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同步练习
1.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
A.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2.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4.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5.晚清知识分子冯激生活在洋务运动最激烈的时代,自小就好读经世书和西学书,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冯激这些努力( )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B.有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科学的依据 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6.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7.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8.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天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时隔四年后他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言”,应“特置制度局于内廷”,并提出“国政之立,皆以为民”的主张。康有为维新思想前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时局发生变化 B.变法遭遇挫折 C.朝廷极力阻碍 D.皇帝软弱无能
9.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史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10.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12.如图是某学者概括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示意图,依据此图,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 )
A.是一个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是一个西学东渐去传统化的过程
C.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13.材料一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揽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民,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何特点?近代西方哪次思想解放运动与之相似?
(2)影响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成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宫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汤若望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此书后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答案】1.D 2.C 3.C 4.A 5.B 6.A 7.C 8.A 9.C 10.A 11.D 12.C
13.
(1)利用儒家经学(孔子学说)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文艺复兴。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14. 变化:
传播主体: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西方传教士、外交家、官员、探险家和中国旅行家、外交家、商人等为主;
传播内容:明末清初主要传播基督教神学思想和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为主;
传播对象: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主要是皇室成员和高官,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
传播范围:明末清初西学主要在宫廷传播,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传播影响: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也伴随东学西渐,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主要是西方文化传入,对中国人开阔视野,开始认识世界起了启蒙的作用,(或:西风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使先进的中国人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
【解析】1. 略。
2.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提及西方翻译者的译书策略及清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故无法得出AB两项的结论;D项中“外国传教势力”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谈新学”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可知《泰西新史揽要》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故选C。
3. 本题本题考查《海国图志》,旨在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的是资产阶级派别,《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B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
4.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B项中的“维新变法”失败于1898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02年”,故排除;题目中未提及梁启超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及推翻君主制度的主张,故无法得出CD两项的结论;题目中的信息“梁启超……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体现了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故选A。
5.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解释能够证明西学和中学是相通的。”可知作者认为主张中西文化是相通的,目的是为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供依据,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故排除A;C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明显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B。
6. 略。
7.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因此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排除;D项说法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可以排除。故选C。
8. 本题考查康有为思想变化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深化时提出的,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不适合于前者,1895年维新变法还没有进行,可以排除;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故选A。
9. 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中国知识分子相关知识,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可知,材料主旨体现近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变化,C符合题意;材料仅仅是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不代表中国社会的主流,A错误;材料看不出知识分子的“中体西用”思想,B不正确;“知识分子放弃了儒家传统观念”,明显论据不足,排除D。故选C。
10.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学堂以“中体西用”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关注西方科技,“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探究的是西方科技,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19世纪70年代尚无中国自办的银行,B项错误;行政机关元首的产生方法属于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属于政治问题,两者均不属于洋务运动关注的内容,CD两项错误,排除。故选A。
11. 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属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四十年代”,故排除;C项的表述无法反映题目中的“新思想”的具体内涵,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9世纪四十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D。
12. 由图中上面一行的“国粹论→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与它对应的下面的“中体西用论一直到全盘西化论”属于东西方文化的分化,到后边两者融合为现代化论,说明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是一个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C项正确。A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但和图片意思不符.BD连续表述错误。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的历程。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经过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变化和更迭,其主流意识形态由企图重建帝国秩序、建立资产阶段民族国家发展到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本题以图表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此题容易错选成A选项,这是我们教科书上所概括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3.
