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西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西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7-29 07:5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 会根据要求画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 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 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应用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5、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课堂作业:
课本1、2题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后反思
卢小琴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第二学段而言,“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是图形与变换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面对这一新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作了一番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生活中的放大、缩小学生有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我采用了5张生活中的照片请学生欣赏,初步建立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表象。同时通过师生对话活动创设了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本课学习的课题,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例1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第一幅长方形画”“第二幅长方形画”分别改为“原来的长方形”“变化后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虽然.例1的大、小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数据,让学生思考也能很快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为什么要求学生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让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的是: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只观图形,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获取新知。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很快认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例2教学我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但在做题前作了提示,提示学生明确做题步骤,关注图形布局;做题后作了必要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实现了目两个的:1、学生能在网格中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2、通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引导学生了解、感知三个图形两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感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个相对应的关系,两个相反的过程。   三、拓展练习,形成能力。 等腰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都有其独特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把这些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必须考虑的方面:等腰三角形要考虑底边和高;圆只需考虑半径;平行四边形则要考虑底、高和角三个方面。1:3、2:1、1:4三个比既有放大也有缩小,在选择比时学生必须考虑如放大这个图形能不能在网格中画下;如缩小好不好画这些因素,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正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