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案(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一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案(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01 06:41:35

文档简介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7~P9,认识1~5这5个数。
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数数,并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首先让学生观察例题图,看清画面,感受情境,通过“小朋友在干什么?”“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多少面国旗?”……进行启发性谈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能认、读、写1?5的数,会用1?5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能认、读、写1?5的数,会用1?5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并能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难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5个小圆片。学生每人准备5根小棒、5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谈话法、主题画导入、奖品激励法、等。
谈话法:教师:上节课我们在丁丁上学的图中找到那么多的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些数。在上课之前,我们请同学们准备了多少根小棒和多少个小圆片呢?
学生:根小棒和5个小圆片。
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到5的数。板书课题:1?5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有利于启动学生运用原有经验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主题画导入:
课件出示第7页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奖品激励法: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看!(出示5面小红旗)我的这些礼物,要送给坐得最端正、听课最专心、发言最积极、表达最完整的、书写最漂亮的同学。
大家数一数,老师准备了几面红旗?(学生自由数)也就是有几名同学会得到奖励?
……
探求新知
1.教学活动1
多媒体课件演示奏国歌、升国旗的情境,最后定格为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在做什么吗?
学生:在升国旗。
教师:大家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哪些数?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图中有3个小朋友在升国旗,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
教师:只能在图中找到数字3和5吗?能不能找到别的数?比如国旗上的大五角星有几颗?小五角星又有几颗?启发学生更深人、细致地找图中的数,如:学生曱:我明白了。国旗上有1颗大五角星,周围有4颗小五角星,一共有5颗五角星。
学生乙:有1个同学站在升旗台上,2个同学在敬礼。学生丙:5棵小树,旗台左边2棵,右边3棵,共5棵。
教师: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就从图中找出了1,2,3,4,5这5个数,真了不起。
师引导:“你怎样看,数数的时候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
生1:“我们数的时候要注意顺序”
生2:“我们多数一遍”
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深入观察”两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从图中找到了1?5的数,而且通过深入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从中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大家看看身边,你能找到哪些数字?”
指名学生回答。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能从图中找出1?5的数,你们会用小圆片摆一摆,并数出1?5的数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来摆一摆、数一数。
先抽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教师说一个数学生摆一个数,再由同桌的两个学生一个说数一个摆小圆片,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摆小圆片学生说出相应的数。也可以让学生用5个小圆片摆一个美丽的图案,最好能在图案中找到1?5这5个数。
学生曱:我摆的小熊图。第1排有1个小圆片,第2排有2个小圆片,有3个蓝色的小圆片,第2,排一共有4个小圆片,一共是5个小圆片。
学生乙:我摆的梅花图。中间有1个小圆片,再用2个小圆片对着中间的小圆片摆,3个小圆片是红色的,四周有4个小圆片,一共是5个小圆片。
最后教师说数,学生摆学具,如教师说3,学生可以摆3个小圆片,可以摆3根小棒,可以伸出3个手指头,也可以拿出3本书。在整个拼摆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设计意图】教学中设计了多种摆小圆片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摆小圆片的方式,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不断加深对1?5的认识。摆图案既是学生深入认识1?5的数的重要的环节,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例3
教师:通过刚才的拼摆,同学们知道2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可以表示2个小圆片、2根小棒、2颗糖、2本书、2个学生……
教师:可以表示这么多的东西,那么1,3,4,5又可以表示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生活中的1,2,3,4,5又可以表示些什么呢?比如说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找到哪些用1,2,3,4,5表示的数。
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把自己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抽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曱:教室里有1块黑板,1个学习园地。学生乙:张桌子坐2个同学,4张桌子排成1排。教师:1,2,3,4,5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些什么?学生相互讨论后,教师抽几个学生说给全班学生听。[点评: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既使学生感受到数的普遍适用性,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学例4
教师: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5个数。
教师边教读儿歌:“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边在“田”字格里示范写1,2,3,4,5,写完一个引导学生书写一遍,并讲明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会写这5个数了吗?
学生:会写了。
教师:请大家翻开书,看一看例4,谁来说一说题中要求我们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求我们先用手比一比,再画一画小圆,然后读一读这个数,最后写出这个数。教师:同学们会做吗?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抽一个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示范写数“1”。
教师:同学们会写吗?
学生:会。
教师:好。大家先给自己的小手和小嘴分一分工,然后再按书上的要求写一写。
学生书写时,教师做必要的指导。(眼睛和书保持一个半个手臂以上,坐姿要端正)写完后,抽几个同学的课本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然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哪个同学写得最好,请写得好的学生介绍经验。
教师: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添上1是2,添上1是3……你能
用手指演示来说明这几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演示。(略)
教师:你从中发现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我发现我们学的这几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
【设计意图】写数也是这节课的一个教学内容,教学中可以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题目的意思,通过用手指演示一下书中重要的几句话,引导学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巩固新知
填数游戏
师在黑板上摆一卡片,找学生来摆卡片上的数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字。
然后教师举一个卡片,让学生拿卡片按照顺序站在教师身边。
5.教学例5
教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再看老师手上的小棒。
出示小棒。
教师: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棒?
学生:1,2,3,4,5,一共5根。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你们手上的小棒,看是不是也是5根啊?学生:是。
教师:很好,那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把这5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么分?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棒分一分,能有几种分法?
学生独立分小棒。
教师: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介绍一下分小棒的方法,并展示。
教师:小朋友们的分法可真多,现在大家能结合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把书上的表补充完整吗?