(1)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宣传变法改制,主要用意是减少变法阻力,稳定社会秩序。第二小问,解题的关键理解“托古改制“的含义,文艺复兴运用实质解雇希腊和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出现第(1)问的特点,主要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而没得到充分的发展,决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必须借助孔子的权威推行变法;同时也说明了封建势力异常的强大。
14.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清末西学东渐,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与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传播主体是传教士,传教士把西方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但是清末的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外交人员商人等。传播的内容也不一样,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传播的是一般的科技成果,但是在清末传播的主要是军事科技。清末的西学东渐传播主要是在沿海地区的,但是明末清初的是在宫廷;目的也不相同,明末清初的传播中国接受是自发的,但是清末的学习西方的内容是以救亡为目的。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2.(原创)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 )
A.坚持西学为用,变革器物????????????????????B.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
C.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D.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
3.1922年,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指出,法家思想“以‘唯物观’为出发点,常注意当时此地之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主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许之范围内,得有自由平等”。该观点( )
A.体现了梁启超的保守倾向????????????????????B.带有资产阶级法制色彩
C.凸显法家思想的历史价值????????????????????D.意图增强国人民族自信
4.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二、材料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由于鸦片战争的失利,魏源于1842年写成 《海国图志》。他讲到写作的目的:“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姚莹曾指出“举世讳言之,魏默深独能著书详求其说,已犯诸公之忌。”谈《海国图志》成为封建士大夫的禁忌。《海国图志》在日本社会却深受欢迎。有日本学者将《海国图志》比作“幕末决定日本前进道路的指南针”。
——据吴兴勇《魏源与<海国图志>》整理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要求:信息准确, 评价全面,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可得出有利于社会思想的启蒙,故A项正确;“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与中西矛盾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不能判断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错误;“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宪法者何物也”表现了对制度的思考,故A项错误;“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无法体现国民素质的要求,故B项错误;“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无涉及到共和体制问题,故C项错误;“宪法”是民主法制的主要象征之一,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梁启超思想的所谓保守成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主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许之范围内,得有自由平等”可知,在康有为看来,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也带有资产阶级法制色彩,故B项正确;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军人,其主张不可能凸显法家思想的历史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与国人民族自信的提升没有任何关联,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5.【答案】答案示例:
信息:魏源的《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
评价: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科技和人文政治法律,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挣脱天朝上国观念,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进步潮流。但是魏源本人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书籍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没有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反映了思想观念改革的艰难和复杂。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如:根据材料“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此书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天朝上国的史地观念,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其他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可以得出《海国图志》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潮流;其次,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近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评价(评价全面,逻辑严密)。可以从魏源《海国图志》积极面和它的消极面进行评价。如:该书仍然受传统观念束缚,称列强为夷,且出版后遭到传统士大夫阶层排斥,没有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最后,对所评价信息作简要小结。如:总之,它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攻夷之策有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称列强为“夷”体现了魏源固守( )
A.“天朝上国”观念??????????????????????????????????B.重农抑商政策
C.“中体西用”思想??????????????????????????????????D.维新变法思想
3.某学生以“鸦片战争期间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校,他可以查阅的是( )
A.《日知录》??????????????????????????????????????????????B.《海国图志》
C.《变法通议》??????????????????????????????????????????D.《明夷待访录》
4.下列关于下图所示著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华事夷言》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
B.第一部由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科技著作
C.魏源阐明“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作品
D.探寻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5.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掀起了翻译和引进西方知识的热潮,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睁眼看世界”的原因是( )
A.受到了朝廷向西方学习的指引????????????B.受到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需要????????????D.意识到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
6.1885年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其中教育类试题命题有“(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之语,体现了其当时主张( )
A.维新变法????????????B.民主共和?????????????C.工商皆本????????????D.中体西用
7.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 )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
8.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直接打开了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李鸿章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师夷长技以自强”??????????????????????????????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9.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10.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1.维新变法时期,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学说的人物是( )
A.林则徐????????????????B.魏源?????????????????????C.梁启超????????????????D.严复
12.近代史上,有人评价某思想家“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评价的思想家是( )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袁世凯
13.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两者的“同一性”体现在( )
A.依靠的主体力量????????????????????????????????????B.变革社会的方式
C.认同的政体模式????????????????????????????????????D.社会发展的方向
14.阅读下列材料:
黄宗羲、严复两人的思想具有理论视界的一致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代访录原君》
材料二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固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严复和黄宗羲在对待君主制度上有何差异?并从思想来源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严复的维新思想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材料二 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张,并指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春秋繁露》主要吸收阴阳、道家、法家思想形成,都是中国自己的文化,故①错误;《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故②正确;《儒林外史》是清代讽刺小说,与外来文化无关,故③错误;《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的著作,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海国图志》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故A项错误;《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而不是科技著作,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的主张,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探寻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当时朝野大都存在浓厚的华夷观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魏受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冲击,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林、魏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D项错误。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C
【解析】A项是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故A项错误;B项是康梁君主立宪的主张,故B项错误;C项是曾国藩、李鸿章的主张,以此为指导,他们领导了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D项是严复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立九官以治事,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美等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美等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A项正确;依所学,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并未反对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依所学,维新变法之后中国才开始推行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依所学,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目的在于抵御外来侵略,而非向往欧美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10.【答案】D
