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物质的构成 讲义(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物质的构成 讲义(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7-30 17:48:15

文档简介

教师辅导讲义
一、同步知识梳理
1. 分子的初步认识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但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分子只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都无法看到。
(2)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是不同的。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并不相同。对于同种分子而言,分子间距的大小关系是:气体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可以证明分子间有空隙。
2. 分子知识的应用
(1)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其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力。
(3)扩散现象是由于不同分子之间的间距不同,相互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隙形成的。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进行,而且在气体中扩散得最快。
(4)用分子运动的观点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的物态变化现象(蒸发、沸腾等现象)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我们说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时也容易理解,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沸腾和蒸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试着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它的物态变化。
二、同步题型分析
1、分子很小:
问:一滴水就是一个分子吗?
2、分子之间有空隙:
问:将半量筒黄豆和半量筒芝麻混合,观察现象?为什么?

思考: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是谁大?
身边的例子:用针筒分别压缩空气和水,或用木块压木块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问: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固体很难被撞断?

4、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问:我们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味道?为什么?
扩散: ;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结论:a、
b、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微粒中,只有用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是 ( )
A. 细胞 B. 小颗粒 C. 分子 D. 粉末
例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 一个细胞由一个分子构成 D.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3.如图所示,在一个密闭容器内装有棕色的溴蒸气,当把活塞向内推时,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例4.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
A. 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例5.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过一会儿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如果水的温度为0℃,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 这叫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C. 这叫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
D. 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例6.水结成冰是( )
A.分子变大了 B.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间的距离变了 D.物质种类变了
例7.关于扩散现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变大了 B.固体、液体、气体之间不能发生扩散
C.扩散快慢和温度高低无关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例8.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检测
题型一、选择题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
2.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C.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
4.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中“酒香”说明分子( )
A.有引力 B.有斥力
C.有间隙 D.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该实验是模拟( )
A.板块的运动 B.细胞的生长 C.宇宙的膨胀 D.分子的运动
6.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观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7.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极其微小,只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C、液体蒸发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引起的
D、当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分子间的空隙一定减小
8.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秒钟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运动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热水可以放出热量,冷水不能放出热量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9.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10.能够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B、分子有质量
C、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1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结成冰块的实质都是( )
A.分子运动速度的改变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C.分子的质量减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2、下列各图中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的是 ( )
A. B. C. D.
13、下面是4位同学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