学生:能。
学生完成后抽一名学生的表来展示。教师:大家从这个表中可以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5根小棒可以分成2根与3根,1根与4根,3根与2根,4根与1根。
教师:根据刚才分小棒以及填表我们知道了5是可以分成1与4,与3,与2,与1,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并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第2题做游戏。
答案:第二题:一支笔,一本书,一元钱,一个硬币,一辆车,一块黑板,一个故事……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3~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孩子投入到数学活动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本节课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到动物园,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动物园示意图开始,分别让学生指出分别有哪些动物,有几个。再结合数字动手操作摆一摆再写一写这些数字。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儿歌
“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扬,5像弯弯衣帽钩。”
身边的数字
小明:“小丽,你能用1,2,3,4,5来说说你身上都有些什么吗?”
小丽(打量了一下自己):“我有1个聪明的脑袋,2只灵活的手,穿了3件衣服,上下共4只小袋,衣服上还有5个纽扣。”
小明:“那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的身上哪个数量容易找到。”
小丽:“当然是2啦!每个人身上都有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条腿,……”
小明:“其实,在生活中1,2,3,4,5这五个数随处都可以找到,有兴趣的话,在教室里找一找,在回家的路上找一找,回到家中再找一找,……”
小朋友,你找到了吗?
资料链接
动物识数
有人曾在凤头麦鸡面前放了三个小盘,其中一盘放一条小虫,一盘放两条,还有一盘放三条.结果,凤头麦鸡有时先吃两条的,有时先吃三条的.这个实验说明:凤头麦鸡知道“2”比“1”多,可是它只能“数”到2.
“四”惹谁了
前不久有一天,某市又出了一件“全国第一”,说是从那天起发放的新车牌,没有尾号为“四”的了。据说是因为众多的驾驶员、车主们偏爱“六、八、九”等“吉利数字”,计算机选号遇到“四”,就很沮丧,要求掉换。这回好了,干脆从机选的号库里删除了所有尾号为四的牌号组合,即在一百副车牌号里删除了十副。
我看着晚报,想,存折里也见“四”就删吗?说,这算得上一条新闻。旁边的人说,你少见多怪了;某大楼早就把四层改称“三层A(或B)”。我没去过这座大楼,不知道十四层是否相应改称“十三层A(或B)”;但问题又来了:“十三”按洋迷信也不“吉利”,据说有家宾馆早把十三层改掉了,不是把十三、十四两层改为“十二层B”、“十二层C”,而是从十二层一跳,就到十四层了。
有人认为避讳“四”字属于迷信,提出他的对策。据说他有一次碰上了“一四一四”这个数码,他却能安之如饴,原来他按照唱歌的简谱来读,发音便是“都发都发”,一家人也皆大欢喜。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对“四”的畏惧心理,回到了对“发”的心向往之。说穿了,“四”者,在他们看来,谐音为“死”。岂但没有文化的“粗人”有这种强迫型的心理病态,甚至不少高学历的“细人”也受到传染。
这个毛病再发展下去,“四”字头的词汇也得重新洗牌:大抵非褒义词可以保留,如“四分五裂”本来就不是好事,“四面楚歌”本来就是一盘死棋,“四大皆空”已置生死于度外,“四不像”总是涉嫌怪异;而“四平八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虽有“四”字,但幸亏已有“八”字给弥补找回;“四舍五入”、“四书五经”只好任其“死”下去;可名句名言如“四海翻腾云水怒”、“四项基本原则”怎么办?没有人否认这是一种小小的迷信,在发表这条消息的同时,编者已经质疑:“是人性化举措,还是助长迷信心理?”过了一天,有关主管部门也赶紧出来声称,这似乎还只是个未见实行的动议。即使这个“全国尚为首次”的新举措胎死腹中,并不能从根本上打消这个畏“四”如“死”的心理阴影
我倒有个办法,是以毒攻毒的“恶治”法。告诉大家:从一到十,字字都跟“四”一样有不止一个“不吉利”的或至少是不能引起快感的谐音:一(夷、疑、痍、遗、夭、妖),二(刵、恶、厄、饿),三(散、删、丧),五(侮、忤)、六(漏、溜),七(欺、凄、戚),八(疤、扒),九(咎、柩),十(尸、虱、失、逝、屎):真是防不胜防,单是避免了一个“四”字,你能把从一到十以至百千万亿都躲开吗?
0的认识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11页,认识数字“0”。
教学目标
1.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能认、读、写0,知道0能表示起点。
2.让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从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能认、读、写0,知道0能表示起点。
难点:在学生经历认识0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及课件、断头直尺 学具准备:每组学生准备一把有0刻度的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教具引入法、动画引入等。
动画引入法:播放动画请学生观看,提问:盘子里各有几个杯子?第三个盘子没有杯子,用什么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0”。板书:0的认识。
教具引入法:(教师准备4个完全一样的信封,一个信封里放3枚硬币,另一个信封里放2枚,第3个信封里放1枚,第4个信封里1枚也不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
学生:1,2,3,4,5。
教师拿出4个信封放在讲台上。
教师:这是几个信封?
学生:4个。
教师:这4个信封装的什么东西呢?我们请4个同学打开看一看。
抽4个同学打开信封。
教师:装的什么?
学生曱:硬币。
教师:有多少枚?
学生曱:枚。
学生乙:我这个信封里是2枚。
学生丙:我这个信封里是1枚。
教师:不管是3枚、2枚还是1枚,你们的信封里都有硬币。(问学生丁)你的信封里呢?
学生丁:我的信封里一枚也没有。
教师:一枚也没有,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0”。
板书:0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在“有”的基础上认识“没有”,这样通过“有”与“无”的对比安排,使学生对0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中采用了信封放硬币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新知识的探讨。
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师播放例1的动画。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师:这个小朋友手中拿着2个气球时,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全部放飞以后呢?
