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探索宇宙(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3 探索宇宙(基础+培优+提高)练习(3份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25 23:38:51

文档简介

《探索宇宙》培优练习
1.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着从迷信到科学,从狭隘到广袤的过程。以下对宇宙的认识由先到后的排序是   (填序号).①日心说 ②地心说 ③大爆炸宇宙论。
2.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和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常数,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察一致。
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察结果,可估算宇宙的年龄T,其计算式为T=   。根据近期观察,哈勃常数H=3×10﹣2m/(s?l.y.),其中,光年(l.y.)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可估算得宇宙的年龄约为   亿年。
3.演绎式探究﹣﹣探索宇宙:
(1)牛顿认为,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大小F引=k /,其中m1、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k=6.67×10﹣11m3/(kg?s2).可见,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增大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变   。 用线绳拴着一个小球使它以手为圆心转动时,绳子对小球有一个向圆心拉的力,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是小球得以绕圆心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宇宙中的星体也是如此:
子星绕母星(卫星绕行星、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如图),子星受到一个恒定的指向圆心(母星)的向心力,向心力的大小F心=m/,其中m为子星质量,v为子星绕母星匀速运动的速度,r为运动半径(也即两星之间的距离).并且,向心力的大小等于母星对它的引力F引。
(2)已知月球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为T,地月之间的距离为r,请你推导出地球质量M的数学表达式。
/
4.如图所示,在吹一个表面画有许多斑点的气球时会发现,随着气球的鼓起,斑点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从任何一点出发,其他的点都可以以它为中心向四周散开,并且距离越远散开的速度越快。如果我们把这个气球比作宇宙,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多谱勒效应,当星系靠近观察者时,见到的星光光谱线向频率高的蓝光方向移动,反之则向红光方向移动。把气球上的斑点看作一个个星系,并选定一个作为太阳系。当我们把气球逐渐吹起时,以太阳系为观测中心,我们观测到的星系大多在向   光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它们都在   (靠近/远离)太阳系,并且距离太阳系越远的星系移动的速度越   (快/慢)。
(2)实验说明大多数星系之间的距离都在   ,由此推测宇宙正处于   之中。
(3)这种研究宇宙的方法是   
A.对比法 B.类比法 C.模型法 D.控制变量法。
/
5.如图所示,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合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银河系发光部分的直径约7×104L.y.,最大厚度约为1×104L.y.,像一个中央凸起四周扁平的旋转铁饼。银河系中有大约2×1011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恒星彼此之间相距很远。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也有4.3L.y.之遥。太阳也是一个发光星体,它实质上是一个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通讯卫星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1)L.y.是表示   (选填“时间”、“温度”、“质量”、“密度”或“长度”)的单位。
(2)地面上的物质通常是以   、   、    三种状态存在,而太阳上的物质通常是以   态存在的。
(3)若银河系发光部分的体积约为4×1012(L.y。)3,则银河系中恒星的密度为    颗/(L.y。)3。
/

