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真题速递
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4.(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5.(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6.(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和影响
2.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过程、影响;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影响。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斗争任务
(5)影响
二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2)表现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考点精讲
1.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典例1.法国和德国在经历相互摧毁的二战后,没有继续“战争—复仇”的恶性循环,而是达成了谅解,并开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欧洲也得以走上联合与统一的道路。材料说明( )
A.欧洲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B.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C.法德和解成为欧洲合作的助推器
D.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放弃利益争夺
[构图解史]欧洲“一体化”
典例2.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材料反映了( )
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 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
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 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
[易混易错]“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绝非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典例1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
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概念解读]“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典例2 1974年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概念解读]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③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④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
①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
③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典例1 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
A.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
B.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
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
D.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知识拓展]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1)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速: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加速作出了贡献。
(3)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4)各种矛盾凸显: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典例2.(2019·泰安模拟)某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中
C.十月革命成功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知识图解]一超多强示意图
考点精练
1.(2018·淄博一模,35)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倡导建立的组织。1960年,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公约规定,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 )
A.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 B.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
C.冲击美苏的两极格局 D.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2.(2019·合肥模拟)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B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C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 (2019·河南洛阳模拟)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4.(2019·山东淄博模拟)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5.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 )
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
B.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
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
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
6.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7.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美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C.中美关系的重点取决于俄罗斯
D.中俄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中美关系
8.(2019·天津河北区模拟)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9.(2019·四川宜宾调研)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
C.国际格局剧变下认识趋于合理
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
10.《剑桥美国史》中说:“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11.(2019·江西景德镇调研)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真题速递
1.(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是“自愿、互利”等原则且主要是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和印度、埃及及南斯拉夫和他们提出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得出是反对两极对峙,因此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5.(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主导而非欧洲,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是缓和矛盾,故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D项正确。
6.(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和影响
2.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过程、影响;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影响。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2.战后日本的崛起
(1)原因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4)斗争任务
(5)影响
二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2.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2)表现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考点精讲
1.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西欧各国地域相连,经济结构和体制相近,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也基本相同,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②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贸易往来密切,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③欧洲处于两极格局下,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④法德逐渐实现和解,为欧洲走向联合创造了条件。
(2)特点
①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②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合作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④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3)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
②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④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
典例1.法国和德国在经历相互摧毁的二战后,没有继续“战争—复仇”的恶性循环,而是达成了谅解,并开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欧洲也得以走上联合与统一的道路。材料说明( )
A.欧洲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B.欧洲国家有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
C.法德和解成为欧洲合作的助推器
D.地区经济发展必须放弃利益争夺
【答案】C
【解析】材料讲述了法德之间关系发展的历程:由战争复仇到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没有体现欧洲已经实现了协调发展,故选C,排除A。材料只是提到法德之间战争的历史,没有涉及共同的文化,B项错误;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互利共赢,一味的放弃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D项错误。
[构图解史]欧洲“一体化”
典例2.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材料反映了( )
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 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
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 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
【答案】B
【解析】材料“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说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
[易混易错]“欧共体”是“欧洲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67年,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而成;不能把“欧共体”混同于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不等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后者是前者的组成部分。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但绝非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典例1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
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可知美国干预欧共体的运行,反映出进一步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故B项正确。
[概念解读]“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典例2 1974年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没有体现欧共体的经济困境,故A项错误;欧共体与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这本身就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对旧的经济秩序产生了冲击,故B项正确;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不是南南合作,故C项错误;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是在关贸总协定开始后,故D项错误。
[概念解读]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③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④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
①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
③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典例1 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
A.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
B.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
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
D.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说明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故A项正确。
[知识拓展]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1)国际格局的改变: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加速: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加速作出了贡献。
(3)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4)各种矛盾凸显:由于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原先各种掩盖着的矛盾,如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显。
典例2.(2019·泰安模拟)某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过程中
C.十月革命成功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答案】D
【解析】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部分学者喊出“历史的终结”,自由世界的民主成为普世性价值观。自此以后,全球化浪潮逐步深入,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表述的时期均处于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期,意识形态斗争激烈。
[知识图解]一超多强示意图
考点精练
1.(2018·淄博一模,35)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由英国倡导建立的组织。1960年,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公约规定,在成员国间逐步取消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并扩大农产品贸易。这一组织成立的初衷( )
A.对抗欧洲经济共同体 B.提升欧洲的国际地位
C.冲击美苏的两极格局 D.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欧洲一些国家在英国的倡导下结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它采取的一些政策对法德等国家的合作极为不利,说明其成立之初就是针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故A项正确。
2.(2019·合肥模拟)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B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C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2016年6月,英国举行脱欧公投,51.89%的英国公民选择脱离欧盟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故B项正确;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冷战终结的标志是苏东剧变而非两德统一,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和常识我们不难得知,世界经济区域化是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故D项错误。
3. (2019·河南洛阳模拟)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得出欧盟通过加强合作以应对欧债危机,体现了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得出在推动一体化的同时也注重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合作的深化,综上欧洲一体化在曲折中发展,故B项正确。
4.(2019·山东淄博模拟)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个决议,美国只有24次是居于得胜的一方。有19个决议案,惟有美国投了反对票。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盟与日本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B.苏联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
C.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增强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欧盟成立于1993年,故A项错误;苏联综合国力没有赶上美国,故B项错误;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力量日益增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1982年还是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5.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 )
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
B.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
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
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
【答案】B
【解析】1956年苏联实力没有超过美国,故A项错误;苏联扩大联合的力量,表明两极格局已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没有体现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故C项错误;没有体现争霸趋向缓和,故D项错误。
6.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答案】A
【解析】从六十年代提出“发展”概念到七十年代提出“发展权”概念,八十年代通过“发展权利宣言”,可见发展成为国际共识,这是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紧密相连的。多极化趋势下各国开始注重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故A项正确。
7.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美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C.中美关系的重点取决于俄罗斯
D.中俄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中美关系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论述中美俄三国的关系,即“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说明三国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故B项正确。
8.(2019·天津河北区模拟)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可知,美国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
9.(2019·四川宜宾调研)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
C.国际格局剧变下认识趋于合理
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美国化”到“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对于多极化理论从忽视到多角度认识,即对国际格局的认识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
10.《剑桥美国史》中说:“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这段话旨在强调( )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C.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D.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案】C
【解析】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故C项正确。
11.(2019·江西景德镇调研)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由此说明( )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
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
【答案】D
【解析】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这是霸权主义行为,引发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