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印迹》教学设计
【课 题】《身边的印迹》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本课版本】冀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上册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学生的整体水平不均衡,教师应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选择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学习,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美术教材里比较抽象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并将所学到的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平日的美术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的指示精神,积极组织学生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程设计上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拓印的实物,用它们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中拓印具有的丰富表现力,体验拓印作画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
本课意在让学生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进行简单的再创作。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表现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素养,使学生体会到美术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生活中发现并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并能产生丰富的联想。
教学难点:
拓印方法的掌握。
【学法指导】
结合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课的设计思路为:以教材为基本结构框架,对所学内容进行添加和整理,使学生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能够简单了解拓印是在生活中发现并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并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利用拓印这一技术进行事物重新组合的美的表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方法,运用形象直观的视听信息,生动有趣的导入环节,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并由此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拓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自制教具、范画、硬币、纸张、油画棒、铅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向学生出示手中的硬币并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老师手中硬币的花纹留下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尝试学生给出的方法。
2、教师引出“拓印”这个概念并板书课题《身边的印迹》。
3、了解拓印
4、通过赏析拓印图案《戈射收获》,以及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图片,并通过观察找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了解“拓印”的特点。
(设计意图: 利用启示性语言和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游戏插入,交流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小组讨论找出最佳的拓印组合,为后面的作品创作选材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以及学生讨论的方式,在互动中共同构建出最佳的拓印组合。)
(三)、教师示范,了解干拓技巧。
1、通过实物投影仪教师亲身示范干拓汉字,从而为学生讲解干拓时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2、让学生用干拓的方法把身边物品的痕迹印下来。学生动手进行实践,尝试掌握干拓的方法与技巧。
(设计意图:教师课堂示范提高学生对干拓的感受力。)
(四)、欣赏感受,拓展思维。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其它可以拓印的物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教师出示学生作品及自制范画请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总结开拓视野,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为下一步作画做好情感的铺垫。)
(五)、愉快表现,合作作画。
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想象创作,大胆表现。
(设计意图:切实有效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情绪,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现。教师没有太机械地讲述作画方法和步骤,尽可能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六)、成功展示,教学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简单的点评。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更大的创作欲。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对拓得模糊不清的图案的原因没有自己去注意,应及时提醒他们找原因并解决问题。在拓展发面应多引导他们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并把以上问题写在拓品的空间里,并用箭头标明方向,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标识说明性强,初级作品就很完整。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巧妙地利用起来构成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