11.【答案】C
12.【答案】B
【解析】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康有为借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立宪思想,以期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故B项正确;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错误;袁世凯属封建统治阶级,即使有学习西方之处,无非是为了统治而已,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依靠的主体力量并不同,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革命派依靠的中小资产积极及会党等,故A项错误;两者变革社会的方式也不同,资产阶级维新派变革社会的方式是变法维新,革命派变革社会的方式是暴力革命,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而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故D项正确。
14.【答案】(1)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1分)反对君主专制。(1分)条件: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1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1分)程朱理学的束缚。(1分)
(2)政治观:黄宗羲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对该制度下君臣等关系进行改良(1分)严复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1分)原因:黄宗羲吸收了先秦民本思想;(1分)严复利用西方启蒙思想唤醒民众。(1分)
(3)意义:思想启蒙;进步的:救亡图存(爱国的)。(任答2点给2分)树立:传承、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1分)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1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材料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得出反对君主专制;第二小问条件,结合所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即可得出: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程朱理学的束缚。
(2)第一小问差异,依据所学可知黄宗羲要求限制君权,据材料二“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得出,黄宗羲不是从根本上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而是对该制度下君臣等关系进行改良,严复是要废除君主专制,实行民主政治;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黄宗羲吸收了先秦民本思想,据材料二“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结合所学得出,严复利用西方启蒙思想唤醒民众。
(3)第一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结合维新思潮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得出思想启蒙,进步的,救亡图存;第二小问树立,从传承、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借鉴、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等角度来回答。
15.【答案】(1)主张:“中体西用”。(2分)实践活动:洋务运动。(2分)
(2)反对君主专制政体;实行变法以图富强;制定宪法,召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3)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4)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2分,任答一点即可)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
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
2.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3.梁启超曾说:“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二者倶失之中,万无得己,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其意在( )
A.宣传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B.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
C.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D.说明“中国”这个国名太自大
4.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日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
A.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B.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D.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5.关于维新变法,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曾这样说:“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A.康有为《孔子改制考》????????????????????????B.严复《天演论》
C.梁启超《变法通议》????????????????????????????D.魏源《海国图志》
6.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提出( )
A.“世道必进,后胜于令”??????????????????????B.“伸民权”“设议院”
C.“令百官易服而朝,小民一听其便”??D.“哲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
7.严复的译著《天演论》,把生物的进化引伸到社会的进化。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制度、一种道德、一种价值都不能一成不变,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竞争中被淘汰。这反映了严复( )
A.大力提倡君主立宪????????????????????????????????B.积极倡导科学救国
C.以救亡图存为己任????????????????????????????????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8.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9.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B.“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
C.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D.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
二、材料题
10.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纪闻》报纸的内容组成部分,而未涉及到晚晴的政治生态,故A项错误;据材料“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结合所学可知,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来宣传西方思想,提倡变法维新,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报纸的内容组成部分,而未涉及到平息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报纸内容的变化,来传播维新思想,而不是强调作为大众传媒等手段进行创新,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未来战国志》(1902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有启迪民智,激发民族意识的功效,故A项正确;维新思想不主张推翻清政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材料所述确有启迪国民观念的作用,但更多还是在政治方面,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梁启超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向上,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而是强调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这个国名太自大,而是强调以“国名”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梁启超后来的言论可知,其夹杂了诸多的权利意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论述的是梁启超的权利意识,而并非利己主义,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西方的民主思想来源,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梁启超在西方政治学说的影响下其思想的一个变化,不是在宣扬变法理论,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故A项正确;严复《天演论》宣传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梁启超《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无关,故C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世道必进,后胜于令”是严复的主张,故A项正确;“伸民权”“设议院”是梁启超的主张,故B项错误;“令百官易服而朝,小民一听其便”是康有为的主张,故C项错误;“哲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是谭嗣同的主张,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严复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弱肉强食的竞争而非科学救国,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变就会僵化,就会落后,就会在弱肉强食的人类生存竟争中被淘汰”可知要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严复的思想主张而非影响,且表述不切合史实,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题干的主旨在于说明康有为“托古改制”的目的所在,故A项错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开展的戊戌变法,其结果是失败了,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该材料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不是革命性,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康有为“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以及其推出的目的在于“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可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有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郑观应在于通过强调修筑铁路不会侵夺百姓的生计,也不会毁坏百姓的庐舍坟墓,进而批判那些反对修筑铁路的保守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僵化制约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
10.【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1分)特点:天朝上国观念依旧存在;初步了解西方;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3分)原因: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3分)
(2)进步: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分)
(3)简析:有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业救国)。(4分)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得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第二小问观点,据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得出天朝上国的观念依然存在,据材料一“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得出初步了解西方,据材料一“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得出认识到中国人自身存在不足;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危机加深,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西学的传播。
(2)据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得出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开始具有民权意识,据材料二“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得出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意识导致出现实业救国思想,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意识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了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