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今年4月份,我市各地陆续下起了冰雹,范围广,颗粒大,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罕见.冰雹落到地上,不久就“不见了”,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 )
A. 熔化 B. 液化 C. 凝固 D. 升华
夏天,小明想买一支冰棒来解渴,营业员从冰柜里面取出一支冰棒,小明发现硬邦邦的冰棒上附有一层白花花的“白粉”,把包装纸剥掉后,发现冰棒周围冒出一圈“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白粉”和“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B. “白粉”是凝固形成的小冰晶,“白气”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C. “白粉”和“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 “白粉”和“白气”都是汽化形成的小水晶
以下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另一侧拿光屏移动能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B. 把一个纸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风车会转动起来,说明温度升高时,气体密度会减小C. 向冰冷的玻璃上哈气,会有水雾生成,说明降低温度可使气体液化D. 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发现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汽充满试管,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
二、填空题
如图所示是北方寒冬的早晨窗户上出现的美丽冰花.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这层冰花附着在窗户的______ (选填“内侧”或“外侧”),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 形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
舞剧《千手观音》是在广为流传的千手观音故事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演绎了一段极具寓言色彩的故事.图为由张继钢担任编剧、编导的大型舞剧《千手观音》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时的剧照。(1)如图所示,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这是因为光的______的缘故。(2)佛光普照,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______是不同的.(填“音调”、“音色”或“响度”)(3)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4)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______,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A 3. A
4. 内侧;凝华??
5. 直线传播;音色;升华;液化;振动??
【解析】
1. 解:冰雹落到地面上一会儿就变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故选:A。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本题属于基础题.掌握熔化、凝固、汽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的状态变化情况很重要。
2. 解:“白粉”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冰棒在向下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在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 解:A、凸透镜能把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B、酒精燃烧,火焰上方空气加热后体积膨胀,根据ρ=mV,可知空气密度变小,说明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故B正确;C、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向冰冷的玻璃上哈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在玻璃上会有水雾生成,说明降低温度可使气体液化,故C正确;D、试管中的碘,吸收热量,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试管,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A。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C、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D、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要升华,升华过程吸热。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液化方法及其应用、升华现象、密度与温度理解和掌握情况,考查的较全面,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
4. 解:北方冬天的清晨,玻璃窗上有的“冰花”,是固体的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答案为:内侧;凝华。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冰花”是固态,是由室内的水蒸气碰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在玻璃的内表面凝华而成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质变化前后所处的状态;形成的位置与温度对比有关。
5. 解:(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乐器它们发出的音色也不同。(3)舞台上烟雾缭绕是使用干冰,也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而形成小水珠飘浮在空中形成雾。(4)因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2)音色;(3)升华;液化;(4)振动。(1)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他人,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3)舞台上烟雾缭绕,是因为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而生成的小水珠。(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题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涉及的知识有光的直线传播、声音的特性和物态变化,要注意辨别其应用。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基础练习
一、单选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A. 春天,冰雪融化成水B. 夏天,草叶上晶莹的露珠C. 秋天,树枝上的霜D. 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没了
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 露珠的形成B. 寒冬,窗玻璃冰花剔透C. 将熔融状态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D.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雾凇的形成B. 河水成冰C. 樟脑丸逐渐变小D. 露珠的形成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寒冷的冬天,将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外,一会儿,衣服就会冻得硬邦邦的.几天后,冰冻的衣服依然能晾干,此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 )
A. 凝华;吸热 B. 凝华;放热 C. 升华;吸热 D. 升华;放热
在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正确的是( )
A. 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B. 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这是液化现象C. 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D.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或消失,这是熔化现象
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关于这些现象以及发生这些现象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B. 夏天常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升华现象,要放出热量C.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会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D. 初冬的早晨落叶上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凝华现象,要放出热量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了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以下自然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熔化B. 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汽化C. 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凝固D. 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升华
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B. 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C. 用久了的白炽灯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气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D. 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二、填空题
北方的冬天,教室窗玻璃的______侧(选择“内“或“外“)会出现窗花,它是由水蒸气发生______而形成的(填物态变化)。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以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而闻名于世,曾任临川内史的东晋诗人谢灵运游庐山有诗云:“昼夜蔽日月,冬夏黄霜雪”,霜的形成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现象。该过程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此过程要______热(选填“吸”或“放”)。
冻肉出冷库后见到上面有霜,所以比进冷库时重,霜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衣柜里的樟脑片放一段时间后会变小,这个过程要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高温闷热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以及寒冷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都是关闭的,而且车窗上都容易出现“水雾”,夏天,车窗的水雾在玻璃的______ 表面,冬天时,车窗的水雾在玻璃的______ 表面(填“内”或“外”)。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C 6. B 7. D8. A 9. D 10. B
11. 内;凝华??
