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同步练习
1.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这里表达的主张是( )
A.中西文化相互对立,不可兼容 B.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
C.抨击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 D.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
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重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3.陈独秀在1916年曾撰文道:“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 )
A.君主专制制度 B.北洋军阀统治 C.传统伦理道德 D.旧文学
4.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一面是反叛,反叛沦为工具的礼教:另一面是坚守,坚守的是儒家理想。”上述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B.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
C.反对旧道德推崇西方文化 D.没有能认清儒家思想的本质
6.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
A.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
B.“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
C.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
D.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
7.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8.前期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②提倡新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萧功秦在《危机的变革》中提到: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变革精英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变革必须是急剧的、大幅度的、全面而根本性的。于是出现了一种价值倾向是:与自己古老的历史传统做根本的告别是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列最契合这种价值倾向的近代社会思潮是( )
A.实业救国 B.维新变法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10.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11.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纡在给蔡元培校长的一封信中,嘲笑白话文写作是“引车卖浆者流”的工作,而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则斥责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的文言文是倒退,这种新文体不可能在进化与竞争的法则下生存。林纡和严复对白话文的态度说明( )
A.新文化运动未深入下层民众 B.白话文率先在北大校园里使用
C.对文学革命存在着较大争议 D.新文化运动对思想界影响巨大
1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西方文明“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禆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可见陈独秀鼓吹西方学说的真正目的是( )
A.促进社会的全面革新和进步 B.彻底颠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实现穷思极解泛文空论的理想 D.把西方文明融入中国儒学文化中
1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溯诸人类生活史,而求其原因,殆可谓为基于自然之影响。但问题是,东西民族因文明之不同,往往挟种族之偏见,以自高而卑人。其实,平情论之,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不过,我们必须先认清东洋文明之“短处”,进而观其“所长”,分析其“所长”,则在使彼西人依是得有深透之观察,以窥见生活之神秘的原子,益觉沉静与安泰。
——摘编自《李大钊文集(上)》
材料二 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进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如果我们自命作领袖的人也空谈折衷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缺而已。……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
——胡适在《独立评论》第142号的编辑后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李大钊和胡适对于东西方文明态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材料二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答案】1.D 2.B 3.C 4.D 5.B 6.D 7.C 8.A 9.D 10.C 11.C 12.A
13.
(1)①平等看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②东西方文明各有特色、各有短处;③借鉴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④反对旧文化、接受新文化。
(2)胡适主张“全盘西化”是一种手段而非目标,他试图通过西方文化广泛深入的传播来涤荡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腐朽因子;主张建立一种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新文化,这对当时文化复古主义、专制主义起到了一定批判作用,具有进步性;但“全盘西化”论容易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具有一定局限性。
14.
(1)特点:由学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逐步深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2)认识:传统文化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1. 本题考查的是陈独秀批判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等级)制……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可知,陈独秀认为维新派所主张的政治上采取共和立宪制,统治秩序上仍然保持旧有的“三纲五常”式的封建等级制度,达到所谓的新旧制度的调和目的,这些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据此分析,D项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对立”的信息;故A错误;B材料没有体现出该观点,只反映了中西政治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存废问题,故B错误;C“抨击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 ”是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但材料只反映了陈独秀对待维新思想的态度,故C错误。综上,故选D。
2.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中未提及“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故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C项的说法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故排除;D项的说法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可知蔡元培的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选B。
3. ”封建时代之道德“”封建时代之礼教“说明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伦理道德,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4.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故D正确;B夸大了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排除;AC并非是“直接影响”,排除。故选D。
5. 略。
6.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可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到孔家店”,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C符合材料“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但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否定,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具有片面性,所以D“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
7.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它以“民主”“科学”为两面大旗,在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解题时要紧扣关键词“辛亥革命”、“文化传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据此分析,ABD均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不符题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指的是五四运动,它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与发展,因此C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符合题意,故选C。
8.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抓住“反封建”这个题眼,结合所学知识,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和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主张,A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大量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④与题意不符,不属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9. 略。
10.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材料“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体现了学者反对革除中国的传统的灵魂,说明只有保持灵魂,才能维护社会稳定秩序,故C项正确;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AD项反对西方的内容和改造传统文化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11. 略。
12.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禆于现实生活者”,可见陈独秀鼓吹西方学说的真正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全面革新和进步,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排除B;材料“一切虚文空想之无禆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可见陈独秀反对穷思极解泛文空论的理想,排除C;新文化运动期间,包括陈独秀猛烈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故排除D。故选A。
13.