师:这和我们前面的硬币一样,1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0”,并告诉学生0的读法,引导学生读两遍。
师:下面请同学观看动画(小鸟),提问:鸟窝里有几只小鸟?用数字几表示?小鸟全部飞走了,用什么表示?
学生:1个也没有了,就用0表示。
师:请同学们观看计数器上珠子个数的变化。
师:能说说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0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了这么多用0表示的例子,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10,11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播放例2直尺的动画。
师: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在这把尺子中找到你学过的数吗?
指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0,1,2,3,4,5。
师:直尺上的0排在哪里?
学生:排在1的前面。
师:这把尺子是从0开始排的,所以0在尺子上也表示起点。它是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比1还要小。你能说出直尺上的哪个数最大吗?5后面还有数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因为这是一把断头的尺子,后面的数被折断了。
教师:能想到这一点,真不错。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1页,先独立完成第5题的填空。
学生完成后,教师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教师: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从上往下看,小方格一个一个地在增加;从左
往右看,小方格一个比一个多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直尺上0在什么地方,思考直尺为什么要断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加深学生对“可以表示起点”和“是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的理解。
教学例3
教师:同学们巳经认识了0,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数。要把0写好,首先我们看一看0像什么呀?
学生:像一个鸡蛋。
教师:所以我们在写0的时候,要像画鸡蛋一样,两头小,中间大。
教师边说边在“田”字格里书写示范,然后请学生在书上书写,边写边读。写完以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大家评议。
巩固新知
课本11页第3题。
先独立完成第3、5题的填空。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达标反馈
课本11页第5题
先独立完成第5题的填空。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师引导: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呢?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呀?0表示什么呢?写0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你还知道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表达的是思考的结果,所以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布置作业
课本第11页,第4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就是在教学0的第二个含义是表示开始时,当让学生拿出尺子时,学生们中有的拿的是钢尺,上面没有0,这对孩子们来说,并不能理解0作为开始的含义。这是我教学的失利,是我想的不够周全,所以才在这个地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教学例2片段
把断头尺放在视频展示台上。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你能在这把尺子中找到你学过的数吗?
指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0,1,2,3,4,5。教师:直尺上的0排在哪里?
学生:排在1的前面。
教师:这把尺子是从0开始排的,所以0在尺子上也表示起点。它是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比1还要小。你能说出直尺上的哪个数最大吗?
学生:最大。
教师:后面还有数吗?
学生:还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因为这是一把断头的尺子,后面的数被折断了。教师:能想到这一点,真不错。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1页,先独立完成第5题的填空。
学生完成后,教师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教师:从上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从上往下看,小方格一个一个地在增加;从左
往右看,小方格一个比一个多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不错。
教学资源
课堂游戏 吹哨传球
游戏准备:口哨、乒乓球一个。
参加人数:全班同学。
游戏方法:
教师将球放在1号座位上,教师说游戏开始,学生马上传球,教师背对学生吹口哨,学生听到口哨声,传球停止,球在哪个同学手上,哪个同学就围绕0的含义、0的顺序和大小、有关0的计算及0的书写说一句不重复的话,并要求举例或板演,说完后,教师宣布游戏继续进行,直到上述有关0的性质说完为止。
球传到哪个同学手上,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罚”他﹙她)唱一首歌或模仿一种动物叫。
“0”就是“没有”吗?
几年前,有一次听了一位老师一节数学课,什么题目忘了,但一句话和一次争论还记着,那堂课中老师说了一句:“0就是没有,记牢了”。下课后,我与其交换意见,他反问“难道0还有其它意思?”我哑然……
我想,0表示“没有”可能是0最早的意思吧,也就是0的本义。如某种商品库存数为0,也就是这种商品在这个仓库中已经没有了。但0除了这种意思之外,它还可表示:①数位。如10、100等,这里的0就有位置意义。②精确度。0.2、0.20、0.200等,这里分别表示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和千分位。③分界线。如0摄氏度,这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④临界点。水温为0度时,这是水与冰的互相转化的关键温度,是临界点,关节点。
由此可以看出,0不仅仅是没有的意义,而是有多种具体的、确定的内容,比其它数字的内涵更丰富。作为数学教师,把0等同于没有,那么就会闹笑话,如果今天早上最低温度是0度,那么今天早上就没有温度了,呵呵!上课当中的口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位老师真的不知道0还有其它意义。
资料链接
数字笑话
一天,0跟8在街上相遇,0不屑的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
0碰到10,看了他一眼,不屑地说:“年纪轻轻的,拄什么拐仗呀。”
0碰到101,很同情地看着他,“哎,怎么拄上双拐了!”
0碰到01,瞥她一眼,“小样,傍上大款我就不认识你了!”
0碰上了Q,大吃一惊,怎么长尾巴了?
