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回忆我的母亲》(基础+提高)练习(2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回忆我的母亲》(基础+提高)练习(2份,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29 15:51:44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基础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分派 捣蛋鬼 任劳任怨 C.慰勉 继续 吃大户 勤劳简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2.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
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C.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的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D.母亲沉痛的滔滔不绝....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
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遇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
B.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
C.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D.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 ( )
(2)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
(3)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
(4)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 )
(5)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 )
(6)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 )
6.下列句子的正确语序是 ( )。
①还给我许多慰勉 ②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
③我到云南后 ④想在家乡做点事情
⑤我决心瞒着慈爱的母亲离开家乡 ⑥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⑦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 ⑧从家信中知道
⑨远走云南 ⑩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
A.⑤⑨⑥②④⑦③⑧⑩① B.③⑧⑩①②④⑦⑤⑨⑥
C.②④⑦⑤⑨⑥③③⑩① D.②④⑦⑨⑥③⑧⑤⑩①
7.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语。
(1)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为富不仁者: 粗
(2)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任劳任怨:
8.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是很有名的赞颂母爱,表达要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的诗歌,把这首诗歌完整地默写在下面。



二、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内容,完成10~21题。
(1)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材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①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② 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③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④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⑤她性格 (A.和睦 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⑥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⑧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A.管教 B.管理 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⑨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0.找出第(1)段的中心句:
11.第(3)段以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 、吃、 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12.从第(2)段内容看,母亲的勤劳对“我”有哪两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回答。

13.简要说说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总是: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很自然地:
(3)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
也:
14.从第(4)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4)段中“周济”在文中的意思是: 。
16.“中国标本式的农民”的意思是: 。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什么?

18.文中标号部分的正确的层次划分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③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9.对第(4)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家人尤其是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母亲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中“祖藉”的“藉”应为“籍”。“无可耐何”的“耐”应为“奈”; C项中“勤劳简朴”的“简”应为“俭”;D项中“结衣缩食”的“结” 应为“节”。
2.D【解析】“滔滔不绝”形容说话连续不断,用在这里不符合母亲的性格,也不符合语境,应改成“三言两语”。
3.A【解析】“遭遇”后不能接宾语,应改成“遭受”。
4.B【】A项中“下午种地”后面应用分号;C项中“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后应用分号;D项中“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后面应用破折号。
5.(1)比喻 (2)反复 (3)设问 (4)夸张 (5)排比 (6)对比
6.C【解析】注意时间顺序。
7.(1)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和压迫穷人的人。 (2)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应注重平时积累并养成查工具书的好习惯。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母亲是个好劳动。【解析】因为后面四句均是对“母亲是个好劳动”的具体叙述。
11.用 穿(二者不可颠倒)。
12.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解析】第一方面的影响需要结合语义总结,从第2段前两句话中易归纳出答案;第二方面影响在第2段末已经给出,可直接抄下来。
13.(1)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2)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勤劳的影响力很大。
(3)“也”有“同样”的意思,表示上文所提到的家中吃的东西都是自己生产的。【解析】此题应结全上下文语境来作答。
14.B A C【解析】第一个空修饰的是“性格”,应填“和蔼”。第二空修饰“相处”,应填“和睦”。第三个空含“管理、约束”义,应填“管束”。
15.给人物质上的帮助
16.具有中国农民勤劳朴素等共同特点的农民。【解析】可结合历史知识总结作答。
17.母亲勤劳及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18.D【解析】①②两句交代祖父、祖母的特点;③④⑤⑥⑦写母亲的情况;⑨句总写母亲留给“我”的印象。
19.C【解析】C项概括最全面。

《回忆我的母亲》提高练习

阅读理解
(甲) 回忆我的母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乙)小巷深处
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⑵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⑶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⑷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定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5)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6)“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他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哪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
(7)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解释下列词语
蹒跚:
憧憬:
2、从表达方式看,甲文重在_________;乙文重在_________。
3、甲文中“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子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乙文中“在风中……又仿佛在等待”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母亲憧憬什么?等待什么?
5、甲文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被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感动而悔悟的句子是?
6、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_________的决心;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我”的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8、甲文第三自然段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蹒跚: 艰难而缓慢地、摇摇晃晃地行走。
憧憬: 向往。
2、从表达方式看,甲文重在 议论 ;乙文重在 抒情 。
3、甲文中“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句子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创造了”是说过去,“创造着”是说现在。
4、乙文中“在风中……又仿佛在等待”采用了外貌、神态描写方法,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母亲在“我”与家断绝关系后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和神态,她希望女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待着女儿能抛弃虚荣心,回到她的身边。同时也写出了“我”为自己的无知和虚荣而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悔悟的情感。
5、甲文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乙文中表现被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感动而悔悟的句子是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6、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
甲: 高度评价母亲,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
乙:表达自己的悔悟和愧疚之情 。
7、甲文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 设问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 的决心;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语言、动作 的描写,表现了“我” 在深沉母爱面前的悔恨之情
8、甲文第三自然段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什么?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