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5.3 《 祭十二郎文》(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5.3 《 祭十二郎文》(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9 07:15:23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韩愈
祭十二郎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是常态。
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伴随着不朽的文学绵绵于千年之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被称为祭文“千古绝调”的本文中触摸得到。
现在,让我们去感受韩愈的无尽酸辛苦痛,体会作品的独特风格。学习目标2、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1、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梳理内容
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生离之情
(1-3)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2)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3)起笔动哀, 祭告亡灵(1)死别之情
(4-9)惊闻噩耗, 疑梦非真(5)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6)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7)病因死期, 难知实情(8、9)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思路是怎样的?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4) 课文第三部分的内容、思路祭奠亡灵
(10-12)吊慰家属,迁葬,事事不忘(10)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11) 抚孤成立,余年之愿(11) 全文字字含泪,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内容小结研读抒情段落
感受凄楚悲情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身世家境凄苦,叔侄骨肉相依 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疑天理神明疑生死之数疑后嗣成立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四个“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三个“乎”表示作者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五个“矣”,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生死永别,憾恨愧疚 1、病吾不知时
2、殁吾不知日
3、生不能共居
4、殁不能尽哀
5、敛不凭其棺
6、窆不临其穴本段中作者自以为“行负神明”,哪些事让他深感愧疚?深 入 剖 析
体 会 特 点☆课堂探讨1☆ 探究一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如此悲情究竟源于何处 呢?☆课堂探讨提示☆ 你知道吗? 这是一道对文章的情感进行深入探究的题目,注意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总结、概括,需要抓住情感的主线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进行分析。☆课堂探讨1解析☆ 做的怎样?(1)家族不旺希望渺茫。
(2)手足亲情阴阳相隔。
(3)未老先衰难以久存
(4)人生无常死出意外
(5)远处两地丧事难周
(6)宦海浮沉命途多舛
.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情特点。作者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整体上按“寄托哀思---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1)作者一提起笔便禁不住喷涌出沉痛之情。少年孤苦,而如今自己的童年伙伴也离开人世,诸多的不幸怎么能够不引发作者的悲痛?于是作者首次抒情。 ☆课堂探讨2☆ (2) 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
(3)叔侄二人已成永别,悲情再起。自己不愿意相信侄儿的死,但那已成事实,所以抒发出至悲至痛之感。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了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死亡的日期、原因。
(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就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中,
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情是主题,叙述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叙写——家庭身世,生活琐事
抒写——无限哀痛,人生疑虑
家族之凋落 死者之早夭 己身之先衰 天理神明 生死之数后嗣成立☆课堂探讨3☆ 对比祭文的常规形式,
本文有什么创新特色?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 酹酒一觞;
君其有 灵,享我烝尝!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诸葛亮吊周瑜
1、形式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骈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
2、内容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本文创新特点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孝;其人必不友。”拓展延伸----对话韩愈如果让你劝慰处于极度悲痛中的韩愈,你打算主要说什么呢?
人生短短,不过百年,世事难料,命途多舛,
怎会处处尽如人意?悲欢离合,终是常态,生离死别,概莫能外,
岂能事事皆得周全? 灯火阑珊处的生命守望是上天赐予的缘分, 曲终人散后的情感落寞是世人必经的洗礼。 让我们珍重生命,珍爱家人,珍视朋友 ,珍惜每一个相遇相处的日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