0碰上00说,“胖子怎么不等我就结婚了。”
0在路上又看到9,“哎,兄弟,怎么截肢了……”
0的来历和出处
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0的发现被称为人类伟大的发现之一。
0在我国古代叫做金元数字,意即极为珍贵的数字。0这个数据说是由印度人在约公元5世纪时发明,在1202年时,一个商人写了一本算盘之书,在东方中由于数学是以运算为主(西方当时以几何和逻辑为主),由于运算上的需要,自然地引入了0这个数。在中国很早便有0这个数字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在1208年时将印度的阿拉伯数字引入本书,并在开头写了“印度人的9个数字,加上阿拉伯人发明的0符号便可以写出所有数字……”
由于一些原因,在初时引入0这个符号到西方时,曾经引起西方人的困惑, 因当时西方认为所有数都是正数,而且0这个数字会使很多算式,逻辑不能成立(如除以0),甚至认为是魔鬼数字,而被禁用。直至约公元15,16世纪0和负数才逐渐给西方人所认同,才使西方数学有快速发展
0的另一个历史:0的发现始于印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0在印度表示空的位置。约在6世纪初,印度开始使用命位记数法。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首先说明了0的性质,任何数乘0是0,任何数加上0或减去0得任何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到以命位记数法来进行计算的实例。也有的学者认为,0的概念之所以在印度产生并得以发展,是因为印度佛教中存在着“绝对无”这一哲学思想。公元733年,印度一位天文学家在访问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期间,将印度的这种记数法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久就取代了在此之前的阿拉伯数字。这套记数法后来又传入西欧。
3、比较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2~13页,认识“>”“<”和“=”,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提示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
1.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3.经历比较的过程,获得一些数学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语言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掌握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形成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和小棒。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游戏法导入、主题图导入法等。
游戏法导入:
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认识了6个数字宝宝,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字宝宝抢读游戏,第一个举起小手的机会就是你的。准备好了吗?
师出示数字卡片,生抢读。
师评价学生:数字宝宝说,“小朋友们真能干!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为了奖励你们,我请你们去看蜻蜓和漂亮的花朵,在那里,我们还学会很多数学知识呢!”
【设计意图】游戏的方式复习旧知,学生的参与度高,复习效果好。
主题画导入:
教师:春天来了,花儿开放了,小蜻蜓和小蜜蜂都来到了花园里,花园里好热闹呀,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
学生:想!
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蜻蜓和小蜜蜂在花园里飞舞,最后定格为教科书第12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同学们知道些什么?
学生:图中有3只蜜蜂、只蜻蜓和3朵花。
教师:你知道这些花儿和小动物在花园里议论什么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我们听听。
多媒体课件演示:
花儿说:“花比蜜蜂多。”蜜蜂说:“蜜蜂比蜻蜓多。”蜻蜓说:“错了,应该是蜻蜓比蜜蜂多。”教师: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了吗?
学生:它们在比多少。
教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它们比较。
板书课题:比较。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课件再造现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讨。
探求新知
1.教学例1。
学习“同样多”。
教师:怎样比较呢?我们先来看蜜蜂和花儿是怎样比较的。
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是1只蜜蜂停在1朵花4上,然后蜜蜂飞走,像右图一样定格。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对了。一个对着一个,刚好对完,我们就说两种东西同样多。
教师板书:同样多。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摆圆片,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先请一个同学把4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另一个同学在他摆的小圆片下面再摆小圆片,要求摆的小圆片与前面那个同学摆的小圆片同样多。
学生摆小圆片后,集体订正。然后照这样多摆几次,加深对同样多的理解。
教师:你是怎样摆出同样多的小圆片的呢?指名回答。
教师:下面我拿小棒,要求同学们拿出的小棒与我拿的小棒同样多。教师拿出5根小棒,学生也拿出5根小棒;教师拿出2根小棒,学生也拿出2根小棒,如此反复几次。
教师:两边的东西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叫等号,表示两边的数同样多。
板书:3=3。
教师:请同学们用等号表示4和4同样多,5和5同样多。学生写出4=4,5=5后,引导学生读两遍。
【设计意图】用演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样多”。其中演示应用了蜜蜂采蜜这个情境,生动地展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同样多”,然后再通过学具操作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同样多”的理解。
学习“多些”、“少些”。
教师:刚才我们说1只蜜蜂对着1朵花,蜜蜂和花就同样多。如果飞走1只蜜蜂或是飞来2只蜜蜂后,花和蜜蜂还是同样多吗?
(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的语言出示“飞走”和“飞来”蜜蜂的图像。)指名学生回答,师生评议。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花的朵数没有变,飞走1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少些;如果飞来2只蜜蜂,蜜蜂就比花要多些。
教师:好!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多些、少些。
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有3只蜜蜂和3只蜻蜓,1只蜜蜂对着1只蜻蜓。
教师:这时比较的结果是怎样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同样多后。师继续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又飞来1只蜻蜓,排在原来的3只蜻蜓的后面,让学生观察。
教师问:现在还是同样多吗?
学生:现在的蜻蜓比蜜蜂多1只。
教师:如果用蜜蜂的只数与蜻蜓比呢?
引导学生回答:蜜蜂比蜻蜓少1只。
师介绍:也就是用4与3比,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4比3大,3比4小。教师介绍大于号:我们用4>3表示4比3大,“〉”是大于号,读作4大于3;用3<4表示3比4小,“<”是小于号,读作3小于4”。引导学生读两遍。
2.教学例2
师引导回忆刚才学了哪些符号。(“>” “<” “=”)
师先示范这些符号的写法,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这些符号.
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3页,在例2的“田”字格中写一写这些符号。
学生写符号,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完成后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评议。
3.教学例3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个小圆片摆成一排,再在这3个小圆片下摆小圆片,使下排的小圆片比上排多2个。
学生摆小圆片,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教师:你们在下排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学生:5个。
教师:你能用大于、小于说一说你摆的小圆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5大于3,小于5。
师:请同学们在3和5之间填大于号或小于号。
学生写后,教师抽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3<5,5〉3,并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特别突出在“同样多”的基础上探讨“多些”和“少些”的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较的方法。
巩固新知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按课堂活动第1题做游戏。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哪些新的符号?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掌握了哪些比较方法?你还有哪些收获?说出来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分享自己的收获。在分享中让孩子反思、提升,得到发展。
布置作业
课本第14页,第3题;15页6、7题。
答案:14页第三题: 画两个三角形 画5个爱心 画4个或5个笑脸 画4朵以下的花
15页第6题:(1)> < = < (2)1 2 2 1
15页第7题: 小于5的数有 0 1 2 3 4 大于1的数有2 3 4 5 大于1小于5的数有 2 3 4
板书设计
比较
同样多:3=3 4=4 5=5
多些: 4>3 5>3
少些:3<4 3<5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比较两种事物的多少时,我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问:你想拿哪两种比较?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料包
教学精彩片段
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伸出两只手,说一说左手有几个指头,右手有几个指头?
