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上物理 1.4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八上物理 1.4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25 12:0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1.4尝试科学探究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一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 )
A.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B.该领域其他科学家的意见 C.该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2.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几个环节.在进行积木搭建的活动中,一位同学发现积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于是他认为:积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并利用天平和刻度尺进行相关测量.对于“他认为:积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哪一个环节(?? )
A.?猜想假设???????????????????????????B.?设计实验???????????????????????????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
3.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关于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NO2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人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4.如图,小东在探究“比较水和铁砂的吸热能力”.实验中选取的是初温相同的水和铁砂,下列关于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使实验更科学合理,应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B.?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天平和秒表 C.?用酒精灯对质量水和铁砂进行均匀加热,只需记录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D.?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支持“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说法
5.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类从此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根本变革,人类进入了(????? )
A.?“电气时代”????????????????B.?“蒸汽时代”????????????????C.?“信息化时代”????????????????D.?“智能化时代”
6.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的技能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应先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再读数 B.?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可以不让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C.?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发现横梁不平衡时可调节平衡螺母 D.?用试电笔辨别火线时,不用指尖抵住试电笔上端的金属帽
7.豆浆和油条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传统套餐.众所周知,热豆浆在夏天冷却得较慢,而冬天冷却得较快.提出一个有科学探究意义并且易于操作的问题(  )
A.?液体冷却的快慢跟季节、室温及其质量有什么关系? B.?液体冷却的快慢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C.?液体冷却的时间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D.?液体冷却的速度跟季节有什么关系?
8.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
9.科学家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填写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________、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交流与合作。
10.科学家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根据下图所示,填写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⑴________; ⑵猜想与假设;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⑷________; ⑸分析与论证; ⑹评估; ⑺________
11.某物理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固体和液体对外加压力大小的传递特点,他们做了以下实验,如同所示.他们用相同的水平力F,分别推光滑桌面上不同形状的固体左端和装有液体密闭容器的左边活塞,而紧靠右端的完全相同的弹簧被压缩产生形变,弹簧形变量的大小关系为△l4<△l1=△l2<△l3 . 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分析比较图中(a)或(b)或(c)或(d)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②分析比较图中(a)与(b)和(c)与(d)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12.小黄同学对市场上热卖的自发热内衣的宣传产生了质疑.他认为,能量不能凭空产生,如果内衣发热,其内能一定是通过其它能的转移或转化而来的.接着在查阅资料发现:发热内衣的原料是一种特殊纤维材料,当它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为此小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将三块相同的标有发热字样内衣样品烘干后取出放到室内,并将三个测温探头放入三块样品的相同位置,室内温度保持20℃不变.由于室内空气湿度较大,内衣开始吸湿.经过半小时的数据记录发现,三块内衣样品的升温幅度最高不超过4℃,半小时平均升温值小于3℃. 请问: (1)小黄选用三块相同的内衣样品做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 (2)样品内衣增加的内能是________?能转化而来的. (3)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的纤维吸湿发热性能的高低,本实验将如何改进?________?.
13.________?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早在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________?就预言了它的存在.这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________?环节.
三、解答题
14.物理推动社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划时代的发展?
四、实验探究题
15.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纸锥和小金属球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速度的关系”. 取三个相同的纸锥,每个纸锥的质量为m,并编号为甲、乙、丙,其中在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3m的小金属球,在丙纸锥内固定质量为8m的小金属球.让它们从不同高度分别自由落下,并以竖直砖墙为背景,当进入竖直砖墙的区域时,用照相机通过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的方法记录纸锥的运动过程,如图是其中一段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甲做匀速直线运动???????????????????????????????????????B.?只有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有丙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对于图中的这段运动过程,甲、乙、丙三个纸锥的速度之比是________?;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是___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
五、综合题
16.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好方法.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足够的水和一张白纸,请你利用这些器材或从中选用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小实验来研究(说明)相关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1)要研究(说明)的物理问题或现象;
(2)选用的器材;
(3)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正确的结论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如何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控制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多次实验,重复实验,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因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答案】A
【解析】【解答】“他认为:积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猜想假设环节;“并利用天平和刻度尺进行相关测量”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进行实验环节.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步骤的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3.【答案】A
【解析】【解答】前两项是我们都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所以它们都是事实。后两项无法通过观察得出,但是我们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合理的推理得出,故是一种推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理现象是生活中见到的事实,推论是由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理论的结果.
