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荣耀之航
——郑和下西洋
西汉张骞出西域
唐朝陆上丝路
唐朝海上丝路
宋元海外贸易
唐朝玄奘西行
唐朝鉴真东渡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文莱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
寻找明惠帝
宣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1405-1433年
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起止时间
明成祖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夯实巩固:郑和下西洋概况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经济的发展,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郑和的个人才能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主观)
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条件?
根本原因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时间早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1519-1522年
次数 7次 4次 2次 1次
船队规模(第一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 5艘,最大船13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环球航行
根据图片思考,中西方远航还有那些区别?
葡萄牙人在印度
哥伦布到达美洲
殖民者 掠夺者
根据图片思考,中西方远航还有那些区别?
郑和到达印度
郑和到达阿拉伯
郑和到达东非
和平的使者 贸易的伙伴
泰国 三宝公寺
云南 郑和公园
印尼 三宝庙
纪念郑和的邮票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
根据图片思考,中西方远航还有那些区别?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明代青花瓷盘装饰在肯尼亚的穆斯林古墓上
明永乐青花瓷的颜料来自渤泥国的苏泥勃青
想一想:这些文物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存在频繁的经济与贸易往来。
印度柯枝的“中国渔网”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梳理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意义
“郑和精神”:
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
危机之航
——戚继光抗倭
来自海上的,不但有朋友,还有……
《避难的平民》思考: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官庾( yǔ,谷仓)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第五十五卷《沿海倭乱》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沿海人民称他们为“倭寇”
自主学习:戚继光抗倭
1.倭寇指什么?
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2、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明朝中期,海防松懈
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人物扫描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进入福建、广东剿倭
(与俞大猷合作)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材料一: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得到人民支持和友军配合
戚继光不求功名,一心保卫海防
如何评价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如何评价戚继光?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人物分析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
淡泊名利,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走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
歌词中的历史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友好
交 往
战争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国力衰落
本课小结
小组讨论:明朝的对外关系中的交往与冲突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2.奉行对外开放、友好往来的政策;
3.面对外来侵略,积极反抗,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利益。
明朝中后期中国选择放弃了海洋,但是却并没有避免来自海上的威胁,反而使中国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甚至落后挨打。那么,今天的中国又是怎么做的呢?
以古鉴今,反思前行
希冀之航
——经略海洋,拥抱深蓝
2013年,习近平访问印尼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一带一路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2016·河南模拟)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永乐皇帝指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2.右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B
B
3.2017年是郑和下西洋612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下图)中的哪一时段( )
A B C D
4.某电视台准备制作一期“纪念郑和下西洋,传承郑和精神”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美洲
B
D
…… 13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
5.“史书”记载郑和船队经过爪哇国:“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C.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D.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交往
6.我国东南沿海,制造倭患的人包括( )
①我国东南沿海的海盗和奸商 ②日本的武士
③日本的奸商 ④日本的天皇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