学生:左手有5个指头,右手也是5个指头。
教师:模仿老师的样子,把两只手的指头1个对着1个,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做后,发现两只手的指头1个对着1个,刚好对完。
教师:这样1个手指对着1个手指,刚好对完,我们就说左手的手指和右手的手指同样多。教师拿出3个茶杯,然后当着学生的面给每个茶杯盖上1个茶杯盖,然后问学生:是茶杯多还是茶杯盖多?学生讨论后回答: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
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茶杯和盖子1个对着1个,刚好对完,所以我知道茶杯和茶杯盖同样多。
教师:请同学们看数学书第12页例1的蜜蜂采花图,你认为是蜜蜂多还是花多?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甲:我认为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因为1只蜜蜂对着1朵花,刚好对完,所以蜜蜂和花是同样多的。
学生乙:蜜蜂是3只,花也是3朵,3和3同样多。教师:两个数同样多,我们就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叫做等号,表示两个数相等。教师板书:3=3,引导学生读两遍。
教师:请同学们在上排摆4个小圆片,下排再摆和上排同样多的小圆片。学生按教师要求操作后,请学生在下面相互看一看,评一评,看谁摆得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排的小圆片是不是同样多?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写出4=4。
教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摆小圆片,请同学们在下面摆,要求同学们摆的小圆片和老师摆的小圆片同样多。师生摆小圆片。(略)……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观察和操作,通过学生手指的一一对应、茶杯和茶杯盖的一一对应、蜜蜂和花的一一对应,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含义。还通过摆小圆片加深学生对这种比较方法的理解。而且这个教学设计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广大农村的教学。
教学资源
怎样填写“>”、“<”或“=”
在对两个数进行比较时,通常需要用“>”、“<”或“=”这些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或相等关系。确定好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后,怎样正确地填写这些数学符号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首儿歌来帮忙。
“大嘴巴对大数,小嘴巴对小数,两数相等填等于。”
这里,通过形象的语言把“>”称为大嘴巴,把“<”称为小嘴巴。例如:54与36进行比较,54是大数,36是小数,因此“大嘴巴”应对着“54”,即54>36,再如:16与48比较,16是小数,48是大数,所以“小嘴巴”应对着16,即:16<48,两数相等,如31○31,则填“=”,即:31 31。
资料链接
“>” “<”是谁发明的?
一般认为<,>是英国数学家哈利奥特1631年开始采用,而他本人使用大于号、小于号的符号则因应于1631年。托马斯·哈里奥特Thomas Harriot(1560年 –1621年),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翻译家。他于1621年7月2日去世于伦敦。在自己的《使用分析学》(Artis Analyticae Praxis)一书中首先使用了“<”和“>”符号,但是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1631年才发表。所以一般认为是1631年才开始使用。现今通用之“大于号”“>”及“小于号”“<”,但并未被当时数学界所接受,直至百多年后才渐成标准之应用符号。
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7~18页 ,认识且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提示
学生在前期学习“1~5的认识”时,对“合起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合起来”是学生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盲目硬性灌输。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数的组成与加法的联系,认识加号、加法算式,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从不同的角度列算式,初步体会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探索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几张花的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谈话激趣法、复习导入法等。
谈话激趣法: 。
师:小朋友们去过停车场吗?(大部分没有去过)那儿有许多漂亮的汽车。现在老师帮你们去看一看停车场里有多少辆汽车好吗?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例题1主题图的停车场里停有2辆小汽车。)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发言汇报自己看到的事物。(停车场有2辆小汽车)
“嘟嘟嘟”,师播放小汽车的鸣笛声。
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问:又有汽车来停车场了,那停车场将会有几辆汽车呢?
复习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我们巳经认识了哪几个数?抽学生回答出=0,1,2,3,4,5。教师:说一说,这些数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0到5,谁能用手指来演示数数?在演示时,嘴和手要配合好,边说边做。
引导学生回答出左手拿着的铅笔和右手拿着的铅笔合起来就是
教师:对,这里的“合起来”用得非常好。
板书:合起来。
教师:你能用一个动作来演示“合起来”吗?指名演示,然后引导台上的学生与其余学生一起用手演示“合起来”。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合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数的概念时强调“添上”“合起来”等动作,为加法的学习建立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探求新知
1.教学例1,体会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1)请5个学生上台,发给每个学生一只笔,问:现在是几个?又发给一个,问;现在合起来是几个?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出示动态汽车图
(3)看图说图的意义。师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学生认真观察后,说说图意:2辆车和1辆车合起来是3辆车。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和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4)在2和3之间用什么符号能清楚的表示2与1合起来3呢?小组交流
(5)明确方法,认识“+”,介绍算式,读法。学生读
(6)结合生活,说说2+1=3的意义
(7)课堂活动1。
老师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2.教学例2,探索2+3=
(1)老师摆3朵花,问:这是几朵花?再摆2朵,问:又是几朵?