12. 凝华;放??
13. 室内;凝华;放??
14. 凝华;吸热??
15. 外;内??
【解析】
1. 解:A、春天,冰雪融化成水,是由固态冰变为液体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不合题意;B、草叶上晶莹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快速放热后由气态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不合题意。D、冬天,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没了,是由固态冰直接变成了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符合题意。故选:D。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判断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然后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
2. 解:A、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正确;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故B正确;C、熔融状态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是凝固过程,故C不正确;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不正确。故选B。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 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B、河水成冰是凝固过程,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C、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4. 解: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②盛夏,旷野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故B符合题意;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C符合题意;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综合分析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解决此题要掌握: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此题考查的是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及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的判断。
5. 解:北方的冬天,气温在0℃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故冰不会熔化;室外冰冻的衣服最终变干,是由于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此过程中吸热;故选C。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吸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 解:A、“云雾”实际上就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液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夏天阴凉的地方的石头比较湿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衣柜中的樟脑丸,由固态吸热变为气态从而使樟脑丸变小,这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1)物质由固态吸热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干冰与樟脑丸都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都发生了升华现象;(2)物质由气态遇冷放热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石头湿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导致的;(3)物质由气态放热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电冰箱里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根据以上知识答题。此题结合实际问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凝华、液化、升华现象;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机物质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是解题的关键;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需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分析。
7. 解:A、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A错误;B、干冰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故B错误;C、露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D、霜是水蒸气气态变为固态的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D正确。故选D(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知识。
8. 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B、夏季的清晨,河面上飘起淡淡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深秋时节,树叶、瓦片上出现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寒冷的冬天,树枝上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 A、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夏电冰箱使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制冷物质在冷冻室内汽化,在冷凝器中液化.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用久了的白炽灯内表面发黑,是钨丝遇热升华又遇冷凝华的结果,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易拉罐液化形成的,故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本题用生活中的事例考查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10. 解:A、“孤帆一片日出来”,研究的对象是“孤帆”,运动状态是“来”,以“江岸”为参照物,“孤帆”与“江岸”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孤帆”是运动的,故A正确。B、在岸上看到水中的游鱼细石,是由于光的折射;故B错误;C、因为桃花能反射红光,所以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故C正确。D、霜是固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B。对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我们首先要弄懂诗句的意义,然后认真分析确定该用哪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答。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态变化的区分,同时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物体的颜色.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平时学习中练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
11. 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直接变成小冰晶(形成窗花),属于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故答案为:内;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根据凝固与熔化的概念答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
12. 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过程中放出热量。故答案为:凝华;放。物质由气态放出热量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时吸热与放热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13. 解:“冰花”出现在冬天的早晨,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玻璃窗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故答案为:室内;凝华;放。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14. 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樟脑片放一段时间后会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答案为:凝华;吸热。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升华吸热。此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物态变化的类型及规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涉及到对物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的考查.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物态变化类型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15. 解:(1)夏天,车内开空调,温度较低,车外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玻璃外表面液化为小水滴,即“水雾”;(2)冬天时,车外温度低,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车窗玻璃的内表面液化为小水滴,即“水雾”;故答案为:外;内。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明确液化时发生的具体情况,抓住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升华与凝华》提高练习
在下列物态变化的实例中,正确的是( )
A. 舞台上用干冰制作“云雾”,这是汽化现象B. 夏天阴凉地方的石头比较潮湿,这是液化现象C. 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D.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或消失,这是熔化现象
