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毁灭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觉新的人生……
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
然而……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父亲在两家提亲的姑娘中难以抉择,最后用抓阄(jiū)的方式选中了李家的姑娘瑞珏(jué)……
觉新的人生……
瑞珏(jué)要生产了……恰逢高老太爷病逝。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jiù)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应该迁到城外。 ——节选自 巴金《家》
觉新的人生……
结果,瑞珏因失血过多死去……
专制 愚昧 迷信
学业中断;爱情受挫;妻子惨死……
觉新的人生……
他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
材料一: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想要限制总统权利的宋教仁,1914年废除限制总统权利的临时约法,同年12月,率文武百官祭孔。
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材料二: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肺结核)。为治好儿子的病,老栓从刽子手康大叔的手里买了蘸了人血的馒头。而馒头上的鲜血来自于革命者夏瑜。人血馒头并没有救活小栓。
——鲁迅小说《药》主要情节概述
思考:该怎么形容中国民众的生活状态?
民主共和受到挑战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当时的中国最需要改变什么?
二、拯救
——新文化运动的历程
兴起: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鲁迅
胡适
陈独秀
李大钊
青年之友,青春领袖……
青年之友,青春领袖……
1901—1903年留学日本。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
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陈独秀
1913年—1915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
李大钊
1910年—1916年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
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
1902年—1907年留学日本。
北京大学教授
鲁迅
青年之友,青春领袖……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思考: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常识、理性分析社会的科学观点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一:“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 17岁的上海女子陈宛珍,在丈夫病死后,服毒自杀殉夫。一些舆论竟大肆宣扬,为其召开追悼会,“欲激励社会高洁之道德”。
材料二: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是选择了和家庭包办的妻子张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思考:看了“陈烈女”的“事迹”有何感想?
旧道德:指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封建道德。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1卷5号 )
旧道德:指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封建道德。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自由、平等。
维护专制制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 鲁迅《狂人日记》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 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文白之争”—— 胡适邀请提倡维护文言文的黄侃先生做官。
黄侃决定以“不去”为题,请学生用文言代拟回电……
“干不了,谢谢。”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1920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新文学: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
灯闪着,
风吹着,
蟋蟀叫着,
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
风熄了,
我应在院中唱歌。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时间:1923年 时年17岁
三、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他(觉慧)坚决地说:“不,我一定要走!我偏偏要跟他们作对,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
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
——节选自巴金《家》
1919年5月4日为五四运动起草《北京学界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校长
罗家伦
1919年五四运动学生游行总指挥
1928年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指导安阳殷墟遗址挖掘。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毛泽东
“早起读《新青年》……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
——周恩来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周恩来
朱德从1918年初开始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放弃滇军旅长的优裕生活,为救国救民赴法留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之一
朱德
1920年赴法留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
陈毅
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宣传新思想的刊物纷纷出现……全国新出版的期刊增至400余种。
宣传新思想的团体纷纷出现……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达到300多个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思想观念……
个人前途……
国家命运……
新文化运动之于中国……
民主共和受到挑战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背景
毁灭
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
解放思想
救国救民
拯救
觉醒
一 份《新青年》
一 场 新 文 化
一 批 新 青 年
一 个 新 时 代
孔教与共和是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
打倒孔家店。 ——吴 虞
“尊孔复古”
在传统中走向现代
四、奋进 ——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敬告青年》
青春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xíng),
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