画圈后问:这幅图是什么意义?学生观察图,并回答。师问:“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小组交流,并回答:3+2=5
(2)请同学摆,画,比,想,看谁最先找到答案。(学生动手画图,说一说图的意思3朵花和2朵花合起来是5朵花。)
学生用算式表示:3+2=5
(3)学生汇报。
画圈、画×、画笑脸、画小棒等都可以的。
引导学生说出:从3后接着数,用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来思考都可以得到正确得数5。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教学例3
(1)摆一摆:学生前后两人一组合作摆小棒
(2)想一想:要求合起来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写算式。
(3)活动汇报:前后学生得出不同的算式。
4+1=5 1+4=5
(4)出示挂图激疑:同一个数学问题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呢?学生回答:看的方向不同。
(5)看着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板书:4+1=1+4
2.你能看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吗?
( )+( )=( )
( )+( )=( )
师:孩子们真聪明,能看着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教学中设计了多种摆棒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摆小棒的方式,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不断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3
(1)老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4)在书上写算式
(5)师生评议
2、完成课堂活动2.
3.写算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列出两个式子,比较它们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组内讨论,写出式子,班内展示交流。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算式?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
练习反馈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的含义。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答案:4+1 1+4 3+2 2+3 1+3 3+1 …… 2. 填一填。  / 答案:5;4;4;5。
3. 照样子画一画,再写出得数。  / 答案: 3+2=5 1+4=53+1=4 ○○○ ○○ ○ ○○○○ ○○○ ○
4. 你能帮小鸡找到自己的家吗? / 5. 试一试。  / 答案:3;4;3。
布置作业
练习册教材P18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1——5的加法
加法 ----合起来
2 + 1 =3
加号
3 + 2 = 5
教学反思
课前了解,班级的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计算5 以内的加法了,也有个别的能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法,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为什么2+3=5”之类的问题不明白道理,也就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所以通过适当的学生熟悉的情境、适当的小棒动手操作、加上合起来的动作,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加法意义。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资源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叫做和。例如:53+31=84,在这加法算式中,53与31是加数,84是和。符号“+”叫做加号,读作“加”。
从理论上讲,加法还有以下两种定义法:
定义1(序数理论):如果数a与数b都是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数a之后再数出b个数来,恰好对应于自然数列中的数c。那么,数c叫做a与b的和,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
a+b=c
读作“a加b等于c”。
a与b都叫做加数,符号“+”叫做加号。
定义2(基数理论):设A、B是两个不相交的有限集合,它们的基数分别是a和b,如果集合A与B合并所得的并集是c,那么并集c的基数c就叫做a与b的和,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
a+b=c
a与b都叫做加数,符号“+”叫做加号。
游戏: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学生当“小法官”
资料链接
加号、减号的来历
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和+、-、×、÷、等运算符号打交道.这些符号形式简单、对称,表达的意思确切.
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等号“=”的产生比“+”和“-”晚大约一百年,距今四百多年.英国学者利科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个数相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等号“=”由此产生。
《数一数》情景引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宋朝理学家邵康采用基数词作巧妙地组合而写出来的.它语言质朴自然,诗意清新素丽,十分形象简洁地把旅途风光通过数字的排列,展示在读者面前.运用数字填诗的据说还有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游江南时,他曾吟诵过一首七言绝句:“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全诗平易活泼,生动奇异,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它真实形象地描绘出寒冬季节飞雪、芦花纷飞浑和的特有景观,显示了作者欣喜快悦的兴奋之情.解放前,货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涨.四川重庆一家晚报登过这样一首描绘中小学教师饥寒交迫生活的诗:“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回.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5、5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9~20页,5以内数的减法。
教学提示
理解减法意义是逆向思维,比理解加法的意义更难。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减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减法的含义,体会数的分解与减法的联系,认识减号、减法算式,探索5以内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会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
2.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5根小棒(或者5个小瓶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激趣导入法、复习旧知导入法、演示导入法、物质奖励法等。
谈话激趣导入法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荡秋千吗?(玩过)师:老师小时候也非常喜欢荡秋千。
【设计意图】“老师也喜欢”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
复习旧知导入法
同学们,有几道题目需要你们解决一下,有信心完成吗?
1、按顺序填数
( ) 3 ( ) 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 1+3 1+4 2+2 4+1 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指名说,师生评议
演示导入法:
1、演示:老师左手拿3朵花,右手拿1朵花。现在,老师把它们怎么样了?(做一个合起来的动作)
2、合起来一共有几朵花呢?该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4、刚才的××同学回答得真好,老师奖给他2朵花。(请这个学生上来拿这2朵花)
5、这个2朵是从几朵里拿掉的?
6、从4朵里面拿掉2朵,还剩几朵花?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减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5的减法”并板书。
探求新知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有几个孩子和你们一样也喜欢荡秋千,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例4图。
教师:观察这两幅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荡秋千,后来走了1个,还剩下2个小朋友在荡秋千。
教师:像原来有3个小朋友,后来走了1个,还剩下2个小朋友这样的题,我们要用减法来计算。
板书:减法。
教师:你知道减法的运算符号是什么吗?减法算式又该怎样写呢?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8页,自己看一看、学一学。学生翻书自学,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要求学生明白减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减号;算式是3—1=2,读作:3减1等于2。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3-1=2读作:3减1等于2。学生齐读两遍。
教师:谁能说说算式里数字3表示的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2呢?
要求学生说出:表示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荡秋千;表示走了的1个小朋友;表示剩下的2个荡秋千的小朋友。教师:这里为什么要用减法?
