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1 《过小孤山大孤山》(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1 《过小孤山大孤山》(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5 21: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教学目标1、?吟咏诵读,学习山水游记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悟“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
3、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把握作者在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晚抵江州,泊湓浦 作者行舟的线索京口江州(庐山)鄱阳湖安庆武昌彭泽镇江合肥作者游踪杰然特起,丹藤翠蔓,
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烽火矶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嵌岩窦穴,怪奇万状小孤山峭拔秀丽;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澎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大孤山状类西梁;不可拟小姑之秀丽;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文中描写的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构成了一个整体。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1.用“游踪”(船由长江下游上行,移步换景)为线索,把各个景点贯穿在一起。
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景点联系起(水)
3.注意景点之间的地理位置联系(澎浪矶和小孤山)
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观小孤山图
陆游
其一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其二
重楼邃殿神之家,
帐中美人粲如花。
游人徙倚栏干处,
俊鹘横江东北去。
拓展:比较阅读诗歌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何异同?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
文:形象具体逼真,栩栩如生
诗:是对文的提炼升华,想象力丰富,意蕴无穷。[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知人论世 少年时他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一手持剑,一手执笔抗金作诗他,才华横溢;能诗能词也能散。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 分组探究,各小组组员深入文本细读,找出能体现陆游爱国情怀的语句。合作探究 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一带景色的描写,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主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课外作业 比较阅读:本文与苏轼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均属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创造形象”是如何“诗文有别”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