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儒、佛、道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华民族深厚包容的思想文化
2.知道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学、绘画方面的基本史实,体会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3.知道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明白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4.知道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及其代表人物,体会古代中国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 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
难点: 三教合一;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特点、原因
【知识概览】
从魏晋到五代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
宗教方面,儒、佛、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了像李白等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科技方面,在数学、医药、地理学和印刷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外交流方面,涌现出了像法显、玄奘、鉴真等代表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导入新课】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收藏古玩。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的丰富的文化艺术作品受到收藏界的追捧。艺术拍卖品的拍卖记录也一直在节节攀高。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曾在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拍出了3.08亿元的高价。它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中单字价格最高的纪录,这幅书法只有41个字,折算下来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魏晋隋唐时期涌现出了像二王、颜、柳等书法大家,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这一时期,还有哪些文化艺术成就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讲授新课】
框题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儒佛道三教的图片,提问学生知道图片上的是哪一思想流派或宗教吗?学生回答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介绍所知道的有关儒佛道的内容(如俗语、成语、故事等)
『自主学习』
教师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阅读教材P49,概括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发展历程
学生依据教材完成并进行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西汉时期:西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发展呈繁盛之势。教师补充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的黄老学说,属于道家思想;到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
魏晋时期: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统治者提倡的儒家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儒家理论受到人们质疑。与此同时,佛教从西域传入,受到人们欢迎;道教作为本土宗教,讲究修身炼丹成仙,受到统治者的追捧。佛道兴起,冲击了儒家的统治地位。
表现: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道”、“无”,崇尚“自然”、“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
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儒学发展。魏晋以来,儒佛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教师出示PPT图片:泰山名胜—红门宫。教师介绍该景点: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红门宫成为三教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的代表。
【材料引导】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明代德清禅师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表明德清禅师怎样的观点?
学生回答: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教师介绍唐朝埋藏三教交融的史实:
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
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抨击佛教,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观点;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唐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
框题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新知讲解』
教师介绍魏晋时期文学的成就:魏晋时期: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代表作: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陶渊明田园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民歌: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隋唐时期: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李白,字太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他“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开家乡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到两年,李白便因得罪权贵,离开了朝廷,继续漫游各地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色彩,例如豪饮,剑术和球技,他可谓德才兼备,文武双全。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年轻时即以诗文
出名,也先后长期漫游;后十年旅居长安,科举不第,长靠朋友接济,在失意和贫困中,杜甫看到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着全家加入流浪的队伍,一度被叛军抓到长安,看到国破家亡的惨境,饱偿了战乱的苦楚。安史之乱结束后,连绵不断的藩镇战争逼他到处漂泊,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永远停止了歌唱。
(二)书法
教师介绍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已经完备。
教师以鱼字为例介绍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字体的特点及艺术魅力。
教师出示PPT图片: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教师出示PPT“颜体”、“柳体”楷书艺术成就
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颜筋柳骨”之誉
隋唐书法艺术特点: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自成风格。
(三)绘画
教师介绍魏晋时期主要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1)东晋:顾恺之
代表作:《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2)唐朝:“画圣”吴道子
代表作:《明皇受篆图》、《送子天王图》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四)雕塑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这一时期雕塑的主要成就
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石窟。
教师出示PPT图片: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雕像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两处雕塑作品的艺术特色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特点: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
教师出示PPT图片:敦煌莫高窟塑像和壁画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教师播放视频:《唐朝的科技》,学生通过视频感受隋唐时期科技的发达
『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根据教材P53,梳理主要的科技成就,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积极回答并展示
教师点评进行总结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其中火药和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教师出示图片:《金刚经》并介绍该作品: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卷子。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火药:火药最早起源于道家的炼丹术,唐朝中期就已经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期火药应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材料: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用。
——《齐民要术.序》
问题: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重农抑商
教师提问:该思想有何影响呢?学生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积极:促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繁荣;保障了国家收入,有利于社会稳定;
框题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印交流
教师出示PPT图片:古代丝绸之路,介绍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西域及至西方欧洲的经济文化建立起来,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国和印度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而联系起来。
东汉时期,源自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并在当时的都城洛阳修建了中国的第一个佛教庙宇“白马寺”。
教师出示白马寺的图片。
为中印间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首先是东晋和尚法显。
教师出示法显的图片并介绍法显。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在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他归国之后,将其所见写成《佛国记》一书。
除了东晋法显,另一位为中印佛教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就是唐朝玄奘法师。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玄奘西行的经过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二)中日交流
教师出示PPT图片:鉴真和尚并介绍鉴真
