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为“古人的政治生活”,《十五从军征》便是这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八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首诗,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一、出示图片,展示汉字“家”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楷体)
二、讨论:在你心中,家是什么?
三、诵读小诗《家》。
教学流程:
一、读懂题目
1.齐读诗题,板书诗题。
2.理解诗题,再读诗题。
3.介绍“小资料”,了解“乐府”相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理解字词在诗句的意思。
4.再次自由读诗。要求:争取做到将诗读懂。
三、初读诗歌
1.师生合作读。
2.指名学生读诗,初步体会读诗后的感受。
这首古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四、解读诗文
(一)学习第一句。
1.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指名请生读。读中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始” “十五”、“八十”。
2.齐读诗句。
3.板书:十五从军 八十归乡
4.感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内在情感。
思考:老兵这65年是怎样度过的?
相机引入课内外有关战争及思乡主题的古诗,激发学生情感。
(二)学习第二到四句。
1.过渡:此时此刻,老兵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家。
2.谈话:65年前,儿时的老兵有一个怎样的家?怎样的生活呢?
3.思考:65年后,老兵的家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边读边批注。画出文中有关老兵家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4.学生汇报。
5.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指导学生想象:除了从诗句当中读到的这些,此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6.学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7.出示:家、冢对比图片
板书:冢
(三)学习第五、第六句。
1.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体会:老兵做好了饭菜,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学生齐读。
4.教师:父母没了,兄弟没了,原来的生活没了,岁月也没了。这家还是家吗?
(四)学习第七句。
1.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思考:老兵落泪了,他为什么落泪?
2.学生汇报。
3.由“泪”回归全诗,读中体味战争,给人民、给家庭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4.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学生齐读。
五、回归整体。
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会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
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首诗带给你的思考与感悟。
板书: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 八十归乡
家→冢
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