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4《 项脊轩志》(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6.4《 项脊轩志》(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7 15: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导入新课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散文名篇,领略其中隽永的魅力。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学习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内容。
2、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3、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方法字音句读渗漉 修葺 前辟四窗 垣墙
偃仰啸歌 诸父异爨 老妪
先妣 汝姊 呱呱而泣 象笏
长号不自禁 凭几学书 扃牖 字词句难点第一段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第二段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
第四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解题项脊轩——
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志——
志,古代一种文体,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 “志”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本文看似写物,实则写人。
本文是《项脊轩志》删节了一小段以后剩下的部分,而且最后一段是后记,是作者在妻子去世后补叙的,第一次写是18岁,第二次写已经31岁了!1.后人对他的评价:
昆山人,八次会试不第,便开始讲学,被称为震川先生。58岁时终于考中进士。他还是一个很叛逆的人,任长兴知县,听讼开堂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而后被迫离职他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2.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概述全文内容,理清思路 课文以项脊轩为中心,着重写与之有关的家庭人事的变迁,表现作者对书屋的深情和对往事的感慨。 1、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与布置,重点写居项脊轩的乐趣。
2、过渡句。“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着重写祖母、母亲的生前事迹,以抒发作者对人事变迁的伤感情怀,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3、叙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4、回忆亡妻。
5、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朗诵思考:文章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根据课文内容,用名词填空:一间________二种______ 三个___________小屋感情亲(女)人
(项脊轩)(悲、喜)(母亲、祖母、妻子)↓↓↓分享“喜”项脊轩之喜,喜在:______
要求:
1、先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2、然后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最后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
?修缮前后的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多可喜鲜明对比感受“悲”归有光之悲,悲在______
要求:
1、最好用四个字一组的短语概括内容;
2、短语可以在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创;
3、每个小标题必须出现和作者关系密切的人物
和事件;归有光之悲,悲在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夫妻相隔? 请从这篇散文写“悲”的部分,找一些细节,说说那些“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是如何打动你的。
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这个细节;
2、注意找到感情的触动点
(事物的变化、人的动作······)
3、最好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来谈谈
自己的感触。 细节传情诸父异爨慈母早逝祖母厚望夫妻相隔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慈爱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亡妻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期望恩爱选取生活中的小事 一悲“诸父异爨”。
诸父分家造成的结果是“三多一乱”:灶多——“诸父异爨”,门多——“内外多置小门”,墙多——“墙往往而是”。同时:“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客逾庖而宴”,整个家庭杂乱无章。这些平常小事,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家家都有亲人,家家都有琐事,家家都有忧喜,只不过这些平常小事对一般人来说或不在意,或感觉不到,或不愿说,或不愿写,但归有光却细腻地体会到了,而且体会很深,想到家庭败落,想到人世变迁,想到亲人分离,未免不深长感叹。二悲幼年丧母。
归有光几乎是“为儿不识慈母面”,对母亲的怀念,只能通过老妪的转述:“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母亲对子女入微的关心体贴,归有光不能亲自感受,只能靠想象模拟得之。想象母亲的一言一行,想象母亲的音容笑貌。多么可怜!三悲祖母之亡。
回忆祖母,归有光写了极其平常的三个“一”。
一句埋怨:“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看似怨,实则是爱。
一个期望:“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轻轻的话语里深藏着祖母多年来内心的愿望。
一件礼品:“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写出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悲”的深刻内涵 归有光担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但他生不得志,亲人相继离去,他深感辜负亲人尤其是祖母的期望!这是一位极具家庭责任感的男儿之“悲”。小结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它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它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它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溢满馨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之感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与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而又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拓展阅读:1、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2、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奠定全文伤感的感情基调。
明确: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乐景衬哀情,表达深深的怀念之情。“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