(1)本题考查李大钊和胡适对于东西方文明态度的相同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平情论之,东西文明,互有长短”可知,平等看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东西方文明各有特色、各有短处;依据“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可知反对旧文化、接受新文化,借鉴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2)本题考查对胡适的“全盘西化论”,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依据“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进指出,文化自有一种‘惰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盘西化”之于胡适,是一个口号,是一种态度,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充分世界化,不是全盘破坏,试图通过西方文化广泛深入的传播来涤荡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腐朽因子,这对当时文化复古主义、专制主义起到了一定批判作用,具有进步性;但“全盘西化”论容易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具有一定局限性。
14.
(1)本题考查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为伦理问题”,进行概括,即由学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逐步深入。第二小问,要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文化现象的原因,把握到以下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等。
(2)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相关原因,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从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袁世凯为了称帝,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认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培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是马星驰在1918年所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A.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虚伪????????????????
B.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的必要
C.民国初期议会民主迅速发展????????????????
D.官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反动
2.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3.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4.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
A.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二、材料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中国文化
西洋文化
明末清初
儒家教义与组织
基督教义与组织
咸同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戊戌变法时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与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清末维新时代
形而上之道
形而下之艺——声光电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
阶级的政治社会组织
民主的政治社会组织
与玄学哲学的思想学术
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
国民革命时代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流文化
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
20世纪20、30年代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农业文明
工商业文明
文学哲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融合自然
征服自然
重人与人的关系
重人与物的关系
道义主义
功利主义
——据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上表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清末新政发生于1901—1905年,预备立宪发生于1905—1911年,与材料中时间1918年不符合,故A项错误;1918年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漫画内容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主政治流于形式,人民代表实为获取利益的手段,说明当时有必要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C项没有揭示出漫画中“人民代表是获取利益的手段”的实质,故C项错误;官僚资产阶级于1927年后产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重新认识中国文化并不代表“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中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中国文化的绝对否定倾向,梁启超等人表示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合理性,并非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并非先进与落后的差别,并不是西方文化先进、中国传统文化落后,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可知革命的阻力在于民众思想觉悟水平,说明陈独秀认识到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依然艰难曲折,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从材料“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与科学方法派有很多相同之处,故A项错误;从材料“唯物史观派……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能够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更为彻底,故B项正确;材料仅对比了两种思想,不能体现否定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形成的两种思想认识,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D项错误。
5.【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阐述: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伴随西方基督教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儒家教义和基督教文化的比较,认识相对粗浅。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知识逐渐摆脱了鸦片战争前仅从基督教角度对西方的粗浅认识,意识到中国武器的落后、专制制度的束缚,以及西方技术的先进、制度的民主。20世纪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各派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介绍西方思想,逐渐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对比中西文化,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渐全面。
总之,随着中西联系的加强,以及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认识逐渐全面。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转向文化角度进行中西对比。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知识先后从器物、制度两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指出西方机械武器和立宪政治,而中国是旧式武器和专制制度。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重民主、重科学的文化传统,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化,而中国忽视科学、迷信愚昧的不足,侧重从文化度进行中西对比。
总之,社会的变革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促使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从器物、制度向文化角度对比中西文化。
【解析】在作答本题目时,主要应该从整体上对中国知识分子学习中西方文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从学习内容上来看,我们可知其学习西方文化越来越深入,即从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器物、再到学习制度、最后到文化,以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论述的时候,要把每一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以此来证明对西方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化。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图人物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
A.创办《新青年》????????????????????
B.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开展“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2.1915年,针对袁世凯辟孔复古的逆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袁世凯统治时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全国到处成立“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组织,定孔教为“国教”的主张也甚器尘上。针对该现象,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率先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是( )
A.陈独秀????????????????
B.蔡元培?????????????????
C.鲁迅????????????????????
D.李大钊
5.在新文化运动中,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蔡元培????????????????
D.李大钊
6.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为了塑造“新民”,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新文化运动期间,在北大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是( )
A.陈独秀????????????????B.胡适???????????
? C.鲁迅??????????????? ?D.蔡元培
8.“我们现在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一思想主张应该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期间????????????????????????
B.维新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9.陈独秀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舌、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这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 )
A.新道德和旧道德????????????????????
B.自由和平等
C.新文学和旧文学????????????????????
D.民主和科学
10.近代中国反对尊孔复古逆流,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有人提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把人从专制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其本质含义是新文化运动( )
A.引进了西方政治??????????????????