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要求学生明白因为这幅图里原来有3个小朋友,这3个小朋友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走了的1个小朋友,另一部分是剩下的2个小朋友。从3个小朋友中减去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所以用减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像这样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的这种问题,我们要用减法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5以内数的减法。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5以内数的减法。
教师:3—1=2除了可以表示这两幅图的意思,还可以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学生曱:可以表示原来有3本书,拿走1本,还剩下2本书。学生乙:可以表示原来有3根小棒,拿走1根,还剩下2根小棒。学生丙:还可以表示原来有3只蝴蝶,飞走1只,还剩下2只
蝴蝶。2.教学例5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5根小棒。从5根小棒中拿走2根,还剩下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指名说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5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下3根小棒。
教师:这个操作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表示。(教师一边画一边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明白实线框里的5根小棒是原来的,虚线框里的2根小棒是拿走的,在实线框里虚线框外的3根小棒就是剩下的。教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抽学生回答:算式是5—2=3。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5—2的?
小组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学生甲: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5根小棒,拿走2根,数一数剩下的小棒只有3根。所以,5—2=3。
学生乙:5减少1个是4,再减少1个是3。所以,5—2=3。学生丙:因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学生丁:因为2+3=5,所以5—2=3。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呀!在计算时,如果你觉得别的同学的计算方法更简单,你也可以用一用。
3.教学例6
翻开课本第19页例6:说一说,算一算。教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我看到一共有5只兔,其中1只是白兔,4只是灰兔。学生:我看到一共有5只兔,其中4只是灰兔,1只是白兔。教师:求灰兔多少只怎样算呢?求白兔多少只又该怎样算呢?请大家用你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算法。
教师:请大家将书上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看谁写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三个例题的教学有各自的重点,例4重点理解减法的含义,例5探讨减法的计算方法,例6是看一幅图写两个减法算式。这样突出各自的重点,使难点得以分散。在理解减法的意义时,抓住“走了”的表象,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法是把一个数去掉一部分,求剩下部分,再通过“3—1=2还能表示什么”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减法的普遍适应性。在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讨中,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鼓励学生用“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为计算方法的优化奠定基础。
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第1题:算一算,写一写。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强调书写工整,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课堂活动第2题:划一划,填一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要划一划,再让学生表达每个算式的意思,要用上“原来”、“划去”、“还剩”等词语。
3、猜小棒游戏
师:老师有5根小棒,谁想得到我的小棒?请你任意抽
学生抽后,老师用手遮住剩下的小棒。
师:猜一猜,我的手里还有几根小棒?
你能列出算式吗?
两人一组玩“猜小棒”游戏
练习反馈
1、课堂活动第3题:圈一圈,填一填
先让学生观察第1幅图,填出算式的结果。再让学生结合算式用虚线圈一圈,完成3—2= ,4一3=
2、小老鼠背着5个土豆,高高兴兴地往家跑。在路上,口袋被弄破了,回到家后,口袋里还剩几个土豆?
教师:要想知道小老鼠的口袋里还剩几个土豆,我们先要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要让学生明白要求还剩几个土豆,先要知道路上掉了几个土豆。
教师:你觉得小老鼠掉了几个土豆?
学生自由回答。如:我觉得小老鼠只掉了1个土豆。
教师:如果小老鼠只掉了1个土豆,口袋里还剩几个呢?算式又该怎样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小老鼠只掉了1个土豆,口袋里还剩4个。
算式是5一1=4。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根据自己的说法列出算式。注意写出的算式与说出的想法要相对应,相一致。
3、教学例题7.
学生观察例题7,师问:“这只小猫为什么不好意思的地摸着耳朵?”
“没有钓到鱼用什么数字表示?”
指名回答。师:“那么怎么计算两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指名说。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减法运算的符号是什么?减法算式怎样读?你会计算5以内数的减法了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第4题。要求计算准确、书写工整。
板书设计
5以内数的减法
3-1=2 读作:3减1等于2
5-2=3 4-1=3 4-3=1
4+0=4 3-3=0
教学反思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用加法算式描述合在一起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活动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精彩片段
课堂活动第5题的教学。
师:清清的河水,碧绿的荷叶,吸引了可爱的小青蛙。看,它们正在举行游泳比赛,“扑通”,一只青蛙跳下水里。数一数,算一算,荷叶上原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水中的有几只?荷叶上还剩几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你能写出几个减法算式?
点评:老师的“花样读题”,给数学课增添了一抹亮色,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学资源
数学故事
放假了,程程同学和密码一起到商场玩。妈妈给程程买了5个果冻。程程在1楼吃了1个,在二楼又吃了2个。刚到3楼时,程程又想吃果冻。妈妈说:“别急,我们玩个游戏好吗?你要是能算出剩下几个果冻,就让你吃。”程程想了想说:“应当还剩下2个果冻。”妈妈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程程说:“我们一共有5个果冻,在1楼我吃了1个,在2楼吃了2个,一共吃了3个,5减去3等于2.所以剩下2个。”妈妈高兴的说:“程程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资料链接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课堂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课堂活动实践能力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课堂活动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在操作中把抽象的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在实践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课堂活动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半脑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数学思维活动主要受左脑支配,而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促进儿童充分发展智力潜能。
课堂活动从生活实际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
课堂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与数学知识可以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问学生的方式导入:“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如果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研究圆的特征,同学们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课堂活动实践操作能力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活动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环境,让他们多动手摆摆、弄弄,加大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并能运用已学到的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就能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拿出两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分法:(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一边议论一边摆弄,最后想出了办法。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学生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课堂活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课堂活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如在讲述“圆的认识”后,教师用计算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活动情境:学生站成一横排投沙包。教师问:“这样站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这样站队不公平。”教师接着问:“怎样站队才公平?”学生应用刚学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说应该站成一个圆投沙包,或固定好投包的站立点排成纵队,一个人投完后边的人再依次投,距离相同才能保证竞赛的公平性。
课堂活动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帮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它也能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课堂活动为此,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第24页,整理和复习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提示
这是小学生数学课的第一个“整理和复习”课,教师务必要精心准备,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课”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5以内数的大小、顺序、分成,区别基数和序数;会使用“>”“<”“=”;知道加法、减法的含义,并能进行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引导学生学习整理复习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5以内数的大小、顺序,区别数的基数和序数属性,会使用“>”“<”“=”,会计算5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难点: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并初步学习、体会整理和复习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磁性卡片、加减法算式卡片 。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唱歌导入法等。
谈话法: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字?
