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媒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上课。
(投影:对联 上联:众大臣老谋深算赞空衣 下联:一孩童天真无邪破谎言)
师:同学们看这副对联,这副对联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1:皇帝的新装。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是讲的皇帝的新装的故事的
生1:有童心。
师:哦,“有童心”这个关键词。你也举手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2 :骗子。
师:骗子愚人。几个字概括了情节。骗子在欺骗人。
那位,你看出它讲的是皇帝的新装了吗?
生3:看出来了。我从“莫非国中无智者”。
师:有智者吗?
生3:有的,那个有童心的人。
师:大家知道了这副对联讲的是皇帝的新装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打开课本。
一、微视频辅助自主预习,解决阅读疑问
师:请大家围绕投影上的问题交流一下预习内容。问题是“预习时我解决了什么问题?我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揭穿皇帝的新装的奥秘”“揭穿游行大典的骗局”。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我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的答案是因为小孩子的天真活泼、童言无忌,是天真率性的。
因为小孩有童心,童言无忌嘛。他什么都不怕,是率性的。她通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的问题跟这位同学相似的。没有,好这位同学的问题有个性。
我们再问一位同学,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
哪一位?我们放松一点。好,这位。
生2:骗子用了一个不算高明的骗术,为什么能骗住了全城的人?我解决的方法是通过不断地阅读课文,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得到的。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
生2:我的答案是骗子的骗术抓住了大多数人的弱点:虚伪自私、投其所好,使那些人不得不被骗。
师:为什么被骗呢?他们抓住了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然后骗局成功了。他用的方式是阅读,再阅读。跟刚才那位同学思考解决的方式不一样。除了阅读和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呢?解决的都是情节、主题方面的问题。有没有其他方面。
生3:我是有一个词不理解。“随声附和”的“附和”。
(师板书:附和)
我是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解决的。
师:她通过工具书这么一个外在的形式,跟刚才几位思考阅读的方式有区别。很好。
有没有同学通过一定的方式解决作者问题?
生4:我在电脑上搜查了。百度“安徒生”。
师:电脑解决安徒生,作者给你重要的信息是什么?三个关键词。
生4:创作阶段分早期、中期和晚期;写过160余篇童话;丹麦作家
生5:补充。早期幻想成分浓郁,中期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增加,晚期彻底揭露丑陋。
师:你是通过什么方式?
生:看微视频。
师:我们把他说的微视频平台告诉大家。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泰州教育微课程”,里面有关于作者的介绍。还有其他同学看了这个吗?
(有同学举手)
师:好东西要与所有人分享。微课程是怎样介绍安徒生的。现在通过我的账号来登录。看看这位老师是怎么讲的,关键的地方记下来。
(师打开链接“泰州教育——微课程学习辅导”,学生观看讲授知识类视频《安徒生童话选》,记录要点)(时长3分01秒)
师:这位老师向我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的时候,我们也了解了这个人物的生平。这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有没有人通过这个平台理解其他知识的?比如说词语、情节啊,等等。
生1:我知道“骇人听闻”是指常用于已经发生的事情。
师:看微视频以后,对这个词语是怎么理解的?
生1:“骇人听闻”是已经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师:你要跟什么词语进行比较?
生1:“危言耸听”,是没有发生,形容虚构的。
师:这个视频还有其他人看了吗?我们把这个视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关键的地方记下来。
(学生观看讲授知识类视频《“骇人听闻”与“危言耸听”辨别》,记录要点)(时长3分01秒)
师: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交流了预习的情况,在运用的方式里面,有传统的读啊,思考啊,查工具书啊;也有比较现代的方式,就是登录网站。现代方式涉及的人少了一些,以后可以多运用。
二、微视频推动阅读进程,探究情节疑点
师:同学们看《皇帝的新装》课题,想到了哪些问题?
(屏显)“疑点探究:由文章的题目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小组交流三分钟。学生活动,师巡视或参与交流)
生1: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的?
师:是什么样的?
生1:透明的。
生2: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那你说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2:虚伪
生3:皇帝为什么要穿新装?有两点原因:一是皇帝喜欢穿新装,二是皇帝想通过新装看看王国里有哪些人愚蠢或不称职。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的问题都是文章的内容的。有关于其他方面的吗?
生4:皇帝应该有其他新衣服穿,为什么对这件衣服这么上心呢?
师:这个问题跟刚才哪位同学提的有相似的地方?对,跟陈冰阳同学的相似,有他的特殊用处。
生5:为什么骗子用新衣骗,不用其他的方式骗呢?