答案和解析
1.【解答】解: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着从迷信到科学,从狭隘到广袤的过程。
先是地心说、再是日心说、再是大爆炸宇宙论,故先后次序是②①③;
故答案为:②①③;
2.【解答】解:
不同的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
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则有:r=vT;
联立求解可得到时间T=/,一光年=3×108m/s?年
代入数据T=/=1010年=100亿年。
故答案为:/;100。
3.【解答】解:
(1)由F引=k/知: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r增大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将变小;
(2)向心力F心=m/=m/=m /=m /,设月球质量为m,地球质量为M,
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提供,
即:/=m /r,
所以M=/。
答:(1)变小;
(2)地球质量的表达式为M=/。
4.【解答】解:(1)把气球上的斑点看作一个个星系,并选定一个作为太阳系。当我们把气球逐渐吹起时,气球上的斑点远离太阳系。以太阳系为观测中心,星光光谱线向频率低的红光方向移动。发光星体接近观测者时,星光光谱线向频率高的蓝光方向移动;当离开观测者时,星光光谱线向频率低的红光方向移动。科学家发现,我们所观测到的星系的星光光谱线大多向频率低的红光方向移动。即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扩大。
(2)根据现在绝大多数星系两两之间的距离都在增加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宇宙正在膨胀之中。因此,科学家推测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
(3)用充气的气球说明宇宙膨胀,采用的类比法。
故答案为:(1)红;远离;快;
(2)变大;膨胀;
(3)B。
5.【解答】解:(1)由银河系发光部分的直径约7×104L.y.可知L.y.是一长度单位;
(2)地面物质通常的存在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由太阳的实质是一个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可知其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
(3)银河系中恒星的密度=/=/=0.05颗/(L.y。)3。
故答案为:(1)长度;(2)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3)0.05。
《探索宇宙》基础练习
1.在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中,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进行了大量天文观测,支持了哥白尼的(  )
A.日心说 B.地心说 C.星云说 D.大爆炸说
2.关于小粒子和大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之间有排斥力
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3.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奧秘,科学家们不懈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4.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备受关注。下列与月球相关的描述合理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月球本身会发光
B.宇宙飞船登月后不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
C.月球上有氧气,宇宙员在月球上可以自由呼吸
D.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昼夜温差大
5.哈勃望远镜使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浩瀚,电子显微镜使我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深遂。关于宇宙和粒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体之间和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B.用光年表示宇宙时间,用纳米量度分子大小
C.人类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D.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相似
6.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阳光下可看到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这是分子运动
C.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体系,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D.固体的分子间仅存在吸引力,所以凝聚在一起,有固定的外形和体积
7.小瑶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雪花漫天飞舞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带负电
D.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8.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松软的馒头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B.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炒菜时油烟上升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
9.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人类对它们的探索永无止境。太阳是一个由炽热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组成的球体,每天东升西落,温暖着地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   ,即月坑。
10.天文学家   (选填“托勒密”或“哥白尼”或“哈勃”)提出了日心说;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宇宙在   。
11.宇宙在膨胀,我们可以用如图的实验来理解这一事实:在一只气球上黏一些小金属粒,这些小金属粒可看成是宇宙中的   ;对气球打气,当气球膨胀时,任意两个金属粒间的距离都在增大,这里主要运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是   (选填“等效法”、“类比法”或“转换法”)。
/
12.“天琴计划”是我国探测引力波的重大工程,目前人类探测到的“引力波”来源于两个黑洞的合并,这种波以相当于 3 个太阳质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传播向广袤的宇宙。据此,引力波与声波相比,其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
13.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使人类踏上了地球以外的星球是   ,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除太阳距最近的另一颗恒星比邻星有4.2   。(填上合适的单位)
14.如图甲所示,是太阳系模拟图,其中属于恒星的天体是   。由图乙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   构成的。
/
15.太阳是银河系的一颗   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星,月球是一颗   星。