寒冷的冬天,将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外,一会儿,衣服就会冻得硬邦邦的.几天后,冰冻的衣服依然能晾干,此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 )
A. 凝华;吸热 B. 凝华;放热 C. 升华;吸热 D. 升华;放热
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雾凇的形成B. 河水成冰C. 樟脑丸逐渐变小D. 露珠的形成
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B. 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C. 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融化吸热D. 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凝固,然后( )
A. 汽化 B. 液化 C. 升华 D. 凝华
下列与“热”相关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夏天用电风扇吹风能使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B. 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等的内能C. 把零下10℃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冰块的内能会增加D. 严寒的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固形成的
下列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 秋天,缥缈的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D. 冬天,凝重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
沈阳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
A. 棋盘山“缧缈的雾” B. 浑河边“美丽雾凇”C. 植物园“晶莹的露” D. 万柳塘“洁白的冰”
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汽化的是____________;属“放热”过程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中要______热量,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将霜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成水后马上恢复制冷因此“无霜”。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C 3. C 4. C 5. C 6. C 7. C8. B
9. ③;④;①;②③⑤??
10. 放出;熔化??
【解析】
1. 解:A、“云雾”实际上就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液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夏天阴凉的地方的石头比较湿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C、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D、衣柜中的樟脑丸,由固态吸热变为气态从而使樟脑丸变小,这是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B.(1)物质由固态吸热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干冰与樟脑丸都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都发生了升华现象;(2)物质由气态遇冷放热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石头湿润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导致的;(3)物质由气态放热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电冰箱里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根据以上知识答题.此题结合实际问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凝华、液化、升华现象;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机物质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是解题的关键;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需要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分析.
2. 解:北方的冬天,气温在0℃以下,达不到冰的熔点,故冰不会熔化;室外冰冻的衣服最终变干,是由于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此过程中吸热;故选C.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吸热.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 解: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B、河水成冰是凝固过程,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C、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D、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4. 解: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很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吸热;故A正确;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凝华,故B正确;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干冰升华吸热,故C错误;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正确.故选C.(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3)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4)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放热.根据以上内容,对本题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汽化、凝华、升华、凝固定义的了解,需要从生活现象结合物理定义来进行分析.
5. 解:蔬菜中的水先由液态变为固态,再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和升华.故选C.解答此题关键是记住物态变化的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热和放热情况,并能利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6. 解:A、夏天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流动,促进了汗液的蒸发,由于蒸发是吸热的,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是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故A错误;B、因为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如果两物体没发生热传递,是具有相同的温度,但内能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C、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把?10℃的冰块放在0℃的冰箱保鲜室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不变,温度升高,所以内能增加.故C正确;D、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且蒸发吸热;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③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④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此题考查了蒸发的作用、热传递的条件、内能的影响因素和凝华现象,是热现象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
7. 【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3)升华是指物体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分析物体发生何种物态变化,明确物体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是关键。
【解答】
A.固态的冰雪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故A不合题意;B.炎热的夏天气温较高,冰棍儿周围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儿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形成“白气”,故B不符合题意;C.秋天,缥缈的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冬天,凝重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 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B正确;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C错误;D、冰是水放热后凝固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9. 解:①湿衣服上有很多的水分,变干了实际上是变为了水蒸气,由液态变为了气态,叫汽化;②冰棒冒白气,白气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冰棒形成的,是液化现象;③河面上的冰是固态,是由液态的水形成的,是凝固现象;④樟脑丸的消失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⑤冰花是固态,是由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形成的,是凝华现象;⑥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沥青块变成了液态,由固态变为了液态,是熔化现象.故答案为:③;④;①;②③⑤.
10. 解:冰箱内壁的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市面上销售的“无霜”冰箱是通过加热系统短时升温,是霜吸热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答案为:放出;熔化。(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