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学生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学会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指出之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讲授新课
一、崛起与并立
1.契丹
学生阅读本目后展示与材料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射猎》、《契丹武士》。让学生从诗、图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游牧射猎的生活,好战、崇尚武力,总体比较落后。
展示图片“耶律阿保机、契丹货币、契丹文字”。
材料:在公元10世纪这些少数民族显然得到汉人指点,业已将他们的文化程度提高,这些游牧民族已有农业基地,他们已筑城为防御战争。北方地势之艰难对他们有利,同时他们也保存着动员的迅速和战场上的机动性,这些优势与他们草原的生活习惯息息相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在与汉族交往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契丹发展壮大了。
2.党项族:
展示材料图片《西夏武士》,
【材料】 党项,汉西羌之别种... ...世代割据相袭... ...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学生了解党项族及西夏的建立。
展示图片《西夏文字》、《买牛契约》、《西夏兵符》。学生归纳西夏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展示图片三个政权
学生制作示意图并将三个政权列表归纳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民族
?
?
?
时间
?
?
建立者
?
?
?
都城
?
?
?
重要
举措
?
二、战争与和平
1、辽与北宋
展示地图燕云十六州,学生观察位置的重要性
【材料一】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带。此地北面是茫茫的大漠戈壁地势险要,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屏障。
展示地图简述辽与北宋的前期关系: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探究:汉朝、唐朝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宋朝时这种优势却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结合北宋与辽的关系探究)
展示一组图片与材料
辽之立国,与汉初匈奴、唐初突厥均不同,辽国直是一个汉族分化的国家。
——钱穆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① 幽云十六州被辽割占,失去屏障。② 宋朝重文轻武。③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
评价澶渊之盟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宋与辽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三】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
【材料四】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视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3
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2、西夏与北宋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
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交流与交融
展示一组图片文字,
思考汉与少数民族有哪些方面的交流?说明什么?
学生归纳后,教师指出出双方在碰撞的交流,在交流中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课堂小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要我们心手相连,并肩同行,休戚与共,就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课件37张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崛起与并立二、战争与和平三、交流与交融一、崛起与并立二、战争与和平三、交流与交融一、崛起与并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苏颂游牧狩猎尚武根据材料,说说契丹人最初过着怎样的生活。
原始落后契丹 在公元10世纪这些少数民族显然得到汉人指点,业已将他们的文化程度提高,这些游牧民族已有农业基地,他们已筑城为防御战争。北方地势之艰难对他们有利,同时他们也保存着动员的迅速和战场上的机动性,这些优势与他们草原的生活习惯息息相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一、崛起与并立根据材料指出契丹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文字政权尚武契丹发展强大房屋耶律阿保机一、崛起与并立 党项,汉西羌之别种... ...世代割据相袭... ...1038年,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 党项西夏铜牌一、崛起与并立党项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图ABC 辽 北宋 西夏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 昊上京临潢府 东 京 兴 庆发展生产, 强化中央集权 订制官制、军制和法律
创制文字。 重文轻武 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一、崛起与并立二、战争与和平一、崛起与并立三、交流与交融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带。此地北面是茫茫的大漠戈壁地势险要,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屏障。二、战争与和平1、辽与北宋二、战争与和平幽州云州上京黄龙府农安临潢府女真韦室巴林左旗南黄河河辽河土河潢江龙黑海渤契丹(辽)晋海东高丽阴山木叶山辽北宋西夏1、辽与北宋澶渊之盟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
为兄。
二.双方撤兵,各守边界。
三.宋每年向辽纳助军旅之费,“绢二十
万匹、银一十万两”。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互市贸易。我探究:
汉朝、唐朝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宋朝时这种优势却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结合北宋与辽的关系探究) 辽之立国,与汉初匈奴、唐初突厥均不同,辽国直是一个汉族分化的国家。
——钱穆① 幽云十六州被辽割占,失去屏障。
② 宋朝重文轻武。
③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宋与辽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三】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
【材料四】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视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3
材料一、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和议的认识。我评价:澶渊之盟辽北宋西夏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二、战争与和平2、西夏与北宋宋夏为什么要议和?这幅图反映了宋夏议和后人民什么样的生活?一、崛起与并立二、战争与和平三、交流与交融 西夏铜牛
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 辽瓦当 西夏瓦当 夏仁宗天盛时期(1149—1169)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规定设立的国家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绢织院、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 西夏剑 契丹矛 辽瓷器 西夏瓷器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宋史·夏国传》
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
辽圣宗时开始科举取士。 北宋官吏服饰 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西夏贵族像 西夏文字母姨兄、弟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
《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论语》残卷
西夏文《孝经》残卷
契丹文字(辽)王鼎编纂的汉文诗集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生 活衣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北宋平民多穿小袖狭身服装衣食碰 撞 中 的 交 流
交 流 中 的 融 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花开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要我们心手相连,并肩同行,休戚与共,就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评测练习
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元
2.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
3.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是( )
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