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5.1 《六国论》(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5.1 《六国论》(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7 15: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 导入: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苏洵
苏轼
苏辙六国论苏 洵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简介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理解课文内容: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梳理文章结构
这是一篇史论文,请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是怎样展开论述的?试探讨1、2、3段之间的关系。
3、第4、5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问题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问题二: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二段: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对比论证①赂得与战得,赂亡与战亡;(百倍)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弊在赂秦本段除了对比论证法,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引证法形象生动,
加强说服力问题三:第三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三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举例论证:齐、燕、赵不能独完假设论证:“向使……”胜负或
未易量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四段:承上启下,阐明图存之道。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第五段: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吸取教训,以史为鉴”,讽谏当前政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小结: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体会与收获:作业:
1、掌握本课知识点,背诵课文。
2、“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请以此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