鉴真(688年—763年10月4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教师出示图片: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唐。
教师出示图片:唐朝朝鲜日本交通图。唐朝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比较频繁,朝鲜、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就被称为“遣唐使”。这些留学生将他们中国学到的文化、科技带回国内,极大影响朝鲜、日本的发展。
教师出示材料: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
——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教师出示唐朝长安的平面示意图,唐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遥遥领先世界,唐朝都城长安也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市,汇集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这里生存。
教师出示材料: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
在长安城,尤其是西市,生活着数万来自于西域的商人。他们除了带给长安城无数的西域商品外,还把他们的歌舞和美酒带进来了,后者说欢迎的程度完全比得上前者。
——《剑桥中国史(隋唐卷)》
通过这两个材料,让学生体会唐朝时期中国的发达与开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拓展探究』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达,试分析其文化发达的原因。
1. 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
『典题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
课件48张PPT。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 上课标要求1.知道儒、佛、道的发展历程,体会中华民族深厚包容的思想文化
2.知道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学、绘画方面的基本史实,体会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3.知道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主要科技成就,明白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4.知道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及其代表人物,体会古代中国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知识概览 从魏晋到五代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
宗教方面:儒、佛、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
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了像李白等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科技方面:在数学、医药、地理学和印刷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中外交流方面:涌现出了像法显、玄奘、鉴真等代表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
了突出贡献。新知导入王羲之草书
《平安帖》
(唐代摹本)新知讲解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9,概括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发展历程西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发展呈繁盛之势新知讲解魏晋时期: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新知讲解 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道”、“无”,崇尚“自然”、“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新知讲解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儒学发展。新知讲解“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
:红门宫材料引导“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
——明代德清禅师上述材料表明德清禅师怎样的观点?提倡儒、道、佛三教合— 新知讲解三教交融:
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
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抨击佛教,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观点;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先后四次灭佛。
唐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的运动。
两宋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学范式的“理学”新知讲解二、文学艺术(一)文学魏晋时期: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新知讲解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新知讲解2.隋唐时期: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仙”______、“诗圣”______。 李白,字太白,少年好学,喜欢文学。他“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年时即离开家乡漫游祖国的大江南北。后被唐玄宗召为文学侍从。但当时政治日渐腐败,不到两年,李白便因得罪权贵,离开了朝廷,继续漫游各地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安史之乱后,李白遭遇不幸,最后在贫困和漂泊中病逝。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色彩,例如豪饮,剑术和球技,他可谓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李白杜甫链接:人物简介新知讲解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年轻时即以诗文出名,也先后长期漫游;后十年旅居长安,科举不第,长靠朋友接济,在失意和贫困中,杜甫看到朝政的黑暗,体会到人民生活的痛苦;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带着全家加入流浪的队伍,一度被叛军抓到长安,看到国破家亡的惨境,饱偿了战乱的苦楚。安史之乱结束后,连绵不断的藩镇战争逼他到处漂泊,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永远停止了歌唱。链接:人物简介新知讲解(二)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书体已经完备。作品鉴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摹本王羲之——“书圣”作品鉴赏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隋唐书法艺术特点: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自成风格。 颜体在于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有如关东大汉。柳体则是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颜筋柳骨”之誉作品鉴赏(三)绘画(1)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人物栩栩如生新知讲解(2)唐朝:“画圣”吴道子新知讲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它以描绘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 新知讲解(四)雕塑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石窟。特点:魏晋时期佛像充满士大夫气质;隋唐时期佛像富贵、丰满和华丽。新知讲解敦煌莫高窟塑像和壁画新知讲解自主学习三、科技根据教材P53,梳理主要的科技成就,完成下列表格南朝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唐朝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医学名著唐高宗时《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新知讲解印刷术和火药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卷子。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新知讲解唐朝中期就已经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期火药应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合作探究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用。
——《齐民要术序》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重农抑商如何看待该思想?积极: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了国家收入
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新知讲解四、中外文化交流(一)中印交流新知讲解新知讲解唐玄奘西行新知讲解新知讲解(二)中日交流唐鉴真和尚 新知讲解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新知讲解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
——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新知讲解新知讲解 在长安城,尤其是西市,生活着数万来自于西域的商人。他们除了带给长安城无数的西域商品外,还把他们的歌舞和美酒带进来了,后者说欢迎的程度完全比得上前者。
——《剑桥中国史(隋唐卷)》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课堂总结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儒佛道的发展文化艺术:魏晋:佛道兴起,儒学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归于儒文学、书示、绘画、雕塑科技:农学、数学、地理、天文、印刷、火药中外交流:东晋法显西行唐朝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唐都长安国际都市拓展研究 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达,试分析其文化发达的原因。1. 魏晋到隋唐,北方大融合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为科技繁荣提供社会基础;
2. 魏晋到隋唐,江南大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科技繁荣提供经济基础;
3. 魏晋到隋唐,外来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科技繁荣提供必要条件;
4. 魏晋到隋唐,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科技成就并不断加以革新和创造。典题训练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A典题训练2.郭沫若题写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称颂的诗人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商隐 B典题训练3. 《齐民要术》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只渐,故商贾之事,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
A.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B典题训练4.唐朝天宝二年,鉴真第二次东渡日本,在扬州采购的物品中,有麝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香药近千斤,多是外物产。这说明扬州 ( )
成为最重要的外贸港
B. 商业地位超过长安
C.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D. 是当时外物品集散地D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