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 敏于行
—— 跳跃《泡泡游戏》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反思
一、教学理念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乐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以游戏为运动技能学习的载体,以趣促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同时在运动过程中加入音乐的元素,为学生的练习增加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该阶段学生发展现状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向远处或从高处跳跃落地时,常常会表现出全脚掌着地、落地笨重且重心不稳;在进行连续双脚跳短绳时,双膝上抬过高,小腿以膝关节为中心折叠后钩,动作吃力。这些看似笨拙的动作,从发展的视角看是符合该年龄学生的动作特征的。因此,当我们根据人类动作发展规律,确定水平一跳跃技能教学内容为“膝、踝关节的屈伸”及“上肢动作轨迹”时,有必要先从“踝关节屈伸”动作的学习为切入点,当学生对之有切身感知后,再配合“上肢动作轨迹”内容对“踝膝关节的屈伸”动作作深层教学。在“膝、踝关节的屈伸”的内容中,还包含“屈伸方向与身体面向的关系”等具体内容。
三、影响技能形成因素分析
人类个体动作的复杂性来源于对环境的适应,动作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环境能促使动作技能的发展,动作经验是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累的。从该角度出发,我们的教学只要给学生创造适宜该动作产生的环境和学习情景,就会促使该动作朝着需要的方向发展。对跳跃类动作技能形成而言,有如下影响因素(表1),通过我们对哪些是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筛选(表2),为围绕跳跃类技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及制定单元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表1:影响跳跃的约束矩阵
个体(结构的)
个体(功能的)
环境
任务
身高
经验
地面
直膝、屈膝
均匀、对称,不均匀、不对称动作
体重
踝关节的灵活度
气温
单个、连续
运动方向与身体面向的关系
腿部的力量
膝关节的灵活度
光线
距离
重心
上下肢协调能力
双足空中姿态
上肢参与
平衡
路线方向
障碍物
节奏
参与人数
表2:以约束为基础的任务分析
类别
基本动作
关节
方向
重心
节奏
障碍
方位
间距
四肢动作
人数
易
难
双脚跳
直膝
一致
自然
无
无
垂直
近
无
单人
单脚跳
屈膝
侧对
较低
同节奏
低、少
水平
中
下肢有变化
双人
滑跳
背向
低
不同节奏
高、多
旋转
较远
手-足-手
多人
垫跳
无规律
远
上下肢协调
混合跳
表3:水平一跳跃类技能水平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
可供选择的教学素材
单元主题
课时安排
踝关节的屈伸
踝关节的屈伸
直或屈膝的单双跳
兔跳
2次
踝膝关节
的屈伸
均匀、对称的跳跃
双脚跳
青蛙跳荷叶
3次
均匀、不对称的跳跃
单脚跳
蜻蜓点水(跳圈圈)
2次
屈伸方向与身体面向的关系
不均匀、不对称的跳跃
前滑跳步,侧滑跳步;
垫跳
泡泡游戏
5次
混合跳
各种方式的跳跃
跳方格
6次
所选教材分析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膝、踝关节的屈伸”教学内容选择可承载的教材有“单、双脚跳,混合跳,前或侧滑跳步,垫跳步……”等。其中,侧滑跳步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不对称的运动技能。从动作模式上看,侧滑跳步是不对称,不均匀的跳跃步伐,且其踝膝关节的屈伸方向始终是侧对运动方向的,这种运动模式在低龄孩童的运动经验中较少,但对于需要建立宽泛的跳跃动作技能基石的低龄孩童而言,这种跳跃动作模式不可忽略。
侧滑跳步对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下肢关节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空间位移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连续滑跳步在各种舞蹈中经常被用以完成特定的舞步,对将来学习专门或专项运动中的侧向移动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以“泡泡游戏”单元为例——谈“侧滑跳步”教学设想
教学内容:双足不对称的踝膝关节屈伸及屈伸方向与运动方向不一致的跳跃
5、1设计理念
上述对侧滑跳步动作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分析,而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动作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动作的、认知的、情感的及身体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学设计时,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
5、2学情分析
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而水平一的学生并不善于真正的学习活动,其注意力易于分散和转移,学习意志力较差,但对快节奏、风格鲜明、充满童趣的课堂却表现出显著的兴趣与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本课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且直观、清晰、易于理解的“泡泡游戏”为主题实施教学,以情趣化的方式来承载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儿童在玩耍中积累动作经验;以内隐学习的方式探索规则、解决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技能。
