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智者胜——《狼》三则整合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狼》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小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是《狼三则》中的第二则。文章短小精悍,先叙事后说理,叙事曲折生动,说理明白浅易。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知识是“勾画重要语句或段落”“学做摘录”“学会概括文章中心思想”,预习提示提倡大胆假设“连蒙带猜”地译读课文,再结合注释小心检验求证。
【教学方法】
1.插图寻破绽
受君师傅23年前绘制的“杀狼图”的启发,让学生观察不同时期的教材插图,探寻正误。
2.对比阅读法
《狼三则》三个故事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
1.知文章结构,积重点词汇,晓文章句意。
2.《狼三则》对比阅读,明作者褒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蒲松龄先生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狼》。
二、理结构
我们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知道文章结构的划分因标准不同而结果各异。谁来说一说当时我们是依据什么划分文章结构的?
预设:1.依据故事情节??2.依据表达方式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给这篇课文划分结构。
课文变形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开端??遇狼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发展??惧狼御狼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高潮、结局??杀狼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事理??笑狼
课文变形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记叙?屠户杀两狼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作者笑两狼
二、趣读
1.读准节奏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读出情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朗读设计:其一:前句平静,语速稍缓。后句陡然紧张,语速渐快。缀行——甚远,由急变缓,“甚远”一字一顿,“远”字拖音,造成“远”的感觉。
其二:这段四字一顿,节奏感强,像紧紧跟随的脚步声。我们来合作朗读,大家每读一个四字句停顿,老师用“蹭蹭蹭蹭”伴奏,伴奏声由弱到强,读出舒缓到紧张的节奏。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朗读设计:重音在“尽”和“并驱如故”的“故”上。读出紧张、焦虑的心情。 ?语速先慢后快。“矣”和“而”,两个虚词烘托出了危急的形势,“矣”拖音,“而”重音轻读。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朗读设计:读出快速、激烈、眼疾手快。“暴起”“劈”“毙”重读。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朗读设计:轻松诙谐,语速稍慢,读出嘲讽的意味。
三、趣译
1.积累一些文言用法。
(1)词类活用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2)一词多义
止:1.止有剩骨:只,仅。2.一狼得骨止:停止。
意:1.意暇甚:神情、态度。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敌:1.恐前后受其敌:攻击。2.?盖以诱敌:敌人。
(3)倒装句
“投以骨”。先调:“以骨投”;后译:把骨头投给狼。
“意暇甚”,先调:“意甚暇”;后译:神情十分悠闲。
老师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版本的教材,《狼》一直是教材里的保留篇目。我发现,教材版本虽然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绘制了《狼》的插图。老师把不同版本的插图整理出来,请大家看第一幅图:
用“我发现图中__________是正确的(错误的),因为课文__________是依据,意思是___________”来说话。
预设:
1.狼的坐姿是正确的,“其一犬坐于前”是依据,意思是“像狗一样地蹲坐在面前。”
2.狼的神情是正确的,“目似瞑,意暇甚”是依据,意思是“眼睛好像闭上,神情十分悠闲”。
3.堆积的柴草是正确的,“苫蔽成丘”是依据,意思是“堆积的像小山一样”。
4.扁担是不对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是依据,意思是“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此时,屠户应该是扁担空空,图中却绘有似行李的东西。
5.屠户手里的刀是不对的,“以刀劈狼首”是依据,意思是“用刀砍狼的头”。用来“劈”的刀,应该是刀刃较长的刀。若是图中的尖刀,原文应为“以刀刺狼首”。
接下来版本教材中的插图是这样的:
请大家观察图片,仍然用刚才的句式说话。
预设:
1.屠户的神情是正确的,“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是依据,意思是“当屠户想要走的时候,转身看到堆积的柴草后面”。图中屠户杀死一狼后,不见另一只狼,神情疑惑,才有之后的动作。
2.柴草是不对的,“苫蔽成丘”是依据,意思是“堆积的像小山一样”。图中只有几把柴草与此句不一致。
再来看新版部编教材的插图:
请大家观察图片,继续用刚才的句式说话。
预设:
1.柴草堆是正确的。(理由同上)
2.刀是不对的。(理由同上)
3.屠户的神情不对。“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是依据,意思是“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头”。此时的屠户虽不会是狼所希望的神情悠闲,最起码应是果敢勇猛,干脆利落的,插图中屠户神情恐惧,与文意不符。
4.屠户的头发不对。文中虽没写屠户头发,但清朝男子必是长发留辫,插图男子束起头发,不像屠户,倒像读书人,与故事背景不符。
所以同学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通过刚才的辨图环节,趣译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悟读
这篇《狼》出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是《狼》三则的第二则。下面请大家阅读另外两篇《狼》。
屏显:
《狼》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则《狼》内容相似,写法相同。请大家进行对比阅读,说说它们在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相似之处。
预设:
1.内容相同点:时间均为日暮,起因皆为狼欲吃人。皆寥寥数语写离奇情节。
2.写法相同点:均先叙后议,叙事知情节,议论明褒贬。动词准确生动,心理描写细腻,让人感同身受。
在三则故事中,作者的观点都体现在最后的议论中:
《狼》一: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狼》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三: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从议论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1.读出了作者对狼的否定嘲笑。
此正是:
笑狼
狼心骤起在傍晚
步步紧逼意贪婪
机关算尽卿送命
徒留笑柄在人间
2.读出了作者对屠户的肯定赞赏。
古代屠夫以杀生为业,在常人眼里戾气太重,是粗鄙之人,地位卑贱。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水浒》里的郑屠户还是《儒林外史》里的胡屠户,他们都是蛮横凶恶之人。蒲松龄老先生为屠户正言,“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此正是:
赞屠
杀生为业世不齿
早出暮归实不易
狭路相逢智者胜
杀狼还须屠户计
五、推荐阅读
《聊斋志异》里有不少写动物的小说,推荐《义犬》《象》《毛大福》三个短章,同学们课外可以找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