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同步练习(4份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同步练习(4份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6 15:06:25

文档简介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同步练习
1.“10月16日下午3点,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无独有偶,这一天,不相信中国人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材料中的现代中国科技成果( )
A.打破了美苏等国家的核垄断 B.表明中国拥有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
C.使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D.标志着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载人飞船试验成功 D.选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3.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
C.“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D.“东方红”I号发射成功
4.1970年4月,西方媒体评论说:“中国当之无愧地加入了空间俱乐部,……必须把这次成功看作是宣布能把洲际导弹发射到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公告。”材料中的“这次成功”表明中国( )
A.正式进入航天时代 B.科技开始领先世界
C.打破了西方核威胁 D.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5.毛泽东曾在1958年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投入到这些开发计划中。这主要说明了( )
A.“大跃进”运动在我国国防现代化中的体现
B.“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C.我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实现国防的现代化
D.国防高科技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
6.《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是( )
A.“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7.特派记者山田礼三北京十七日电:对中国来说,不依靠苏联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还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即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该电讯评论的消息可能是( )
A.“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B.导弹发射成功
C.原子弹爆炸成功 D.银河I号计算机
8.美国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指的是袁隆平 B.‘他的发明成果是南优一号
C.他的发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D.他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9.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人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垄断空间技术的垄断
10.2014年10月,中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表明( )
A.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中国开始迈入航天时代 D.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
11.科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论方法得出2001年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这表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C.中国尚未出现尖端科技 D.科教兴国战略不合国情
12.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不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C.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D.成功研制“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13.建国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④“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技术成功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
(2)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表
时??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840年
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71%
58%
29%——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年~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A 2.D 3.D 4.A 5.B 6.B 7.C 8.B 9.C 10.D 11.B 12.A 13.A
14.
(1)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杰出的科学才能;
(2)打破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兴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培养一批科技人才。
15.
(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原因:农耕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难以对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科教发展缺少新的推动力;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中外科技交流;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
(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3)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A项应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项应为核技术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科研方面的和平利用。C项应为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的建成。D项开始于1990年。题目中的“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下台”发生于1964年10月。排除均与此时间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2. 本题考查建国后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词“新中国科技之最”可知,该题考查的是世界第一的科技成就。依据所学,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是美国1945年发明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10月,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在1957年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轨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在1970年4月发射成功,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B项不符合题意;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是前苏联在1961年4月发射的,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试飞成功,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项不符合题意;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也是世界第一个得到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品种,D项符合题意。故选D。
3.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再认和再现能力。“东方红”I号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故D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苏联等国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神舟”号飞船进太空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远望”I号航天测量船建成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ABC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事件”。故选D。
4.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迄今,中国科技总体水平仍较落后,故B项的表述错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粉碎了超级大国对中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70年”,故C项的表述错误;1970年,正值“文革”期间,教育战线一片混乱。故D项的表述错误;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订轨道。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A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
5.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材料“1958年”、“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当时中国……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相对落后,集中力量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内“大跃进”的思想氛围和国外与苏联关系恶化、国家安全面临挑战的形势逼迫的结果,B符合题意;AD两项表述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可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故选B。
6.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依据材料“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可知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实际,盲目求快、求多,所以应为“左”倾错误的影响所致,属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A属于“文革”时期的成就,可排除;CD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成就,可排除;我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于1958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故选B。
7.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材料题要准确找出关键信息。由题干材料“不依靠苏联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信息,联系已学,1964年10月新中国成功举行了原子弹试爆,在没有苏联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大国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原子弹垄断局面,世界原子弹成员国又添加一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原子弹研制成功而大大提高。所以,C为正确选项。ABD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
8. 本题考查的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袁隆平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一号,据此可知,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CD两项均符合袁隆平杂交水稻带来的意义,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
9. 本题主要考查对新时期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航天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无法得出AB两项的结论;D项应为1970年,新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影响,与题目中的事件“神舟六号......在......太空遨游”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表明航天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选C。
10. 本题考查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说法不准确,故排除;B早已得到论证,故排除;1970年中国已经迈入航天时代,故排除C;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题干信息明显体现出“中国航天技术取得新突破”,故D正确。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依据材料“2001年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可知,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高。A项材料不能体现;C、D两项说法错误。故选B。
12.A项是在1973年,B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就,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1983年。故A项为正确答案。
1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技术成功是在2003年。
14.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根据关键信息“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可以从美国的政策、中美关系和钱学森本人的角度去考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去分析,可以得出打破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兴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培养一批科技人才。
15.
