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追赶小明》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课,不仅如此,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的比较紧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常识,这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上提倡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熟悉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从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的转换.
2.能力目标:经历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画“线段图”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方程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追及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线段图理清追及问题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是:路程=___速度_____×___时间_____.
2.行程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__相遇问题__;另一类是___追及问题_.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设计意图】复习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常见类型,为学生突破课本难点打好基础。
二、围绕问题展开探索
出示问题:小明家距学校1000米,小明以 80米/分钟的速度上学,5分钟后小明爸爸发现小明没 带语文课本,以180米/分钟的速度追小明, 并在途中追上小明。
思考(1) 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时间?
(2) 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分析:
等量关系:
1、小明走的路程=爸爸走的路程;
2、小明走的总时间—爸爸追的时间=5分钟
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
据题意得 80×5+80x=180x.
解,得 x=4.
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
(2)180×4=720(米),
1000-720=280(米).
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总结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若甲乙二人同向而行,乙先走,甲去追。
等量关系:
(1)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2)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
练一练:敌军在早晨5时从距离我军7千米的驻地开始逃跑,我军发现后立即追击,速度是敌军的1.5倍,结果在7时30分追上,我军的追击速度是多少?
解:设敌军的速度是x千米/时,则我军的速度是___1.5x_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____2.5x+7=2.5×1.5x___,
解得x=_______5.6_________,
___1.5x=8.4_____________.
答:我军的追击速度是____8.4____千米/时.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道题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熟悉将追及问题中的文字转化为线段图。能够找到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随堂练习
1.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
解:设快车x小时追上慢车,
据题意得: 85x=450+65x.
解,得 x=22.5.
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
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5 km/h的速度行进,走了18 min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 km/h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的队伍?
解:设通讯员x小时可以追上学生的队伍,由题得:
解之得:
答:通讯员要10分钟可以追上学生的队伍。
3.甲、乙二人在300 m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的速度是6 m/s,乙的速度是7 m/s.
(1)如果甲、乙二人同地背向跑,乙先跑2 s,经过多少秒后二人相遇?
(2)如果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乙跑几圈后首次追上甲?
(3)如果甲、乙二人同向跑,乙在甲前面6 m,经过多少秒后两人第二次相遇?
解:(1)设经过x s后甲、乙二人相遇,依题意,得
7×2+7x+6x=300,解得x=22,
所以经过22 s后甲、乙二人相遇.
(2)设经过y s后,乙能追上甲,依题意,得
(7-6)y=300,解得y=300,
因为乙跑一圈需 s,所以乙跑了 =7圈
故乙跑7圈后首次追上甲.
(3)设经过t s后两人第二次相遇,
依题意,得7t=6t+(300×2-6),解得t=594.
所以经过594 s后两人第二次相遇.
四、课堂小结
行程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为:
路程=速度×时间,
一般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寻找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1)从时间考虑:
速度慢的用时-速度快的用时=多用的时间
(2)从路程考虑:
速度快的行程-速度慢的行程=两者的距离
五、作业布置
习题5.9 第2,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起点,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行程问题的讲解、例题分析、巩固提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同时又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注重学生兴趣、激情的提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使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成绩好的也有新的收获,做到了各有所得.
整堂课在逻辑思路方面非常合理,层次安排得当,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应用题的解决,不少学生还是不习惯用列方程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模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必要性,为八年级、九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打好基础.
课件12张PPT。5.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追赶小明1.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是:路程=________×________.复习引入2.行程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__.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速度时间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例1 :小明家距学校1000米,小明以 80米/分钟的速度上学,5分钟后小明爸爸发现小明没 带语文课本,以180米/分钟的速度追小明, 并在途中追上小明。
思考:(1) 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时间?
(2) 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分析:等量关系:
1、小明走的路程=爸爸走的路程;2、小明走的总时间—爸爸追的时间=5分钟家爸爸小明设经x分钟后爸爸追上小明:80 ×(5 +x)米180x米80米/分钟180米/分钟(5+x)分钟X分钟解:(1)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
据题意得 80×5+80x=180x.
解,得 x=4.
答:爸爸追上小明用了4分钟.
(2)180×4=720(米),1000-720=280(米).
答: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280米.
追及问题若甲乙二人同向而行,乙先走,甲去追。
等量关系:
(1)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2)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 敌军在早晨5时从距离我军7千米的驻地开始逃跑,我军发现后立即追击,速度是敌军的1.5倍,结果在7时30分追上,我军的追击速度是多少?
解:设敌军的速度是x千米/时,则我军的速度是__________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得x=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我军的追击速度是________千米/时.1.5x2.5x+7=2.5×1.5x5.61.5x=8.48.4随堂练习1.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千米.设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则快车几小时后追上慢车?
解:设快车x小时追上慢车,
据题意得: 85x=450+65x.
解,得 x=22.5.
答:快车22.5小时追上慢车.分析:快车所用时间=慢车所用时间;
快车行驶路程=慢车行驶路程+相距路程. 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他们以5 km/h的速度行进,走了18 min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 km/h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的队伍?解:设通讯员x小时可以追上学生的队伍
由题得:解之得:答:通讯员要10分钟可以追上学生的队伍。3.甲、乙二人在300 m环形跑道上练习长跑,甲的速度是6 m/s,乙的速度是7 m/s.
(1)如果甲、乙二人同地背向跑,乙先跑2 s,经过多少秒后二人相遇?
(2)如果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乙跑几圈后首次追上甲?
(3)如果甲、乙二人同向跑,乙在甲前面6 m,经过多少秒后两人第二次相遇?解:(1)设经过x s后甲、乙二人相遇,依题意,得
7×2+7x+6x=300,解得x=22,
所以经过22 s后甲、乙二人相遇.
(2)设经过y s后,乙能追上甲,依题意,得
(7-6)y=300,解得y=300,
因为乙跑一圈需 s,所以乙跑了 圈
故乙跑7圈后首次追上甲.
(3)设经过t s后两人第二次相遇,
依题意,得7t=6t+(300×2-6),解得t=594.
所以经过594 s后两人第二次相遇. (1)从时间考虑:
速度慢的用时-速度快的用时=多用的时间(2)从路程考虑:
速度快的行程-速度慢的行程=两者的距离行程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为:
路程=速度×时间,
一般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寻找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课堂小结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