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24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著名历史故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会认字皆jiē皆大欢喜会写字sītínɡdēnɡdiēzhònɡqìchí多音字练习: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你得( )把心得( )体会写得( )具体详细些。得děi(得亏)
dé (得意洋洋)
de (好得很)dédeděi词语解释 瓮 口小肚大的陶器。 戏 玩耍;游戏。 皆 全,都。 持 拿着,握着。 迸 涌出。积累词语表示人聪明的词语:
足智多谋 聪明伶俐
秀外慧中 神机妙算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初读感知 我们来试着为课文断句。//////////课文解读 译文: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儿爬上了大瓮,一失足跌进了大瓮的水中。其他孩子都跑着离去了,司马光拿起一块大石头砸破了大瓮,水流了出来,(跌入水中的)孩子得救了。 司马光在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表现尤为冷静,并且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很难得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认识文言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课文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上的对比,表现了司马光什么样的品质? 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从《司马光》的故事里,你学到了什么? 《司马光》让我明白越是在危险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慌张甚至放弃,因为这样只会于事无补。在危险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冷静下来,分析现实情况,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才能够摆脱困境。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聪明冷静司马光板书设计拓展延伸关于司马光的名言: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2.请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光持石击瓮破之。1.看拼音,写词语。随堂小练dēnɡ shān fànɡ qì dà zhònɡ diē luò
( ) ( ) ( ) ( )登山放弃大众跌落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背诵课文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我们要借助课本中的注释,先知道课文的意思,再背诵。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儿爬上了大瓮,一失足跌进了大瓮的水中。其他孩子都跑着离去了,司马光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了大瓮,水流了出来,(跌入水中的)孩子得救了。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师指导:这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有些词语的意思和现代词语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你还知道司马光哪些故事,给大家讲讲。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