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童话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虚伪、奸诈、腐朽的丑恶本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2、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虚伪、奸诈、腐朽的丑恶本质。
教学难点:
理解童话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四幅图片,请指出下面图片的出处,并说说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
二、屏显张秋生《常读常新的安徒生》
师过渡:同学们,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以前读过吗?(读过)什么时候?(儿童时代。)作者是谁?(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都知道啊。不过接下来老师要说的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有一个叫张秋生的评论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安徒生》,就是说每次读他的文章呢都有新的收获。他还说(出示幻灯片)“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45岁、55岁的人回味安徒生。”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今天就让咱们再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出示幻灯片),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新的收获,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读课文,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众生翻书思考)生1: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已,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生3:当然是缺点。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占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上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生4:爱美过度。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生5:臭美。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生6: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生6:这叫虚荣。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生7: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生8: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生9:(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生1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生12: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聪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生13:“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教师总结
四、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生翻书、思考)生14: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生15: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篇自己。生16: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生17: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生18: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舍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生19: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生20: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生21: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宇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生22: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生23:“新、装”这两个宇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生24:“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下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选。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生25: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生26: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太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神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生27:骗子骗人。生28:皇帝受骗。生29: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众生:骗人。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生30: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生31: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生32: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生33:小孩揭露了骗子。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骟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骑”字展开的。五、常读常新的《皇帝的新装》
投石问路:
1、揭穿骗局的为何是小孩,而不是大人?
皇 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老百姓:怕人嘲笑愚蠢, 怕招杀身之祸。
小孩子: 单纯、天真活泼、不懂得人情世故、无所顾忌,直言不讳。
师明确:大人们各怀鬼胎,小孩无私无畏,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要保持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灵,光明磊落,不可有私心杂念。
屏显: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2、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明确: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
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
背景——18世纪末代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3、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生讨论)
各类虚假广告(地方台电视导购),诈骗短信,地沟油,乳品事件
4、关于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夸张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 ,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 的方法,凡举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结语:当今社会中政治、经济骗子屡见不鲜,如何避免穿皇帝的新装,我们就得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又不是一般意义的童话。安徒生的伟大更是不受时代的局限。
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六、布置作业
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象,续写《皇帝的新装》。
教学反思:
《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没有动植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童话巧于用“骗”,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童话结构,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由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构筑的社会怪圈,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细读课文,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出更多的新意和深意。
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总结了点滴心得体会,有成功之处,但更多的是不足有待改进之处。 成功之处:1、由于课前准备较充分,所以课堂语言比较流畅,教态比较自然。因为文章较浅,故事有趣,学生参与面广,整个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请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分析,牢牢抓住文本进行解读,当本组人员没找全的时候其他组学生可以参与补充。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性,参与到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中去。
不足之处:1、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容量大,时间紧,有些地方占用时间太长,有些重要的内容没时间展开。譬如字词部分讲解的同学占用时间长;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如果我在学生结合文本语句回答时,穿插朗读效果则更加好,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对人物性格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紧扣住文本,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甚至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2、教,然后知不足。在引导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应紧扣学生回答的问题,步步为营,牵引着学生向老师的预设目标靠近。就引导这点来说,我还得多看书,多向其他老师学习。3、对学生的评价仅停留在“好”、“很好”等赞扬性的词语上,比较单一化,更多的忽略了评价的真正意义,不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或角度作出评价。迅速生成能力较弱,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以后还要多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