .
张红同学使用改正液修改错字时,旁边的同学都闻到了改正液的气味,这是______现象,夏天这种气味会更明显,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______。
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_现象;荷叶上的两滴水珠接触后合成更大的一滴,这表明分子间存在______力。
如图所示,将截面磨光的两铅柱对接并紧压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解析】
解:刚装修过的房间会闻到很重的油漆味,因为油漆中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了待在房间里人的鼻子中的缘故。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故选:C。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隔,③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闻到气味一般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结果。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C【解析】
解: A、沙尘暴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沙尘不属于微观粒子,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桃花盛开,处处闻到浓浓的花香,这是花的香味分子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雪花漫天飞舞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要把宏观物体或者物质的运动和微观分子的运动区别开来,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的这个基本条件.一般来说,闻到气味或者扩散现象都能说明是分子的运动.
3.【答案】D【解析】
解:小红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说明粽子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被小红闻到了.不能说明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的组成情况.故选D.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用扩散现象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中招的热点.
4.【答案】C【解析】
解: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错误; B、铅板和金板长时间压紧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入,这是铅分子和金分子不停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B错误;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且是同时存在的,故C正确; D、尘土是固体小颗粒,尘土飞扬是尘土在运动,是物体的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5.【答案】C【解析】
解:A、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错误;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错误;C、美味佳肴,香气扑鼻,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地球又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比太阳小,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之一,所以它们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银河系、地球、分子、原子核,故D错误。故选:C。(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3)宇宙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银河系很大,太阳系只是其中之一,地球是太阳系中一员;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部分。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法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6.【答案】C【解析】
解:A、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分子是规则排列的,非晶体的分子是无规则排列的,故A错误;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0℃时,所有物质的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C正确;D、任何分子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者同时存在,故D错误。故选:C。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晶体的分子是规则排列的,非晶体的分子是无规则排列的,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7.【答案】A【解析】
解:把两个铅柱的端面磨平,将磨平的端面相对,用力压紧后能吊住大钩码,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故选:A.根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分析答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8.【答案】A【解析】
解:静置的密封容器内只有氢气,氢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且分子间距大,会充满整个容器,故A符合题意。 故选:A。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且分子间距大,会充满整个容器。本题考查气体的分子分布,是基础题。
9.【答案】C【解析】
解:固体、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故C正确。故选:C。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0.【答案】C【解析】
解: 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人吸烟,一会儿整个房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因为烟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扩散到达整个房间的缘故,这是扩散现象. 故选C.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的实质就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烟味不会及时扩散到大气中.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11.【答案】A【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属于基础题。
从分子的基本性质入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当我们嗅到香味,主要是因为分子运动。
【解答】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采蜜,它们能闻到阵阵的花香,是由于花香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之中;故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选A。
12.【答案】扩散;热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解析】
解: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在地面和墙角内有相当厚的一层会变成黑色,是因为煤分子进入了地面和墙面,属于扩散现象;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所以热水中的水会很快的变红. 故答案为:扩散;热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不同物体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的快慢和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的越快. 本题考查扩散现象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13.【答案】扩散;无规则运动越快【解析】
解: 由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张红同学使用改正液修改错字时,旁边的同学都闻到了改正液的气味,这种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天气热的时候,温度高,分子的热运动会加快,所以夏天这种气味会更明显。 故答案为:扩散;无规则运动越快。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进行的越快。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以及扩散现象的实质和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4.【答案】扩散;引【解析】
解:(1)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荷叶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是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故答案为:扩散;引。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力的作用效果。 (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扩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5.【答案】分子间有引力【解析】
解: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的引力使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即分子间有引力. 故答案为:分子间有引力.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条件,即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和掌握,注意通过宏观现象分析微观现象.
