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6.2 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6.2 欣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30 22:3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宋)米芾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教育政治思想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2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孔子的政治思想: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礼制上,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在伦理方面,孔子主张“仁”。
5、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上,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 侍 坐(由)(点)(求)(赤)陪长者闲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解 题 提问:本文讲了什么事?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层次? 本文记述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这是一次以对话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四子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写孔子评志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通过孔子的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分组讨论下列问题,各自完成表格的填写A 组: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
B组:孔子是怎样评志的?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材施教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子路(仲由)有抱负,自信,
却较鲁莽、轻率。志:性格:侧重强国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子路的语言中表现了子路虽有治理国家的才干,但直率张扬,不谦虚。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冉有(求)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性格:侧重富民“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从冉有的语言中表现了冉有态度谦虚。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公西华(赤)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委婉曲致) 志:性格:侧重以礼治邦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曾皙(点)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志:性格:暮春郊游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曾皙的语言中表现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侧重教化治国高雅宁静表格一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齐声读课文最后一段。 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不谦虚,所以孔子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
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
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课堂探究: 你更喜欢孔子学生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孔 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赞惜礼(提示:“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曾点所意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看来,只有曾晳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文中的曾点是在富有诗意的描写后,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他所描绘的图景,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这个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所以说,曾点并不是理想不高远,而是他能够给自己找到通往实现理想的道路,对于理想来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高远的理想都要建立在牢固的起点之上。同时这种景象也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乐治国”,这就是孔子赞叹的原因。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这种理想,在21世纪的人们心中依然激荡起轰然巨响------
。小结:延伸练习 孔子 :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
  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
  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
  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给孔子颁发“至圣先师”荣誉称号,
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