这是投其所好。
师:愿意看老师想到的问题吗?
生(齐):愿意。
(屏显):由文章的题目想到哪些问题呢?
1.这是一件什么样的新装?
2.怎么会有这样的新装的?
3.面对新装写到了哪些人?
4.他们是怎么表现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体会用语的妙处。
5.作者是怎么写这些人的表现的?
6.为什么以此为题?
师:什么样的新装?怎么会有这样的新装的?思考这个问题。大家愿意独立思考还是讨论?
生:讨论。
师:大家讨论一分钟时间。
(生讨论,师巡视)
师:时间到。这个新装产生肯定有产生的温床。哪位先说?这位——
生1:因为骗子看出了皇帝的喜好,而且还看出官员的虚伪才会想出这个方法来行骗的。
师:嗯,骗子大概懂心理学。他们知道皇帝的心理,还知道大臣的心理,还知道天下百姓的心理。皇帝的心理是什么?你看出来了吗?
生1:虚伪、昏庸无能
生2:他不想让人看出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生3:没有自信。
师:他们知道天下百姓的心理吗?
生4:没有人承认自己愚蠢。
师:还有没有关键的一点,百姓?
生5:拍皇帝的马屁。
师:百姓拍不到皇帝的马屁,皇帝太远了。对,害怕。所以骗子抓住了这样的心理,成功了。刚才是从骗子的角度了解了新装产生的原因,其他角度呢?
生1:抓住了皇帝的喜好。皇帝喜欢穿新衣。
师:皇帝有什么样的喜好,天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趋从。皇帝喜欢字画,天下人竞相效仿,皇帝喜欢花石纲,天下人竞相奉送,皇帝喜欢蟋蟀,天下人捉蟋蟀。这些在《水浒》《聊斋志异》里有描写。皇帝本身的原因。其他原因是什么?手段也很高明。
师:再看面对皇帝的新装写到了哪些人?有人想到了这个问题了吗?没有。想得没有我多。
生:皇帝、大臣、小孩。
师:另一个问题。结构上的问题。一个文章的标题常常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新装”,文章围绕这个“新装”来写的。写“新装”的思路是什么?情节问题。谁想到了?没有想到。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一下。两分钟时间。
师:围绕“新装”先写了什么?
生1:皇帝喜欢新装
生2:做新装
生3:看新装
师:做与看是同时的。
生4:穿新装
生5:揭新装
师:因为皇帝展示新装,被小孩揭穿了,如果与前面陈述对象皇帝一致。我们换一个词叫“展示新装”。在展示的过程中被揭穿了。
(师板书:爱——做(看)——穿——揭(展))
师:围绕新装展开故事情节,新装在文章中就有什么作用?
生:线索作用。
师:很好,这是我看到题目想到的第六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要重点思考“怎么写这些人物的表现的”。
看一段动画视频。
(播放动画视频《皇帝的新装》片段,3分钟)
师:有课文和这段动画,你看出表现情节的手法有什么特征吗?
生1:用夸张的手法。
生2:裁剪衣服的情节夸张。
生3: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个情节也很夸张。
三、微视频拓展课堂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师:在情节过程中还有一个重点是什么呢?心理描写。
(屏显)重点突破。找出心理描写读一读。思考:这些心理描写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征?
(根据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朗读或默读)
师:说说你找出来的心理描写的地方。
生1:我找的是第三小节。“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织出这样的布来”,直接写出心理,从什么什么人想可以看出来。
生2:第8小节,“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啊”,虽然没有提示语,但是有一个提示“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跟眼睛睁大了的神态结合起来。
师:文中的心理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其实心理描写的方法有很多。我们通过微视频看一段讲解。
(播放微视频“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四法”)(时长0:05:27)(学生边听边记录)
师:课文运用得多的叫什么?
生:内心独白法。
师:现在我们也来发挥一下大胆的想象。用刚才所讲到的其他三种方法,改写文中某一处用内心独白法描写的心理活动。准备三分钟吗?好的。
先自主写作,再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生1:改的是第10自然段。改的内容体现了梦幻描绘法,还写了其他周围大臣的反应,用了环境衬托法。
生2:第8自然段。梦幻描写法。好像听到了皇帝的责骂。沮丧像龙卷风一样卷过来,一种幻觉。
生3:第3自然段。梦幻描写法。想象穿上以后的状态。
师:改得有讽刺效果。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四、微视频巩固学习内容,再现知识重点
师:同学们课后登录“泰州教育——微课程学习辅导”,观看《皇帝的新装》有关微视频。可以选择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观看。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