4.【答案】C
【解析】【解答】A、要比较水和铁砂的吸热能力,可以有两种方法: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所以要通过控制变量法.故A正确. B、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温度质量和加热时间,所以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天平和秒表.故B正确. C、用同一酒精灯分别对装有等质量水和铁砂的金属盒均匀加热,需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才能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其吸热能力,故C错误. D、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不正确的说法,所以无法用此实验证实,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在此实验中要控制水和铁砂的质量、初温、加热时间等要素,用到控制变量法. B、在实验中需要知道水和铁砂的质量、温度变化情况和时间,据此判断需要的测量仪器. C、若要通过加热时间比较其吸热能力,需使水和铁砂升高相同的温度. D、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沙子的比热容,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日温差小.
5.【答案】B
【解析】【解答】17-18世纪,由于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和改进,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人们从此由沿袭几千年的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根本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故选B.【分析】了解物理学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故A错误. B、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故B正确. C、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天平横梁不平衡,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C错误. D、使用试电笔辨别火线时,手必须接触笔上端的金属帽,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在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温度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液面相平. (2)使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的一端不一定要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 (3)天平的横梁不平衡有两种情况:在称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在称量物体的过程中,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来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4)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一定要用手触及笔尾的金属部分,否则容易造成误判,认为带电体不带电是十分危险的
7.【答案】B
【解析】【解答】解: 冬夏最明显的差异是温度差别大,热豆浆在夏天冷却得较慢,冬天冷却得较快.直接联想到并且易于操作的问题就是:液体冷却的时间跟它和环境间的温度差有什么关系? 故选B.  【分析】夏天的特点是气温高,冬天的特点是气温低,热豆浆在不同季节冷却的时间不同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有关.
8.【答案】C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 故答案为:C。 【分析】科学探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吸一下”是在做实验。
二、填空题
9.【答案】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是研究物理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探究过程包括七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计划、收集证据,评估,交流与合作。 故答案为: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计划、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 【分析】科学探究是研究物理规律最常用的方法,结合探究过程包括七个基本环节回答即可.
10.【答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提出问题,接下来是对结论的猜想或假设,验证猜想或假设正确与否,需要进行实验,先设计准备,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为总结规律做准备,实验完毕,对数据或现象进行分析处理,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最后进行交流讨论。 【分析】结合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解答即可.
11.【答案】用相同的水平力施加在固体和液体上,固体和液体都能传递外加的压力 ;用相同的水平力施加在固体和液体上,固体传递外加压力的大小和固体形状无关,液体传递外加压力的大小和装有液体密闭容器的左右两端的活塞大小有关 
【解析】【解答】解:(1)分析比较图(a)和(b)和(c)或(d)他们用相同的水平力F,分别推光滑桌面上不同形状的固体左端和装有液体密闭容器的左边活塞,而紧靠右端的完全相同的弹簧被压缩产生形变,可知:用相同的水平力施加在固体和液体上,固体和液体都能传递外加的压力; (2)分析比较图中(a)与(b)和(c)与(d),他们用相同的水平力F,分别推光滑桌面上不同形状的固体左端和装有液体密闭容器的左边活塞,而紧靠右端的完全相同的弹簧被压缩产生形变,弹簧形变量的大小关系为△l4<△l1=△l2<△l3 . 因弹簧的伸长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c)与(d),的活塞面积不同,可知:用相同的水平力施加在固体和液体上,固体传递外加压力的大小和固体形状无关,液体传递外加压力的大小和装有液体密闭容器的左右两端的活塞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1)用相同的水平力施加在固体和液体上,固体和液体都能传递外加的压力; (2)用相同的水平力施加在固体和液体上,固体传递外加压力的大小和固体形状无关,液体传递外加压力的大小和装有液体密闭容器的左右两端的活塞大小有关.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图中的不变的因素和改变的因素,找出其关系即可得出结论.
