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7-26 13:38:46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的基本史实
2.通过相关材料,知道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采取的主要措施
3.通过学习两宋与辽、金关系,理解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4. 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等内容,体会他们的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北宋的统治危机;北宋中期的改革
难点: 评价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北宋统治危机的表现及原因;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知识概览】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并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
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北宋建立的背景》,学生观看视频并了解北宋是在怎样背景建立的,进而让学生体会北宋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的必要性。唐末以至五代十国以来的这种政治乱局是如何结束的呢?今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讲授新课】
框题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新知讲解』
(一)背景
教师出示图片:陈桥兵变,讲解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几个割据政权,实现了中原地区局部统一。
『知识小结』
背景:
(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
(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
(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材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问题:问题: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措施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阅读教材P58-59,概括宋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概括,积极回答并进行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1)中央:分割相权
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教师讲解北宋中央官制设置及其职权
『新知讲解』

(2)地方:①军事——收精兵: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派文官管理地方;路设四监司,州设通判朝廷监督。
③财政——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上交朝廷。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材料:朱熹评价北宋一代的地方措施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问题:朱熹认为北宋的地方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并回答: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导致北宋的灭亡
(3)军事:
教师播放视频《北宋加强军权的措施》
教师结合视频及教材讲解北宋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措施:
①“杯酒释兵权”,收回统兵大将军权。
②国策:重内轻外,“强干弱枝”,“崇文抑武”。
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④“更戍法”。
(4)官僚体系: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教师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材料: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
——《中华文明史》
框题二:北宋的统治危机
(一)边境危机
教师出示北宋时期的边境示意图,结合该图讲解北宋的边境危机
①北部:
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
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
『合作探究』
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边境危机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原因:
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
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二)财政危机
教师出示图片:清明上河图,该图反映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荣景象,让学生了解宋代经济繁荣的基本史实
教师提问:北宋时期经济繁荣,为什么还会出现财政危机呢?
『材料引导』
材料一: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由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材料二: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125.9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概括原因
结论:养官和养兵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政治危机
教师出示图片并结合图片讲解宋代的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北宋统治者面临统治危机。
框题三:北宋的改革
教师出示图片:范仲淹
教师讲解庆历新政的基本史实。庆历是北宋宋仁宗的年号,所以这次改革就被称作“庆历新政”
背景: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人物:范仲淹、宋仁宗
核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宋仁宗动摇。
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到邓州,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
教师讲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背景:
①必要性: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
②可能性:
A.“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B.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改革决心;
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
③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富国强兵
开始:1069年,宋神宗作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依据教材P61,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内容:
①富国:加强官府对经济的管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管理和加强军事训练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③育才:A.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
B.整顿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4)结果:1085年,宋神宗去世,反对新法的司马光担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变法最终失败。
『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呢?
学生动脑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①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②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不明显。
③局限性:
A.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步走向衰亡。
框题四: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
教师出示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史实
(一)南宋建立
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北宋灭亡。
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即帝位,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二)金与南宋
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岳飞抗金的史实
教师出示图片,讲解宋金议和
①南宋向金称臣②给金岁币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消极:①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积极:②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
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 结合教材P63“问题探究”相关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利:铲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地方发展积极性不高;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课件41张PPT。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外历史纲要 上课标要求1.知道两宋时期政治、军事方面的基本史实
2.通过相关材料,知道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采取的主要措施
3.通过学习两宋与辽、金关系,理解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4.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等内容,体会他们的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知识概览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并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
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新知导入新知讲解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一)背景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几个割据政权,实现了中原地区局部统一。知识小结背景:
(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
(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
(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材料引导材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问题: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59,概括宋初加强专制集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提示:从中央、地方、军事、选官制度等方面进行概括(二)措施新知讲解(1)中央:分割相权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新知讲解皇帝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
(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三司使枢密使财权行政权军权台谏御史中丞
知谏院监察宋初中央官制的设置相权削弱,君权加强新知讲解(2)地方:将地方军权、行政、财权全面收归中央①军事——收精兵: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派文官管理地方;路设四监司,州设通判朝廷监督。
③财政——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上交朝廷。中央集权加强材料引导朱熹评价北宋一代的地方措施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朱熹认为北宋的地方措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导致北宋的灭亡。新知讲解新知讲解(3)军事:①“杯酒释兵权”,收回统兵大将军权。
②国策:重内轻外,“强干弱枝”,“崇文抑武”。
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④“更戍法”。解决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的问题新知讲解(4)官僚体系: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
——《中华文明史》新知讲解二、北宋的统治危机(一)边境危机①北部:
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
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合作探究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边境危机呢?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
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新知讲解(二)财政危机北宋时期经济繁荣,为什么还会出现财政危机呢?材料引导材料一: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胀超编,由9000余增至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材料二:宋初禁军20余万,太宗时30余万,真宗时40余万,仁宗时82.6万,加厢军则达125.9万。 养官和养兵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新知讲解(三)政治危机新知讲解三、北宋的改革(一)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背景: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人物:范仲淹、宋仁宗
核心:整顿吏治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宋仁宗动摇。
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范仲淹新知讲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新知讲解(二)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
①必要性: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
②可能性:
A.“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B.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改革决心;
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
③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新知讲解(2)核心:富国强兵
开始:1069年,宋神宗作用王安石实行变法。自主学习依据教材P61,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3)内容:
①富国:加强官府对经济的管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②强兵:对农民进行管理和加强军事训练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③育才:A.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
B.整顿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
新知讲解新知讲解(4)结果:1085年,宋神宗去世,反对新法的司马光担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变法最终失败。新知讲解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呢?①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②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不明显。
③局限性:
A.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步走向衰亡。新知讲解四、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一)南宋建立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北宋灭亡。
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府即帝位,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新知讲解(二)金与南宋岳家军电视剧照宋高宗、秦桧电视剧照新知讲解宋金议和
①南宋向金称臣
②给金岁币
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新知讲解宋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合作探究如何评价宋金议和?消极:①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积极:②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
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二、北宋的统治危机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科举制度边境危机财政危机三、北宋中期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四、南宋的偏安南宋建立金与南宋拓展研究 结合教材P63“问题探究”相关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利:铲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弊: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地方发展积极性不高;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典题训练1.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B典题训练2.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北宋初年采取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B典题训练3.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 
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B典题训练4.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D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