14、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15.每年5月31目是“世界无烟日”,很多公共场所贴了如图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使得人家都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物质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有力的作用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大风扬尘天气,空中飘满了沙尘降低了能见度,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液态的蜡在凝固成固体时体积缩小,说明蜡从液态到固态时,分子间间隙变小
17.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题型二、填空题
1.用所学知识填空
(1)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
A.两块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
B.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C.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2)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2.在烧杯A、B中装入各20mL热水和冷水,用针筒在烧杯底同时加入1滴红墨水;红墨水在热水中快速扩散,在冷水中比较缓慢,但过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两杯水都变成变成红色。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哪些科学知识?请你说出两点:
(1)
(2)
【答案】(1)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与剧烈(合理即可)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学习物质的特性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
(1)往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注入50mL的染色酒精,当水与酒精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 100mL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对此结果的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 。
(2)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最后水和酒精都会从玻璃表面消失,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实质是由于分子因 而离开玻璃片。
4.小明看见人们在冬天使用热水袋取暖,他灵机一动发明了“水床”——在床形的塑料袋内充上水。冬天用电热器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人睡在“水床”上面比直接睡在床上感觉暖和。夏天充入冷水,躺在上面又感觉非常凉爽。这种床用水作介质,这是因为水的 比较大的缘故。展览时,为了提高观赏效果,小明还给水床的水中加入了香水,加热后水床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属于__ _____现象,从微观解释是因为水温度升高,水分子和香水分子的_____ ___加快。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这个事实能说明 (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具有质量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 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 (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具有质量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3. 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 夏天的露和冬天的霜都是凝固现象。
C. 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蒸发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B. 物质在熔化时的温度不变
C. 手摸冰感到比把手放在水中凉,这一定是因为水温比冰温高
D. 扩散现象主要说明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5. 构成干冰的微粒是 ( )
A. 冰分子 B. 水分子
C. 二氧化碳分子 D. 干燥的水分子
二、填空题
1. 细胞是由水、蛋白质等物质构成的,而水、蛋白质等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对于“细胞”和“水分子”,用光学显微镜你能观察到的是 。
2. 小明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 现象;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 。
3. 将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后得到的混合液的体积_______(大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4. 将油装入密封金属容器中加高压后,结果油往往会从金属容器壁中渗出来。这个事例主要可以说明 。
5. 冬天,自来水由于结冰,会把水管胀裂,说明冰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在水中要 ,这说明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 。
教师辅导讲义
一、同步知识梳理
1. 分子的初步认识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但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分子只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用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都无法看到。
(2)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是不同的。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并不相同。对于同种分子而言,分子间距的大小关系是:气体最大,液体次之,固体最小。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可以证明分子间有空隙。
2. 分子知识的应用
(1)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其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
(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力。
(3)扩散现象是由于不同分子之间的间距不同,相互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隙形成的。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进行,而且在气体中扩散得最快。
(4)用分子运动的观点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的物态变化现象(蒸发、沸腾等现象)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上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我们说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时也容易理解,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一方面,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同时也认识到沸腾和蒸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试着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它的物态变化。
二、同步题型分析
1、分子很小:
问:一滴水就是一个分子吗?
答:分子很小,肉眼是看不见分子的。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
2、分子之间有空隙:
问:将半量筒黄豆和半量筒芝麻混合,观察现象?为什么?
答:芝麻会进入到黄豆的空隙里面,使总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因为芝麻和黄豆大小不同,空隙大小也不同。
思考: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是谁大?
身边的例子:用针筒分别压缩空气和水,或用木块压木块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有空隙)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问: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为什么固体很难被撞断?
答: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当压缩物体时,分子之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斥力,当拉伸物体时,分子之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力。
4、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问:我们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味道?为什么?
答:这是由于香水分子跑到空气中后,又跑进我们鼻子中去了。因为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扩散: ;
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结论:a、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分子都能扩散。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经典例题】
例1.下列微粒中,只有用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是 ( )
A. 细胞 B. 小颗粒 C. 分子 D. 粉末
解析:当肉眼无法直接观察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观察。而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隧道显微镜所能观察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小颗粒或粉末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或用放大镜观察,细胞用光学显微镜即可观察到,而分子则只能通过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所以选择答案C。
答案:C
例2.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C. 一个细胞由一个分子构成 D.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解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食盐)。而且分子虽然小,但并不是最小的,对于同一种物质的微粒而言,原子比分子更小。一个细胞是由多个分子构成的。所以选择答案D。
答案:D
例3.如图所示,在一个密闭容器内装有棕色的溴蒸气,当把活塞向内推时,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气体被压缩体积变小,所以分子间隔变小,浓度增大。又因为溴蒸气是棕色的,当浓度增大时,颜色就会加深。
答案:看到的现象:溴蒸气颜色加深,说明气体微粒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较大,在压缩时,溴蒸气微粒间间隔减小,溴蒸气体积减小,浓度增大,所以气体颜色加深。
例4.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
A. 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解析:固态碘、碘溶液、碘蒸气中都含有碘分子,都能使淀粉变蓝色,说明不同状态物质中的同种分子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答案:D
例5.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清水中,过一会儿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如果水的温度为0℃,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 这叫扩散现象,它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C. 这叫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
D. 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解析:分子运动是永不停息的,而且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现象在固体、液体、气态物质之间都可以发生,又因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物体温度越低,扩散得越慢,但扩散不会停止。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B
例6.水结成冰是( )
A.分子变大了 B.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间的距离变了 D.物质种类变了
【答案】:C
例7.关于扩散现象,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变大了 B.固体、液体、气体之间不能发生扩散
C.扩散快慢和温度高低无关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答案】:D
例8.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酚酞试液变红 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没有必要。实验一、实验二已做过对比实验,故没有必要再做实验三
课堂达标检测
题型一、选择题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
2.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A
【解析】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走进花园闻到花香
B.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C.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
【答案】C
【解析】
4.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其中“酒香”说明分子( )
A.有引力 B.有斥力
C.有间隙 D.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
5.如图所示,在一只气球上画一些小圆点,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观察此过程中各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变化。该实验是模拟( )
A.板块的运动 B.细胞的生长 C.宇宙的膨胀 D.分子的运动
【答案】C
【解析】
6.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观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B
【解析】
7.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极其微小,只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C、液体蒸发是由于分子不停地运动引起的
D、当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时,分子间的空隙一定减小
【答案】C
【解析】
8.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滴墨水,5秒钟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运动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热水可以放出热量,冷水不能放出热量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答案】B
【解析】
9.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A
【解析】
10.能够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
A、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B、分子有质量
C、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C
1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结成冰块的实质都是( )
A.分子运动速度的改变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C.分子的质量减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答案】:B
12、下列各图中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13、下面是4位同学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

