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声现象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7-27 22:00:38

文档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自主预习,完成以下填空: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4、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5、你知道超音速飞机吗?按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至少应大于_________ km/h。
6、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
7、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是( )
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B.扬声器发生时也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
C.将发生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
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
9、下列现象中属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
A.讲话发声 B. 敲钟发声 C. 蟋蟀发声 D. 吹竖琴发声
10、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
A. 我们可以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溪边听到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
课堂探究
)

1、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东方之星” 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3、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如图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不能传声。



(
当堂达标训练
)

1.将正在发生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 使声音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气 B.水 C.酒精 D.钢管
3.在敲击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为(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类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4.关于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C.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
D.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5.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中谈话听起来响亮,是因为( )
A.房间里空气不流动 B.旷野中空气比较稀薄
C.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有一段长为18m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几次声音(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7.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决定音调的因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8.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坐在岸边的小明同学看到河对岸的修桥工地上的工人用手上下挥动铁锤,每隔1s敲打铁轨一次。当铁锤碰到钢轨时,小明听到敲击声,而工人停止敲打以后,小明又听到了两次敲击声。如果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河的宽度大约是 ( )
A、170m B、340m C、510m D、680m
11、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
课后能力提升
)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C.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 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 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D.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物体停止了振动,我们也能听到很弱的声音
C. 骨传导方式可以让一部分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
D. 耳朵才是接受声音的,牙齿不能传导声音
6.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B. 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慢
D. 人耳可以听到任何频率范围的声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 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D. 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8.根据所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有物体的振动和传播的物质,就一定能得到声音
B. 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的物体
C. 在声的传播中,声源的位置并没有移动,只是通过介质向外传播波动
D. 声音是在生物的听觉范围内所能感觉到的一种振动
9.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在真空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C. 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D. 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真空中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1.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只能通过介质传播
C.声音在一切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是相同的 D.声音中,人们听不见的声音只有超声波
12、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A.声音越来越大 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 D.音调越来越低
13、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当时气温为15度)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振动;振动
2.快;快;340
3.光速比声速快的多;
4.2;
5.1224;
6.介质;345;
7.真空;
8.D
9.D
10.C
课堂探究
1. B;
2.D;
3. 振动;真空;
当堂达标训练
1.B;
2.D;
3.B;
4.B;
5.C;
6.A;
7.A;
8.真空不能传声;
9.发声体在振动;可在桌子上撒一些碎纸屑,敲桌子时看到纸屑在跳动.
10.D;
11. 声音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3s=1.5s,那么此处海洋的深度为s=vt=1.5s×1540m/s=2310m,
答:此处海洋的深度为2310m
课后能力提升
1.B;
2.A;
3.C;
4.C;
5.C;
6.B;
7.A;
8.C;
9.C;
10.D;
11.B
12.B
13.
声音传播到一边山的时间t1=2s/2=1s;
∵v=s/t



∴人到一边山的距离s1=vt1=340m/s×1s=340m;
声音传到右边山的时间t2=
2s+6s
2

=4s,
∴人到另一边山的距离s2=vt2=340m/s×4s=1360m;
因为经过2s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所以该同学的距离一边山340m;距离另一边山1360m.
答: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340m和1360m.





《2.1 声音产生与传播》

(
教材分析
)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
课前准备
)

1、多媒体课件;
2、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等。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如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要知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声音的产生出发,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实验探究,新课讲解: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声音是怎么产生和传播的呢?
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操作并回答:
(1)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2)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3)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骨传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耳的构造。
教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如图),并引导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

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从现在起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以便帮助这些人恢复听觉。
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体验骨传导”。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着听音叉的声音)
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用两个棉花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学生:听不到了。请同学们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学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能“听到”较强的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骨能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三、课堂小结: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声速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四、骨传导
四、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丁
2、“东方之星” 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在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3、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如图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_____不能传声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