12.【答案】 得出普遍结论 ; 水分子的动 ;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选取不同的纤维样品进行探究 
【解析】【解答】(1)小黄选用三块相同的内衣样品做实验,其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 (2)根据题意可知,当纤维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因此样品内衣增加的内能是水分子的动能转化而来的. (3)纤维吸湿发热性能高低可能与纤维的种类有关,因此需保持其他条件相同,选取不同的纤维样品进行探究. 故答案为:(1)得出普遍结论;(2)水分子的动;(3)保持其他条件相同,选取不同的纤维样品进行探究. 【分析】(1)多次实验可以减小误差,还可以寻找规律,根据具体本实验的情况分析其目的; (2)能量总是从能量减小转化为能量增加的; (3)影响纤维吸湿发热性能高低的因素可能与纤维的种类有关,因此可采用控制变量法进一步改进.
13.【答案】 电磁波 ; 麦克斯韦 ; 猜想 
【解析】【解答】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猜想环节. 故答案为:电磁波;麦克斯韦;猜想. 【分析】(1)电磁波产生的条件:迅速变化的电流的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2)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研究了当时所发现的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赫兹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三、解答题
14.【答案】①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刀耕火种社会;②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④电子计算机,量子论的发现使人类进入高科技时代.
【解析】【解答】①钻木取火→刀耕火种社会;②蒸汽机→蒸汽时代;③发电机、电动机→电气时代;④电子计算机,量子论→高科技时代.【分析】了解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实验探究题
15.【答案】(1)D (2) 1:2:3 ; 1:4:9 ; 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解析】【解答】解:(1)由照相机的照片可知: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纸锥运动的距离是不变的,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说明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同样的道理,乙、丙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2)在相同的间隔时间内,甲运动一个砖的厚度时,乙运动两个砖的厚度,丙运动三个砖的厚度,路程之比为1:2:3,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速度之比为1:2:3; 因为甲、乙、丙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所以纸锥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是相等的; 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甲的质量为m,乙的质量为m+3m=4m,丙的质量为m+8m=9m,甲、乙、丙的质量之比为m:4m:9m=1:4:9,重力之比也为1:4:9,空气阻力等于重力,空气阻力之比也为1:4:9; 12:22:32=1:4:9,所以得出结论: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故答案为:(1)D;(2)1:2:3;1:4:9;形状相同的纸锥,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分析】(1)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曝光一次,得到一个像,由图可知,纸锥甲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一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纸锥乙在 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两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纸锥丙在每一个曝光时间运动的距离是三块砖的厚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2)根据甲、乙、丙三个纸锥在相同的曝光时间内运动距离的关系,得出纸锥的速度之比; 因为三个纸锥都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和自身的重力是相等的,空气阻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等于质量之比; 分析空气阻力之比和纸锥速度之比的关系,得出结论.  
五、综合题
16.【答案】(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2)一支一端削尖的铅笔; (3)用左手和右手的食指按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按笔尖的手指痛.
【解析】【解答】可以设计光学和力学实验,力学实验主要考虑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力的作用效果、惯性、摩擦力、能量转化、浮力等等.光学实验,可以考虑光的折射、放大镜等等。说明的物理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器材:一支一端削尖的铅笔;实验过程及现象:用左手和右手的食指按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按笔尖的手指痛。 故答案为:(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2)一支一端削尖的铅笔;(3)用左手和右手的食指按住铅笔的两端,感觉按笔尖的手指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