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孤独之旅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孤独之旅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7 09:5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孤独之旅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一个不定项选择题来导入新课)同学们,孤独会带给你什么?
A.痛苦 B.宁静 C.成功 D.坚强 E.力量 F.恐惧
那么,“孤独”带给少年杜小康的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寻找一下答案。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学术性著作《小说门》等。
【背景资料】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小说,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重点词语:胆怯 掺杂 撅断 嬉闹 戳破 恶劣 驱除 歇斯底里(让学生朗读、解释,其他学生纠正)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 )故事,表达了一个( )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3)理清小说的故事脉络。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4)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离家很远且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杜小康因贫困失学后,和父亲一起去放鸭,他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成熟、坚强。
(二)问题探究
1.探究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用词语简单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
明确: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敢于面对困难、坚强成熟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忘求学上进、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2.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鸭的成长也寓示着人的成长。
4.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所经历的孤独及当时的心理感受。
(3)请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予以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5.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理解主题。
明确: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 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
(1)文题“孤独”的含义。
①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②是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离家的孤独、离别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的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的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2)文章主题。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
【鉴赏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精彩段落,选择几处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句子,交流体会。学生发言,大家讨论鉴赏,教师总结明确。(多媒体出示)
1.“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独、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出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2.“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连续用了四个“黑”字,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寓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这也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3.“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他之所以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因为他在孤独中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亲念乡中懂得了人生。
4.“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这句话既照应了上文杜小康在风雨中寻鸭时“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又生动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淡淡的忧伤。
5.“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这里是用公鸭写杜小康,赞美他羽翼丰满、长大成人、光彩照人。用鸭喻人,移情于物,相辅相成,两相映衬,浑然一体。
【文章主旨】
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随父背井离乡去放鸭的孤独之旅,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人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这样才能更快的长大。
【课堂小结】
1.景物描写:对行船水面、鸭群、芦苇荡、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本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课后作业】
1.学习完本文后,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孤独”的理解。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预习第十一课。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组件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苇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