(1)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科技的掌握,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列数字得出;第二小问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的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客观上西方科技的发展等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问题的能力。依据“中国自制的”得出独立自主研制的特点,依据“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得出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特点,依据“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得出走向国际市场的特点,依据“失败、成功”得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特点。
(3)本题考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得出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社会因素。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学成就》
培优练习
1.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2.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3.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4.在1958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他们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
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相关历史史实,对上述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或对不同时期的多个形象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认知,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是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表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故B项正确;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国际领先的技术发明,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没有起到直接助推作用,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是从1956年到1967年,故A项错误;1992年到2017年的航天规划目标的完成表明我国世纪之交航天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成就,不是航天成就,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故A项错误;“‘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表明该计划是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变农村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故B项正确;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在90年代之后,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1958年”“加速实现”“提前并确定”等可知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但“1965年最终合成”,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的大跃进,不能扩大为全国范围内的科学大跃进,故B项错误;青年同志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说明青年在科研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青年是科研主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科研投入,故D项错误。
5.【答案】
示例一:
认知态度的变化:西方对中国古代、近代、当代中国认知态度变化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视、焦虑。(2分)
说明:①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明清以后,中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从属于西方,当今发展有限。(4分)
②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古代实行朝贡外交,明清又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限于感知认识。近代时更多看到的则是中国的愚昧落后,没有看到中国的进步和抗争。当今更多的看到中国的崛起,却很少看到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与愿望。(3分)
③东西方不同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近代,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中心论突显。当代面对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不愿意接受自己被赶超的现实,为遏制中国而故意渲染中国威胁论。(3分)
示例二:古代部分可增加“缠足”等,近代部分可增加“强学会”、“大生纱厂”、“中山装”等,当代可删除“中国威胁”,其它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指出西方对中国不同时期认知态度的变化。然后针对不同时期认知态度予以分析。西方对中国古代是仰慕,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手工业发达的角度来说明;西方对中国近代是蔑视,从明清以后,中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的角度分析;西方对当代中国正视、焦虑,从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的角度分析。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基础练习
1.标志看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科技成就是(  )
A.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B.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或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C.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D.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2.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旅美科学家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中国开始跨入“两弹一星”时代是在(  )
A.20世纪初???????????B.20世纪三四十年代
C.20世纪六七十年代???????D.20世纪八九十年代
3.一篇新闻报道中有如下内容:“一家职业学校的孙老师说,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这是我过去不会想到的事情。那位杨先生很了不起,要写进中国人的历史。”与这则报道有关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4.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局面
C.体现了“科教兴国”重大成就??? ?D.说明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5.我国领导人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在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B.选育“南优2号”
C.发射载人飞船上天??????????D.“211工程”计划
6.“是他让我们这个世界提早脱离了饥饿的困扰,是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科学家,是他让我们知道发自内心的尊敬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这句话评价的是(  )
A.李四光??????????B.华罗庚????????????????
C.袁隆平??????????D.钱学森
7.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B.长征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8.2016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下列有关中国航天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B.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C.196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D.1990年,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9.改革开放使中国空间技术和运载火箭研究事业迎来了“春天”。下列成就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②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③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④“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
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10.下列属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B.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11.下图反映了1964年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该成就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C.人造地球卫星上灭???????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12.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13.中国百姓通过电视收看到国庆35周年阅兵式现场直播,与之直接相关的科技成就是(  )
A.“银河”巨型计算机??????????B.“东方红一号”卫星
C.“神舟号”宇宙飞船????????? D.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4.没有梦想就没有精彩的生活。梦想中的未来,是我们还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所以,它有无穷的可能性,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有自己对未来的信心。阅读文字与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梦想一 古代人的飞天梦
航天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梦想,只是苦于没有交通工具,数百年间这个梦想一直停靠在无数人的心里无法实施。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为纪念万户,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众人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将万户的名字永远写在了他梦想触及的地方,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梦想二 “两弹一星”强国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频频受到来自美国挥舞核大棒的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脱裤子当了,也要搞导弹、原子弹”,曾经的豪言壮语见证了“两弹一星”梦想背后的艰辛。
梦想三 “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这位世界级科学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梦,他是这样描述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梦见我们的超高产杂交稻,植株长得比高粱要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好高兴!我走过去,太阳有那么晒,坐在那个稻穗下遮阴乘凉。于是我就把这个梦取了个名字,叫做‘禾下乘凉梦’。但愿梦想成真,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1)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6分)
(2)中国“两弹一星”的强国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最终实现了吗?(6分)
(3)袁隆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出了哪些成就?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
15.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在中国水域活动的德国“卢克斯”号炮舰,周围中国民用的舢板聚集成群
图二 中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碰撞(1905年)
图三 “神舟”七号凯旋而归
(1)图一中德国军舰在中国出现大概会是在什么时间?理由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两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
(3)图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解析】目前世界上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中国、印度均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故A项错误;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神州5号”载人宇宙飞船,故B项正确;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故C项错误;1980年5月18日至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是1990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②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是1984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是1980年5月,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是2003年,故正确顺序是③②①④,选择D项符合题意。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D
【解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是在1973年,故C项错误;“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是在2003年,是在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所取得的成就,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收看电视节目需借助试验通信卫星的科技成就,故D项正确。
14.【答案】(1)标志: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成果:①1999年4次无人飞行成功;②2003年载人飞行成功;③2005年“神舟6号”实验成功。④2008年“神舟7号”实验成功。?