答案和解析
1.【解答】解: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故选:A。
2.【解答】解:A、运动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任何物体是绝对不动的,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就是不同的,恒星相对于从它旁边运动过的流星而言就是运动的。故A错误;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故B正确;
C、红墨水在水中会散开,是因为墨水分子运动到水中,说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与分子间的斥力无关。故C错误;
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而不是引力。故D错误。
故选:B。
3.【解答】解:
A、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即原子是有结构的),故A正确;
B、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B正确;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微粒构成的,故C正确;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但宇宙没有中心,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故D错误。
故选:D。
4.【解答】解:A、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但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故A错误;
B、月球车在月球上的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因此宇宙飞船登月后仍然会受到月球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也就没有氧气,宇航员在月球上无法自由呼吸。故C错误;
D、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不能正常传播,所以月球上是无声世界;月球表面以岩石尘埃为主,它们的比热容很小,吸放热能力很小。同时没有大气层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所以月球昼夜温差巨大。故D正确。
故选:D。
5.【解答】解:
A、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说法正确;
B、光年是长度单位,天文学中用光年表示宇宙距离;分子的直径非常小,用纳米量度分子大小,故B说法错误;
C、人类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探索将不断深入,永无止境,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地球绕太阳运动,两者相似,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6.【解答】解:A、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再分的。故A正确;
B、扫地时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又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系,所以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宇宙的中心。故C错误;
D、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固体的分子间的吸引力,使分子凝聚在一起,有固定的外形和体积,故D错误。
故选:A。
7.【解答】解:
A、雪花漫天飞舞,是固体颗粒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是无限的,不存在所谓的中心,太阳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故B错误;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故C错误;
D、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荷的粒子﹣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结构的;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D正确。
故选:D。
8.【解答】解:
A、松软的大馍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是物体结构松散,不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A错误;
B、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故B错误;
C、炒菜时油烟上升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故C错误;
D、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膨胀和演化过程中,故D正确。
故选:D。
9.【解答】解:由太阳的组成特点可知,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
故答案为:气体; 环形山。
10.【解答】解: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提出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地心说”;近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模型,简称“日心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此现象说明宇宙在膨胀,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故答案为:哥白尼;膨胀。
11.【解答】解:为了形象地说明宇宙大爆炸,课本上将一个黏有小金属粒的气球看着宇宙,金属粒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气球膨胀时,任一小金属粒都在离它远去,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类比法。
故答案为:天体;类比法。
12.【解答】解:
由题可知,引力波以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这说明引力波具有能量,而声波也具有能量;所以,引力波与声波相比,其相同点是都具有能量;
广袤的宇宙中绝大部分为真空,由“引力波传播向广袤的宇宙”可知,引力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它们的不同点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引力波能。
故答案为:都具有能量;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引力波能。
13.【解答】解: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梦想;
浩瀚宇宙没有边际,天体间距离相隔遥远,除太阳外,地球距最近的另一颗恒星比邻星有4.2光年。
故答案为:月球;光年。
14.【解答】解:太阳自身能发光,是恒星;
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故答案为:太阳;核外电子; 中子。
15.【解答】解: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故答案为:恒;行;卫。
《探索宇宙》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分子间仅存在吸引,不存在排斥力 B.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 碳笔画出连续的线放大后不连续,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 科学家在研究物质内部结构时,常应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
A. 2次 B. 4次 C. 8次 D. 16次
关于粒子和宇宙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雾霾”是由于固体分子不停运动形成的 B.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组成的 C.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D.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关于粒子和宇宙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的发现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光年”是时间单位 C.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D. 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松软的馒头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B.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炒菜时油烟上升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它是有起源的、膨胀的和演化的
对粒子和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不能同时存在 B. 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转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 露天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是由于固体分子不停运动形成的 D.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有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带正电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B. 在电子、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质子 C. 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 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二、填空题
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天体到原子,似乎都有那么多惊人的相同规律.在太阳系中,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卢瑟福的____________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____________就相当于行星.
科学促进技术发展,技术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着从迷信到科学,从狭隘到广袤的过程。以下对宇宙的认识由先到后的排序是______(填序号).①日心说???②地心说???③大爆炸宇宙论。
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可以看到它的光谱,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______
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说明了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
(2)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没有中心;
(3)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4)为了探究物质的结构,科学家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已知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此题考查了我们对微观结构与宏观世界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解答】
A.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故A错误;
B.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宇宙没有中心,故B错误;
C.炭笔画出的线之间的空隙可以用肉眼看到,所以不是分子,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
D.科学家常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对物质结构进行研究,故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解:24小时内看见日落的次数n=/=16次. 故选:D. 在飞船绕地球转动时,每当飞船转动一周则飞船一定会看到一次太阳落山,则可知宇航员在24h内看到的日落的次数. 本题应理解在飞船转动时,飞船、地球及太阳所处的位置关系,从而可知飞船每一圈都能看到太阳落山.
3.【答案】C 【解析】
【分析】
(1)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与空气中灰尘结合形成的,是可见的物体; (2)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3)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属于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是我们应熟知的。
【解答】
A.雾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与空气中灰尘结合形成的,是可见的物体,不是分子,故A错误; B.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故B错误;
C..根据分子的结构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所以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故C正确;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恒星是运动的,因为宇宙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
(2)光年是指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3)宇宙是一个有一定层次结构的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普通的恒星;
(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本题考查的都是原子物理中的基础知识,要注意平时多积累。
【解答】
A.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电子,故A正确;
B.光年是很大的长度单位,故B错误;
C.宇宙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故C错误;
D.电子带负电,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失去电子的物体负电减少了,因此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解: A、松软的大馍用手一捏体积会大大缩小,这是物体结构松散,不能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A错误; B、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故B错误; C、炒菜时油烟上升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运动,分子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故C错误; D、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中有很多的星系,星系中又有很多星体,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并且处于不断的膨胀和演化过程中,故D正确。 故选:D。 (1)松软的馒头是多孔结构的物质;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很小,用肉眼直接观察不到分子; (4)宇宙是有层次的天体系统,它的层次结构:行星--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扩散现象、原子结构、宇宙结构等,所考查内容均为物理中的常见知识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6.【答案】D 【解析】

7.【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 分子动理论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②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的构成: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分为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 ③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绕着原子核告诉旋转的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带正电并且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电子带负电.它是一种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相似; ④任何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太阳只是宇宙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宇宙结构等,所考查内容均为物理中的常见知识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解答】 A. 海绵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所以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A错误; B.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在电子、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电子,故B错误; C.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相似,故C正确; D.太阳只是宇宙中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它不是宇宙的中心,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原子核式? 电子 【解析】
【分析】
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绕核转动的一定数目的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本题考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太阳系的相似之处,为考查的热点问题,应熟练掌握。
【解答】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电子相当于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故答案为:原子核式??电子。
9.【答案】②①③ 【解析】
解:随着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着从迷信到科学,从狭隘到广袤的过程。 先是地心说、再是日心说、再是大爆炸宇宙论,故先后次序是②①③; 故答案为:②①③; 据科学常识可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着从迷信到科学,从狭隘到广袤的过程:先是地心说、再是日心说、再是大爆炸宇宙论;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0.【答案】哈勃;谱线“红移”;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解析】
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文学家哈勃利用仪器观察星系发出的光,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现象”,此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故答案为:哈勃;谱线“红移”;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 知道哈勃发现了谱线的红移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而去。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红移现象,就是远距离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红光为多,近距离的则以紫光为主。 本题考查了哈勃的贡献,为了纪念他,1990年,人类发射的太空望远镜命名为“哈勃”望远镜。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之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