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7 09: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2.学习文中通过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能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
4.学习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学习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巧妙悬念的设置。
3.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4.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当面对亲情与金钱时,我们会选择什么呢?有些人会选择亲情,因为他们知道亲情是无价的;也有些人会选择金钱,因为他们确信金钱是万能的。其实血浓于水的亲情应该是我们永远的首选。但有时这也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很多时候,面对金钱和地位,亲情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看看菲利普兄弟的情意能否经得起时间和金钱的考验。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他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之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十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其代表作主要有中短篇小说《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两个朋友》《项链》,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写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期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出来。
(3)学生分组讨论: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4)学生根据上面这条感情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小组讨论,相互答疑。小组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反馈,明确结论。
(1)正音、解释:拮据 糟蹋 与日俱增 牡蛎 褴褛 撬开 迟疑不决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阔绰 煞白 狼狈 嘟囔 (让学生朗读、解释,其他同学纠正。)
(2)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圈画出来。
明确:于勒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贼 讨饭的 流氓
(3)学生分组讨论:从上面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盼望—赞美—厌恶、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这条感情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明确:开端(第1—4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
发展(第5—19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境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
高潮(第20—47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
结局(第48—49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
4.复述课文,为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躲于勒
问题探究
1.小说开头写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
(多媒体出示四种主题说)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兄弟于勒的态度变化的叙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盼”后“躲”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嫌贫爱富的势利心态。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在现实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3.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自然环境:去哲尔赛岛游玩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的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赛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金钱至上(“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课堂小结】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小说这样巧妙地安排情节,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课后作业】
1.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2.回顾本文的故事情节。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正直、有良心、怀念亲人、自食其力、不拖累人、令人同情)。
2.文中吃牡蛎的情节有何作用?
明确:既是表现菲利普摆架子、图虚荣的高峰,也是他不幸的开始。同时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
3.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
明确:菲利普夫人:精明、刻薄、泼辣、有主意、富有心计、为儿女着想。
菲利普: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
总结: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的特征
语言
行动

坏蛋、流氓、无赖
打发
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好心的人
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骂、躲避
4.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明确:不是,虽然于勒叔叔这个人物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故事情节也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5.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游玩时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菲利普夫妇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同时,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来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6.“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来表达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和喜怒哀乐。“我”不是主人公,作者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我”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我”是线索性的人物。
7.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于勒,为什么用“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标题?
明确: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在这个孩子身上,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语言分析】
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句话有异同吗?包含“我”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何写得这么复杂?
这句话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作者在这个称呼上是别具匠心的,这是一句饱含讥讽的心里话。若瑟夫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善良,不以金钱衡量人。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而不是金钱主宰一切。
【写法探究】
1.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请学生举例分析)
2.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子)
【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视角,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作者写人物,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内心世界的揭发,是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课堂小结】
小说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构架全篇,文中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的十年经历是暗线,明线暗线并行,直到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见到于勒,两线终于交叉,小说情节达到高潮。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了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课后作业】
1.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预习第十二课。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