【答案】C
14、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答案】B
15.每年5月31目是“世界无烟日”,很多公共场所贴了如图的标志。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就会充满烟味,使得人家都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物质由分子构成 B.分子之间有力的作用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D
【解析】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大风扬尘天气,空中飘满了沙尘降低了能见度,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C.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液态的蜡在凝固成固体时体积缩小,说明蜡从液态到固态时,分子间间隙变小
【答案】D
【解析】
17.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答案】D
题型二、填空题
1.用所学知识填空
(1)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会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
A.两块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
B.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C.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2)分别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一滴墨水,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答案】(1)间隙、C;(2)温度
2.在烧杯A、B中装入各20mL热水和冷水,用针筒在烧杯底同时加入1滴红墨水;红墨水在热水中快速扩散,在冷水中比较缓慢,但过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两杯水都变成变成红色。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哪些科学知识?请你说出两点:
(1)
(2)
【答案】(1)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与剧烈(合理即可)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当我们学习物质的特性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事实与证据,进而通过认真思考与推理得到科学结论。
(1)往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注入50mL的染色酒精,当水与酒精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 100mL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对此结果的分析和推理可以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 。
(2)如图所示,在甲、乙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大小相等的水和酒精,置于同一环境中,观察到酒精先消失,该实验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最后水和酒精都会从玻璃表面消失,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实质是由于分子因 而离开玻璃片。
【答案】(8分)(1)小于、 间隙 (2)物质的种类 、 无规则运动
4.小明看见人们在冬天使用热水袋取暖,他灵机一动发明了“水床”——在床形的塑料袋内充上水。冬天用电热器给水加热,水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人睡在“水床”上面比直接睡在床上感觉暖和。夏天充入冷水,躺在上面又感觉非常凉爽。这种床用水作介质,这是因为水的 比较大的缘故。展览时,为了提高观赏效果,小明还给水床的水中加入了香水,加热后水床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属于__ _____现象,从微观解释是因为水温度升高,水分子和香水分子的_____ ___加快。
【答案】升高、比热、扩散、热运动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这个事实能说明 (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具有质量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 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 (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具有质量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3. 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 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 夏天的露和冬天的霜都是凝固现象。
C. 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蒸发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B. 物质在熔化时的温度不变
C. 手摸冰感到比把手放在水中凉,这一定是因为水温比冰温高
D. 扩散现象主要说明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5. 构成干冰的微粒是 ( )
A. 冰分子 B. 水分子
C. 二氧化碳分子 D. 干燥的水分子
二、填空题
1. 细胞是由水、蛋白质等物质构成的,而水、蛋白质等物质都是由 构成的;对于“细胞”和“水分子”,用光学显微镜你能观察到的是 。
2. 小明有一次打开了很久没用过的铅笔盒,看到有一块橡皮和一支绿色的铅笔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开后,发现里面也有一部分变成了绿色,从微观角度分析一下:橡皮里面变成绿色是 现象;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容易看到这种现象? 。
3. 将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后得到的混合液的体积_______(大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4. 将油装入密封金属容器中加高压后,结果油往往会从金属容器壁中渗出来。这个事例主要可以说明 。
5. 冬天,自来水由于结冰,会把水管胀裂,说明冰中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在水中要 ,这说明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 。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A 解析: 花香分子由于不停地运动,进入人的鼻腔而使人闻到芳香的气味。
2. B 解析: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填补空隙而使总体积减小。
3. B 解析:夏天的露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造成的。
4. D 解析: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并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手摸冰块感到凉是因为冰块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产生制冷的效果。
5. C 解析:干冰的本质是固态二氧化碳,构成它的微粒仍然是二氧化碳分子,只不过分子间的间距比气体二氧化碳小而已。
二、填空题
1. 答案:分子 细胞
解析: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答案与解析:扩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夏天温度比较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速度比较快,更容易形成这种现象。
3. 答案与解析:小于 分子之间有空隙,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填补空隙而使总体积减小。
4. 答案: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5. 答案与解析:大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