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3.(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4.(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6.(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7.(2017.4·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历史影响。
2.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内涵、历史影响。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材料题也较多出现。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 ”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 。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 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 ”“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 ”的学说。
3.历史影响
(1)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 空前尖锐。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的 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2.概况
(1)“离经叛道”的李贽
①思想: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 ”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
(2)三位进步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①揭露 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 ”的民主思想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①提倡 思想
②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 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 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评价
(1)对 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考点精讲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典例1.(2019·泉州模拟)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知识拓展]宋明理学
(1)积极影响
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2)消极影响
①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典例2.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总结提升]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典例1. 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典例2.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总结提炼]“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考点一精练
1.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2.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3.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5.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6.《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认识
(1)进步
①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
①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③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④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典例1. 章太炎曾说:“船山(王夫之)学术为汉族光复之原,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章太炎这样说的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 )
A.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C.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
[知识拓展]同一时期中西方进步思想的比较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典例2.(2019·大理模拟)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兼收并蓄,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考点二精练
1.(2019·广东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2.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3.(2019·湖南衡阳模拟)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4.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5.(2019·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梁启超认为,“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提到的“这部书”是( )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孔子改制考》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6.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化“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不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7.(2018·泸州模拟)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第30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B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D项。
2.(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以精卫自比,突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情怀,故选A项;“人心一点灵明”,体现了王阳明“修心”、“致良知”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循天下之公”,体现了王夫之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
3.(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 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①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②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③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6.(2017·江苏高考·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将天理置于人性之上,故A项错误;“‘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表明要战胜、克制个人的欲望,故B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没有完全曲解孔子本意,故C项错误;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
7.(2017.4·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思想内容、历史影响。
2.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内涵、历史影响。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材料题也较多出现。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
①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②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
①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历史影响
(1)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2.概况
(1)“离经叛道”的李贽
①思想: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三位进步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①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②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评价
(1)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考点精讲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典例1.(2019·泉州模拟)唐宋之前,《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不高。唐宋儒者出于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孟子》被南宋朱熹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孟子》( )
A.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B.构建了完整的儒学体系
C.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D.与佛教思想相冲突
【答案】A
【解析】根据“同佛教斗争的需要而自觉地抬升《孟子》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佛学冲击儒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儒学缺乏思辨,利用《孟子》对抗佛教是因为其较强的思辨性,故A项正确。
[知识拓展]宋明理学
(1)积极影响
①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2)消极影响
①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典例2.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由此可推知朱熹( )
A.相信提高修养可以扬善抑恶
B.认为人性的善与恶难以调和
C.强调纲常理论以维护社会秩序
D.初步完成重建儒学理论任务
【答案】A
【解析】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材料中“理有善恶”,因此要扬善抑恶,故A项正确;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非善与恶难以调和,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未涉及纲常理论,故C项错误;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非初步完成重建理学理论任务,故D项错误。
[总结提升]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但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极作用
典例1. 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A
【解析】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以更好的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正确。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典例2.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D
【解析】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
[总结提炼]“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考点一精练
1.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是说知与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经过对比可知王阳明心学更加注重道德实践,D项正确。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均强调理,只是二者求理方式不同,故A项错误。B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朱熹主张“先知而后行”,并非知行脱节,故排除C项。
2.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的主张都体现出对商业的重视,这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违背,符合宋代商业繁荣的现实,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几个具体人和学派的主张,并非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整个封建社会均在坚持重农抑商政策。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否为开始,故排除C项。
3.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黄仁宇“潜水艇夹肉面包”的比喻,文官与农民之间通过尊卑男女长幼相融合说明封建文官集团通过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对下层农民的控制,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并且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后期进一步加强并非削弱,故排除A项。封建社会后期官僚体制进一步发展牢牢控制着社会,故B项错误。题干中这个比喻说明社会阶层的固化,各阶层间流通不畅,故排除D项。
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宋代宗族组织是按照儒家伦理重新确立的宗族秩序。从材料“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国家政权渗透到地方宗族组织内部,朝廷逐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故A项排除;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一种基层管理模式,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地方宗族制度方面的建设,与世俗文化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
5.中国传统少儿蒙学读物《教儿经》中有如下训诫:“……不会读书把田种,种田也要用番心……无田无地做买卖,开店铺面要寻人……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团和气福自生……百样手艺百样好,只怕玩耍不认真……”上述引文( )
A.体现了陆王心学的道德价值观念
B.据表达方式判断应属于明清时期
C.强调了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D.打破了传统中国对“四民”的划分
【答案】A
【解析】引文中对士人、农民、商人等同样对待,认为“百样手艺百样好”,且强调认真实践与陆王心学中“四民业异而道同”注重身体力行的道德观念相符,故A项正确。据引文内容无法判断时间,B项排除;C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据材料内容可知引文保留了对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D项错误。
6.《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对于违反儒家人伦的以下犯上的弟或妹“殴兄姊”的行为,虽未致死,也要判二年半或三年的“徒刑”,而对于兄或姊“殴杀”弟妹及兄弟后代的,虽罪行严重,但只判较轻的“徒三年”,由此可见,宋代刑律受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错误;材料不是体现无为的道家思想,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D项错误。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认识
(1)进步
①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②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
①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
③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④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
典例1. 章太炎曾说:“船山(王夫之)学术为汉族光复之原,近代倡义诸公,皆闻风而起者,水源木本,端在于斯。”章太炎这样说的原因是王夫之的学说( )
A.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B.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C.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章太炎认为,王夫之的学说是“汉族光复之原”,近代的民族运动都受其思想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王夫之的学说为民主革命思想提供启示。故选D项。王夫之的学说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自我革新,故C项错误。
[知识拓展]同一时期中西方进步思想的比较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典例2.(2019·大理模拟)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是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总结提升]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内容,兼收并蓄,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考点二精练
1.(2019·广东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
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
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
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项正确。
2.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 )
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的一个共同之处即在于,均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意涵”指的是反对君主专制,B正确;ACD均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问题。
3.(2019·湖南衡阳模拟)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答案】D
【解析】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D项正确。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故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故B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但并未提出恢复宰相制度,故C项错误。
4.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
A.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答案】B
【解析】“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故B项正确。
5.(2019·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梁启超认为,“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提到的“这部书”是( )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孔子改制考》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答案】B
【解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是封建时代的民主启蒙思想,为后来近代中国革命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
6.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化“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不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答案】 B
【解析】王夫之批判的只是理学“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等主张,并未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故A项错误;因为王夫之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故其所提倡的并非“尊公轻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王夫之只是主张弱化“理欲一体”而并未“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
7.(2018·泸州模拟)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的时代对李贽的评价是不同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