(2)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但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②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③苏联、美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进行垄断;④中国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结果:最终实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世纪60年代中近程导弹成功;1970年卫星发射成功。
(3)成就: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比常规水稻增产20%。影响: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解析】本题以从实现梦想的角度命题,以三个梦想的形式考查对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的掌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明确各个领域的成就。
15.【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成为侵略中国的急先峰,到一战结束后其侵略势力退出中国。
(2)科技落后是遭受侵略的根源。
(3)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很多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学成就》
提高练习
1.2018年5月21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迈出了第一步——中继通信卫星“鹊桥号”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下列“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②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③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A.④③①②????????????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D.③④①②
2.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取得的科技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 ?②掌握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技术? ?③“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 ?④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④
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C.中国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D.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4.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  )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5.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6.表1
时期
特点
状况
1950~1959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非常时期
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
指数增长期
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相近
表1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时期,其中两个非常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
A.教育发展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缓慢
C.“左”倾错误的发展??????????D.中苏关系恶化
7.右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8.《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9.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10.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表明我国在空间探索领域又取得新的突破,也表明了人类对宇宙的求索从未停下脚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材料二 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比平常光滑的石子或美丽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牛顿临终遗言(《必修三》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爱因斯坦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五 “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科学的旅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践方面指出钱学森被赞为“科学旗帜”的理由。(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发现了哪些“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据所学知识指出他可能站在哪一“巨人”的肩膀上,请说明理由。(6分)
(3)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据材料三四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的不同。两者在价值取向方面有何相似之处?(4分)
(4)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五的观点。(2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1984年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1986年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正确的时间顺序为④①③②,选择C项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1984年,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故①正确;20世纪80年代,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 和“一箭多星”技术,故②正确;2003年,“神舟五号”载入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故③错误;1980年5月18日至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A项是1973年文革时期的成就,故A项错误;B项是1967年文革时期的成就,故B项错误;C项是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C项错误;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是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的内容是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故A项错误;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指把农村转移到城市,材料的内容是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故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90年代,故C项错误;“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表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是原子弹产生的理论基础,并非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国际因素,故A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十年代,故B项错误;为打破国际上美苏等国家对原于弹的垄断,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故C项正确;我国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且属于国内因素,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两个非常时期分别是1959~1962年和1966~1975年。A项存在于前四个时期,不是导致非常时期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存在于前四个时期,不是导致非常时期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前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者文革中存在的“左”倾错误,是导致科技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D项存在于前四个时期,不是导致非常时期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可知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出现在文革时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正确;C项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2003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A项错误;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在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2003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B项正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C项错误;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常识我们很容易知道,时至今日我们经济的主导产业依旧是第二产业(工业),故A项错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较大退步的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结合材料给定的时间点,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D项正确。
10.【答案】(1)理由:钱学森参与了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2分)
(2)“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3分)
“巨人”:伽利略(1分)
理由: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3)贡献:创立了相对论(1分)
不同: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2分)
相似:科学应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1分)
(4)观点:科学具有纠错的特性。
史实: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答到相关史实即可得分,2分)
【解析】(1)据材料一“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结合所学可得出钱学森参与了研制了原子弹、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取得成功。
(2)第一小问“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结合所学可得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即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第二小问“巨人”,结合所学可知是指伽利略,第三小问理由,“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是指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得,爱因斯坦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相对论。第二小问不同,爱因斯坦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据材料三“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分析得出: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邓小平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据材料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分析可得:侧重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第三小问相似之处,结合材料三“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及材料四邓小平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论述分析可得:科学应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4)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五“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可得出其观点:科学具有纠错的特性。第二小问简要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或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等(答到相关史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