B.实现了人的自由
C.推翻了君主制度????????????????????????
D.推动了思想启蒙
12.1919年,李大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3.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在中国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其作者是( )
A.李大钊????????????????B.陈独秀??????????
C.毛泽东????????????????D.瞿秋白
14.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传世作品、敦煌文书、禅宗语录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宋以降,人们的口头语和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等白话文作品纷纭迭出,迅速占领市井生活的高地。至此,作为汉语书面语之一的古白话文完全成熟。入明后,布衣皇帝朱元璋常以白话下诏,清雍正帝奏批还曾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开篇,白话文的使用已不局限于民间了。此外,《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这样,古白话文达到高峰。尽管如此,白话文始终没有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等整编
材料二 19世纪末,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最先站出来,在纵览西欧语言及其变革大势后,高呼“我手写我口”,……1898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文报》创刊,截止1911年,各地白话文报竟达130余种,蔚为壮观。在报人们的努力下,清政府告示开始用白话行文,以便于平民百姓阅读。……进入民国,仍国运维艰,迷失在“欧风美雨”中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文化自卑。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斥文言文为“独夫民贼”;他们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彻底改造中文,欧化的语法逐渐融入汉语肌理,并成为现代白话文不可分割的血肉。……至1920年,教育部训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体(白话文)”,白话文至此确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
——据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至“五四”前后白话文发展的特点。(8分)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白话文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莎士比亚(1564~1616)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于恋爱自由、会因自由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一步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经典爱情喜剧。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潮?(1分)推动了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三大事件是什么?(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代表性事件各是什么?(6分)
(3)“文化层面”的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D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把人从专制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启蒙,故B项错误;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是辛亥革命, 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把人从专制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形成了空前思想解放,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1)历程:萌芽于汉魏;唐代发展;宋代成熟;明清达到高峰。(4分)
因素:佛教的传播;宋以后口语与文言文的差异扩大;市民文学的发展;统治者的偏好。(8分)
(2)特点:与近代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报刊(大众传媒)起重要推动作用;汉语的“欧化”凸显;最终战胜文言文。(8分)
(3)认识: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日常交流;白话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白话文要传承文言文的精华,又要博采众长,切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盲目欧化。(5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历程,据材料一“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至此,作为汉语书面语之一的古白话文完全成熟”“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这样,古白话文达到高峰”得出萌芽于汉魏;唐代发展;宋代成熟;明清达到高峰;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一“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得出佛教的传播;据材料一“宋以降,人们的口头语和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等白话文作品纷纭迭出,迅速占领市井生活的高地”宋以后口语与文言文的差异扩大;市民文学的发展;据材料一“布衣皇帝朱元璋常以白话下诏,清雍正帝奏批还曾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开篇”得出统治者的偏好。
(2)主要从白话文出现的背景、内容、发展、结果等方面归纳,据材料二“‘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得出与近代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据材料二“1898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文报》创刊,截止1911年,各地白话文报竟达130余种,蔚为壮观”得出报刊(大众传媒)起重要推动作用;据材料二“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彻底改造中文,欧化的语法逐渐融入汉语肌理,并成为现代白话文不可分割的血肉”得出汉语的“欧化”凸显;据材料二“白话文至此确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得出最终战胜文言文。
(3)可以从白话文的特点、中国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回答即可。
15.【答案】C(1)思潮:人文主义思潮;(1分)
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3分)
(2)事件: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分)
(3)影响:猛烈的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4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2.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位思想家是(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3.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 )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
4.下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生社团统计表,对该表信息解读合理的有( )??
名称
创办时间
地点
基本宗旨与社会活动、刊物
新民学会
1918.4
长沙
宗旨:“改造中国与世界”
平民教育演讲团
1919.3
北京
以“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为宗旨,举行定期讲演
少年中国学会
1919.7
北京
《少年中国》、《少年世界》月刊,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
觉悟社
1919.9
天津
刊物《觉悟》,追求“人”的生活
①新文化运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③社团青年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 ?④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影响力甚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这一论述意在( )
A.促进文化转型
B.用“孝弟”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C.号召青年摆脱陈旧状态???????????????????????
D.引导青年正确理解“孝弟”文化
6.1919年1月,陈独秀坦言:“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八面非难,那旧派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这说明当时新文化运动( )
A.没有社会基础?????????????????
B.需要推进思想启蒙
C.即将以失败告终????????????????????????????