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贴出数字卡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设计意图】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平实的语言来导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唱歌导入法:
师:小朋友们,喜欢唱歌吗?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好吗?(师播放儿歌《五指歌》,让学生学唱,或教师教学生唱: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五四三二一,一二三四五。)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2345和5以内的加减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引出课题并板书:5以内数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用好听好玩的儿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又复习了旧知。
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看书第三单元,并想想:在学过的第三单元中,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同桌先说说,再指名汇报,师出示写有相应知识点的卡片后,师生一起进行梳理回顾。并边讲边出示知识网络图。
师:刚才小朋友们唱的可真好听,真聪明。那同学们想一想,在歌曲中我们能找到那几个熟悉的数字小朋友?生:……
师:真厉害,都被你们给找到了啊。小朋友再想一想,除了1、2、3、4、5,我们还学习了那个数字?
生:我们还学过0这个数字。
师:对,我们还学习过0这个数字。还记得0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
师:小朋友们记的可真好,那同学们,你们会写这几个数字吗?
生:会
师:接下来,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小卡片,准备好了吗?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好老师的要求,把0、1、2、3、4、5这几个数字小朋友,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能写一个数字而且不能重复,听明白了吗?
生:……
师:开始吧,看谁写的又标准又漂亮。
……
(师巡视,并对学生书写出错和不规范的同学进行指导)
师:同桌之间看一看,并对他写的好的数字进行表扬。
……
师:完成的小朋友要按标准姿势坐好,同学们写的可都真好,真厉害。
完成课本第23页整理与复习的第1题。
师:同学们把卡片交给小组长管理,待会儿还有好玩的游戏要用到。
课件出示第23页整理与复习的第1题:
/
师:同学们,下面是几,就涂几片树叶。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观察,寻找典型作业。生完成后,师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观察、评议。
完成第23页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
课件出示第23页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
/
师:同学们,上面有三组同学在比身高,哪种方法是正确的?请在□里大“√ ”。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观察、辅导。生完成后,师问: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高矮的方法,比较时要注意都站在平坦的地面上。
完成第23页整理与复习的第3题.
师用课件出示:
/
先自己填一填,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组织小游戏:对口令
师出示一个数字卡片,学生要拿出两个卡片组成教师出的数字。
完成第23页整理与复习的第4题.
师:“刚才的游戏,第xxx小组的同学反应准确而且迅速,真不错。”
课件出示:第4题。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生做完后,师生交流算法。
师引导问:这道算式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指名回答。(只要算法合理,应鼓励)师生评议算法。
四、开放延伸
师: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课件出示( )+ ( )= 4 ( )— ( )= 0 ( )中能填几?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复习1-5的加减法,所以设计了抢座位的小游戏,提高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玩的时候,不知不觉得复习了加减法,同时加深了在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生活 巩固提高
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第1题,提示学生用“……”表示一对一的比较方法。事实上,很多学生是数一数有多少个,再根据数的大小来画一画的。
第2题,教师要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找到最高的树,在树下的○里写1,依次填写。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这里学生不理解题意的话,容易从左往右依次填写1、2、3、4.
完成第三题前,教师要写一道题 5-1○2+3,讲解这道题的意思是比较两边算式的得数,学生弄懂后再独立完成,完成后师生订正。
达标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5页的4、5、6题。教师巡视辅导明了学情。做完后师生评议。教师根据情况在展示台上展示典型错误答案,师生评议。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么整理与复习的?谁用“先……然后……最后”来说一句话?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我们班,谁的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反思自己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反思谁的表现最好,是弘扬“正能量”的一个好机会。
布置作业
和家长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然后编写30道算式题并算出答案。
【设计意图】自己编写算式题,是对自己学习的知识一次反思和巩固。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 2 3 4 5
/
/
接着数 想组成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整一节课都顺着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二是突出“精讲多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强把学生拉入自身的教学设计中,先进行“填鸭式”的讲解,再实施“题海战术”。这两种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学生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无效的!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优秀教学片断
下面,我们利用手中的卡片(0-5)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师:保持自己桌子上的卡片顺序不动,听好老师的游戏规则。
⑴,请摆的第一个数字是大于1小于3(要根据巡视的结果修改要求的数字)的同学站起来,并用你的右手伸出相同数字的手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好,站起来的同学告诉大家,你们的第一个数字是几?
师:大家说,对吗?
师:还有第一个数字是3没有站起来的同学吗?同桌之间看一看?
……
(2),游戏继续,听好规则,请第三个数字是大于3小于5的同学站起来,并用你的右手伸出相同的手指给大家看一看。
……
师:站起来的同学告诉大家,你们的第三个数字是几?
师:对吗?
……
师:很好,接下来就将我们的数字小朋友重新排个队伍吧?听好的老师的要求,将他们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起来吧!
师:谁来说一说,正确的顺序应该是什么?
同学们都会了吗?
设计意图: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整理和网络的构建是很难的,所以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进行了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书写、第几和几的区分、排序、大小等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复习。
教学资源
/
/
/
/
/
/
/
/
答案:1、 2 5 4 3
0 4 5
2 2
> = < < = <

0 1 2 3 4 5
2+2=4
5-4=1
资料链接
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   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