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鲁人版 唐诗宋词(选读)第3单元 北宋的旧曲新声
《定风波》 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中赏析诗词,感受苏轼豁达洒脱的诗性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苏轼对待挫折的方式中得到启示,正确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同学们,之前已经阅读了苏轼的相关资料,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一起在“我眼中的苏轼”学生佳作展示中,走近苏轼,与苏轼来一场穿梭千年的对话。这首词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创作的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总结: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风雨,生发感慨,所以创作了这首词。听读全词,整体感知。
要求:1、用一句话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下片:
2、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听读全词,整体感知。
要求:1、用一句话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
下片:
2、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补充资料: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師(虫傍)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痊愈,与之同游清泉寺。”苏轼还写了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以记其事。 苏轼在词序及词章中不仅不言因风吹雨淋生病之事,反而极写不以风雨为意的人生意趣,这正是其豁达洒脱、坚毅达观的诗性智慧的充分表现。(一)齐读全词,深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重点研讨
1.品味赏析你喜欢的语句。
2.如果我们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3.苏轼经历挫折后,为什么还能处之泰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真得放下朝中事了吗?
2.如果我们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
“归去”,作者要回到哪去?小组合作,重点研讨“归”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赞柔奴》3.苏轼经历挫折后,为什么还能处之泰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真得放下朝中事了吗?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小组合作,重点研讨 周国平说:“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享受人生而不沉湎。”“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于简朴中见深意。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苏轼,在历尽“风雨”之后,选择以旷达的心境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化用《定风波》中的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作为你自己的座右铭。????
要求:注重语言的涵蕴与灵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课堂小结 喜欢苏轼的人,不仅喜欢他的风流才华、生花妙笔,更欣赏他那份气定神闲的成熟与豁达。面对宦海的风波迭起,苏轼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携着半生的荣辱悲欢,潇洒远去,只留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慷慨吟唱……课堂小结必做:完善短文习作“我眼中的苏轼”,生成苏轼的人物素材卡片。
选做:推荐阅读:余秋雨《东坡突围》、 蓝若兮《永远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