D.理论上宣告破产
7.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该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8.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9.19世纪末,留洋海外的知识分子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下列对这些翻译著作影响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B.表明了中共指导思想形成
C.标志着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
D.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
二、材料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如果说17世纪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么18世纪就是“我在故我思”,18世纪成了“以头立地”的理性的世纪。启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拉美特利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并不是全部)。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中的近代科学精神》
材料二 科学精神被引进和大规模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科学传播突破了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开始出现了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科学精神由此进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在新文化运动的诸多传播者中,以《新青年》为中心的人文思想家和以《科学》月刊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起了主导的作用。由于背景和理论旨趣的不同,这两股主力科学传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然科学家致力于阐明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并在此基础上准确而系统地揭示了科学精神丰富而深邃的意蕴。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人文思想家,更注重运用科学精神改造文化,开启民智,并通过传播科学来推进中国的民主。科学派和人文派的科学传播者都触及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总体上说,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者,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作用。
——摘编自张炎、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中所体现的近代科学精神并指出其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传播科学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文学革命的批评对象是儒家思想,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不相符,古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相符,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材料“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强调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孙中山主张民主革命,实行共和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陈独秀主张民众思想解放,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虽然材料中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持完全的否定态度,但这并没有涉及对“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信息的解读,这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A项错误;同样,“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也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可知,李大钊在这里对中西方文化持绝对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得知,李大钊主张对西方文化持绝对的肯定态度和全盘的吸收对策,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由学生社团的名称“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可知新文化运动旨在唤起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故①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故②错误,由材料学生社团“改造中国与世界”、“增进平民智识、唤起平民之自觉”的宗旨,可知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故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学生社团创办的地点而非新文化运动的地域影响力,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题干中陈独秀是在阐述现代道德底理想是什么以及有些青年误解了,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用西方文明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题干中对青年误解“孝弟”的批评,陈独秀想让青年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故C项错误;题干中“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以及陈独秀的举例,表明陈独秀希望引导青年理解传统文化的孝悌,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而非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由材料“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八面非难,那旧派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可知新文化运动需要进一步推动民众思想的解放,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局,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科学与民主”无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与材料“科学与民主”无关,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属于政治运动,而非材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没有说明思想混乱,故A项错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不能体现“大力发扬儒学”,故B项错误;“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是对传统的扬弃,故C项正确;“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不属于托古改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题干中“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经典著作”,有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阅读马恩著作,故A项正确;中共指导思想形成是在1921年中共“一大”,故B项错误;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应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使工人运动有了组织保障是在1921年中共的成立后,故D项错误。
10.【答案】(1)体现:崇尚理性;顺应自然。(2分,每点1分)作用:推动启蒙思想家破除迷信,宣传人人平等;为启蒙思想家构建理性社会提供了帮助。(2分,每点1分)
(2)相同之处:都以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迷信与专制;都崇尚科学精神。(2分,每点1分)不同之处:启蒙思想家把科学思想加以改造并融会贯通,为实现民主服务;新文化运动则分为两大阵营,即人文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其传播科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2分,每点1分)原因:启蒙运动目标相对单一,即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文化运动目标相对复杂,一方面要在自然科学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普及科学,另一方面还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民主。(4分,每点2分)
【解析】(1)第一小问体现,根据材料一“在经验与理性两方面,18世纪更强调理性,以理性来考察一切”可得出崇尚理性,根据材料一“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可得出顺应自然等;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蒙运动主要用理性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理性来破除信仰,以及要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可得出推动启蒙思想家破除迷信,宣传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一“强调人是机器,王公贵族概莫能外,目的也在于此。得出人的‘自然状态’,显然体现了近代科学的分析和还原方法,由自然状态’进而得到的启蒙运动理念,成为人类行为普适的底线”可得出为启蒙思想家构建理性社会提供了帮助等。
(2)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和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科学传播突破了科学的物质层面和科学方法的局限,开始出现了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科学精神由此进入了中国科学的殿堂”可得出都以科学思想为武器反对迷信与专制,都崇尚科学精神等;第二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这里的‘自然’是17世纪后在近代科学精神感召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在有社会前,人即处于自然状态,具有固有的内在的善恶感,这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同样,自爱、自由也是每个人应享受的自然权利。启蒙运动者以此反对第一、第二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中的自然科学家致力于阐明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观”可得出启蒙思想家把科学思想加以改造并融会贯通,为实现民主服务,新文化运动则分为两大阵营,即人文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其传播科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三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启蒙运动目标即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文化运动目标相对复杂,一方面要在自然科学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普及科学,另一方面还致力于实现真正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