5、3教学策略
该学段的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概念及运动时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活动中往往左右不分,且安全意识淡薄。而侧滑跳步的运动方向与身体面向不同,活动时极易与同伴发生碰撞,造成安全隐患,利用泡泡“易破”的特性,容易使学生在运动中形成安全的空间距离;为了帮助其区分左右,在两只脚上分别贴上红绿颜色的“圆形”标志,辨别和认清移动中的方位及确认引导腿;再以情景化的方式将圆形标志形象化的描述为“红绿泡泡”,以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进行的“追逐游戏”,生动形象的将两泡泡由慢到快、由侧向走自然过渡到侧向滑跳的方式贯穿课的始终,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又促进了安全与规则意识的养成。
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节奏、方位变化、重心高低、友伴组合、身体面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等任务约束,使学生在不同情境的练习中,体验有节奏的左右侧滑跳步动作,并完成与他人不同姿势的配合。将枯燥的练习变得丰富多彩,既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又能在与不同伙伴的交流合作中,通过友伴引领共同进步;建立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会合作的方法。
5、4教学过程
水平一:“泡泡游戏”主题单元——“侧滑跳步”教案
上课老师
教学内容
双足不对称的踝膝关节屈伸及屈伸方向与运动方向不一致的跳跃
单元课次
共2课次
教材
侧滑跳步
本课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记住侧滑跳步的动作名称及方法;能说出与同伴配合完成动作的要点。
2、有节奏的做出左右侧滑跳步动作,改变方位时能及时调整脚步,控制重心,保持身体稳定。
3、在移动中能根据个人能力,至少与一个伙伴配合完成至少一种姿势的侧滑跳步动作。4、有规则与安全意识,对动作学习乐此不疲。
重
点
身体始终侧对运动方向,动作连贯
难点
对身体的控制
部分
课的
内容
教师活动
时间
负荷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始
部
分
1’
1、课堂常规
1、整队,师生问好
2、宣布内容
1、师生问候
2、队列练习:立正、稍息、看齐
集中注意力
准
备
部
分
6’
1、泡泡游戏
2、“请你跟我这样做”
1.引领学生在移动中安全运动。
2、组织泡泡游戏。
3、示范热身操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互动。
5’
[来源:学。科。网]
小
中
1、认真听讲,明确游戏方法规则。
2、模拟泡泡移动,与同伴保持安全距离。
3、模仿、跟随节奏做出动作。
“泡泡游戏”作为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空间意识的强化,既是贯穿全课的主线,又是课堂组织的保证。
基
本
部
分
30’
1、学习“侧滑跳步”
1、结合脚上的红绿色标识,示范并讲解向两侧行走。
2、提示左右侧方位,以手臂来引导,向侧行走。
3、示范讲解“左右侧滑跳步”动作要领。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4、在练习中引导变向时控制身体稳定性的方法。
5、组织尝试音乐伴奏下的左右侧滑跳步。
7’
小中
中强
根据老师提示行走。
2、眼看手的方向“泡泡行走”,边做边领悟侧滑跳步动作要领。
3、尝试“泡泡追逐”游戏。
4、积极思考并尝试侧向移动中方位改变时身体控制的变化。
5、跟随音乐节奏,做出侧滑跳步动作。
课前左右脚分别贴上红绿的圆圈即时贴,代表红、绿两个泡泡。生动形象的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2、双人配合侧滑跳步
1、组织学生示范并出示双人侧滑跳步动作。
2、师生共同探讨双人配合成功的秘诀。
3、鼓励学生与不同友伴结合,练习双人侧滑跳步。
4、找出双人不同姿势侧滑跳步组合,鼓励学生创新(如错肩,背对……)。
5、在音乐伴奏下,师生共同展示学习动作。
7’
中
强
1、乐于友伴结合练习,协同一致完成动作。
2、相互商量,探讨成功秘诀。
3、勇于尝试不同友伴组合练习。
敢于尝试不同姿势组合练习。
5、积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共同展示自己所学。
通过任务的不断变化,使学生不厌其繁地重复练习枯燥、单一的动作,以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的。在与不同伙伴的交流合作中,通过友伴引领共同进步;建立与他人交往的经验。
3、多样性组合
结束
部分
3’
小结
放松
1、课堂小结
2、放松游戏“吹泡泡”
3、师生再见
1’
小
1、认真听小结,记住动作名称。
2、模拟“吹泡泡”放松肢体。
3、师生再见
揭示课题
首尾呼应
场地与器材
场地:半片篮球场
器材:录音机一台
红绿剪贴纸若干
预测心率
与
练习密度
预计心率:[来源:Z。xx。k.Com]
110-120次/分
预计密度50%左右
5、5教学反思
(1)作为低年级教师,在对低学龄儿童“侧滑跳步”动作技能发展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便不会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课堂上孩子的动作表现,更不会以成人的动作模式去武断孩子的对错。
(3)教学评价凸显了关注个体差异,从学生能力出发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关注弱势与强势学生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A.普适要求:明确区分往哪个方向滑步,哪条腿作为引导腿的方法;能保持单个方向至少4次的连续侧滑跳步动作;左右侧滑跳步方向变化时没有明显的停顿。
B.能力弱的学生选择至少能与一个同伴配合下完成协同一致的侧滑跳步动作。
C.能力强的学生能配合音乐节奏完成动作,并能与他人组合完成多种姿势配合的侧滑跳步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