《看不见的运动》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少数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B. 洒水车将水喷洒在地面上C. 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D. 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
制造钢铁零件时,可以把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使碳分子渗入零件的表面层,增加零件表面的硬度。这种渗入现象说明( )
A. 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B. 分子间有引力C. 分子间有斥力 D. 分子是运动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 海绵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二手烟”危害他人健康,是由于吸烟产生的有害分子不停地运动D.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下列由日常生活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中,错误的是( )
A. 玩手影游戏,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B. 足球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运动时产生惯性C. 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D. 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进,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用细线绑住干净的玻璃板,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1;又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如图所示,测力计示数为F2;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3.则( )
A.
??
2
>
??
1
>
??
3
B.
??
1
>
??
2
>
??
3
C.
??
2
>
??
1
=
??
3
D.
??
1
=
??
2
=
??
3
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B.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C.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D. “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一根纱线容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个现象说明了( )
A. 纱线内分子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只有引力B. 纱线内分子间只存在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C. 纱线内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小,铜丝分子间引力比斥力大D. 纱线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比铜丝间相互作用力小
二、填空题
“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______;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若把分子看成一个小球,则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合______nm。
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煮棕子时,棕叶的香味进入到米中是一种______现象;在剥棕叶时,感到棕叶和米之间很粘,这说明分子之间有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
解:A、少数工业废水污染整个水库是由于废水中的一些分子运动到整个水库的结果,故A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洒水车将水洒在地面上,属于水的机械运动,故B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 D、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是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 故选:A。(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它们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要把它与物质运动区别开来。
2.【答案】D【解析】
答:由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且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当将零件放入含碳的渗碳剂中,这样碳分子就可以进入零件分子间的间隙,从而渗入零件的表层。故D正确。 故选:D。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扩散现象不但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体现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3.【答案】C【解析】
解:A、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故A错误; B、海绵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则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有一个人吸烟,烟味会很快扩散到房间内的空气中,这是由于有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故C正确; D、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D错误。 故选:C。(1)原子结构的物理学史及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2)海绵是多孔结构的物质;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斥力。本题考查分子组成、物质结构,分子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4.【答案】B【解析】
解:A、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踢去的足球能继续运动是具有惯性而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前进,并不是因为产生惯性力,故B错误;C、盛夏,闻到花香,是香气的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属扩散现象,故C正确;D、游泳时向后用力划水人就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D正确;故选:B。(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外在表现就是扩散现象的产生;(4)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惯性、扩散等,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
5.【答案】A【解析】
解:将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1=G;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且没有离开水面时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即F2>G。再将玻璃板慢慢浸没在水中,玻璃板没有接触杯底,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F3=G-F浮。综上分析:F2>F1>F3,故A正确。故选:A。(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当分子距离较近时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较远时表现为引力,玻璃板和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浸没在水中物体受浮力。本题考查物理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准确的用所学理论解释相关现象。
6.【答案】A【解析】
解: A、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A正确; B、任何分子之间都有空隙,“纳米纸”只是空隙较小,故B错误; 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故C错误; D、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本题用一个新型的实际特例考查了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分子动理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成立的,不要受问题变化的影响.
7.【答案】D【解析】
【分析】解决本题需掌握:物体不容易被拉断,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答】物体不易拉断,表明分子间有引力.一根纱线容体拉断,一根铜丝不容易拉断,则说明纱线内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间的引力小。故选D。
8.【答案】做无规则运动;引力;0.1【解析】
解:“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黏在一起,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了分子间有引力; 因为1m=109nm。 所以10-10m=10-10×109nm=0.1nm。 故答案为:做无规则运动;引力;0.1。(1)从分子的基本性质入手,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的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 (2)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1m=109nm。本题考查分子动理论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9.【答案】分子间存在间隙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解析】
【分析】
(1)分子间有间隙;
(2)两种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是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解答】?
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故答案为:分子间存在间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0.【答案】扩散;引力【解析】
解:煮棕子时,棕叶的香味进入到米中是香味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是一种扩散现象;在剥棕叶时,感到棕叶和米之间很粘,这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 故答案为:扩散;引力。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本题考查扩散现象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