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湖心亭看雪 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7-31 19:51:46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授课)

课题
湖心亭看雪
教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标导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法
主持法 组际评价法 两人互查法 各抒己见法
教具
多媒体、黑板等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湖心亭位于哪里?(杭州西湖)。自古以来西湖是许多文人墨客描写的对象,大家来想一想,我们所学的诗词里有没有描写西湖的?如果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春天,那么他笔下的西湖就是春意盎然的;如果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是缠绵悱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张岱笔下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
找学生读学习目标
一、课前预习
资料助读
了解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认识张岱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他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3. 通过预习,将你找出来的重点词或生字词,以测试题的形式请写在自学检测中,至少写出10个重点字词,要注意排版,要有序号。
二、自学检测
1.作者简介
张岱:字 ,号 , 人,寓居杭州,明亡后不仕,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
, 。
2.重点字音
崇祯   更定  毳衣
沆 砀 长堤 一芥
三、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请进行品析。(主持法)
要求:①先独立思考,读一读,想一想,可多个角度品味,比如写法特点、包含情感、读后感受等,并在文中做好批注。②再组内交流:小组长负责主持,要发言的组员要举手,得到组长示意后发言,若无人发言,组长可邀请。小组长控制好时间,负责对组员评价,其他组员要及时补充自己答案,以备展示。
探究活动(二)
跳读课文,说一说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一个字去评价他,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情感。(叽叽喳喳法)
要求:①先独立思考:跳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体味情感,批注在文中。
②再组内交流:各抒己见,应从6号到1号这一顺序发言。互相补充、纠正,达成一致观点,并做好笔记,准备展示。小组长控制好时间,负责对组员评价。
四:中考链接(2018槐荫二模)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是日更定矣 是:这 B. 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上下一白 一:全 D. 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问其姓氏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天与云与山与水 借旁近与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B.文中画线句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侧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灭亡,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并默写《湖心亭看雪》 ,红笔改错。
2 选做: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写一件事或者写一个景。
课前或课上完成
观察,感受,体验,凝神聚气,入情入境。
保持安静,倾听,思考,接受任务驱动。
明确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并做好展示准备。运用什么合作技术
小组代表展示,其余倾听。
他组补充、质疑、点评,直至问题解决。
归纳结论
同上
定时练习
从知识掌握和体验感悟两个方面总结全堂课
评价员公布小组得分,并就课堂表现作简要点评。
记录
检查,了解完成质量,整合共同问题。
投放资源,深情解读,制造问题情境。
简要分析,从生活走向学科,导出课堂主题。
结合课件和导学案,用变式语言坚定、简练、明确地推出问题或任务。
对解决问题提出学习方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巡视,掌握进程、动态,个别指导,找出“亮点”或发现问题
组织展示,教师倾听,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并点评展示情况
在学生展示归纳之后,用课件呈示教师的答案。
同上
在学生总结之后,课件呈示自己的总结。
(或教师强调、补充)
板书设计
痴:
天人合一的山水
高雅脱俗的情致
感伤怀念故国
教学反思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分析内容也比较到位,朗读不够多样,要再加强朗读。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目标导航】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导学探究】
一、课前预习
资料助读
了解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认识张岱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他入山隐居、著书,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3. 通过预习,将你找出来的重点词或生字词,以测试题的形式请写在自学检测中,至少写出10个重点字词,要注意排版,要有序号。
二、自学检测
1.重点字词(两人互查法)
要求:两两结对,交换所出试题,完成后交换批阅,告知对方错题原因,小组归纳易错点。
2.重点译句(组际评价法)
要求:组内交流自己预习过程中不会翻译的句子,自由发言,注意倾听,讨论完成后可以向外组任一同学提问,并作出反馈和评价。
三、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请进行品析。(主持法)
要求:①先独立思考,读一读,想一想,可多个角度品味,比如写法特点、包含情感、读后感受等,并在文中做好批注。②再组内交流:小组长负责主持,要发言的组员要举手,得到组长示意后发言,若无人发言,组长可邀请。小组长控制好时间,负责对组员评价,其他组员要及时补充自己答案,以备展示。
探究活动(二)
跳读课文,说一说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一个字去评价他,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情感。(叽叽喳喳法)
要求:①先独立思考:跳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体味情感,批注在文中。
②再组内交流:各抒己见,应从6号到1号这一顺序发言。互相补充、纠正,达成一致观点,并做好笔记,准备展示。小组长控制好时间,负责对组员评价。
中考链接(2018槐荫二模)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是日更定矣 是:这 B. 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上下一白 一:全 D. 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问其姓氏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天与云与山与水 借旁近与之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B.文中画线句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侧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灭亡,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并默写《湖心亭看雪》 ,红笔改错。
2 选做: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写一件事或者写一个景。
课件21张PPT。湖心亭看雪 张 岱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张岱:字 ,号 ,
人,寓居杭州,明亡后不仕,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
, 。

宗子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崇祯   更定  毳衣

沆 砀 长堤 一芥zhēn gēng cuì

hàng dàng dī jiè读准下列字音检查预习:一读课文,读准 要求:1.读准字音;
2.正确处理节奏、语速;
3.读出韵味;
二读课文,读懂 要求: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3.疏通文意;
小分组互助交流,用笔标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或对文意有疑惑的地方,一会儿全班交流!(五分钟)赛一赛1.雾凇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3.强饮三大白2.焉得 更有此人(哪能)(还)4.客此5.及下船(等到)(客居,作动词用)(尽力)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文句。赛一赛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读课文,读透 文中哪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为人?痴张岱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痴”人,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修辞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文字简练、朴素、自然,不加渲染。白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柳宗元白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比较一下,两个句子哪句好?为什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痕 点 芥 粒”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有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痴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情:高雅的情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其姓氏,不答姓氏而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讨论(各抒己见)。材料一:本文发生在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了此文。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痴心:感伤怀念故国三读课文,读透 痴痴行:大雪更定出行痴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情: 高雅的情趣痴心:感伤怀念故国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张岱再读课文,感受这“痴人”的“情怀”唯有具有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才能创造文明。 ——泰戈尔
小组评价
作业布置:
1.必做:背诵并默写文章,红笔改错。
2.选做: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是写一个景。评测练习
张岱:字 ,号 , (朝代)人,寓居杭州,明亡后不仕,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 , 。(4分)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是日更定矣 是:这 B. 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上下一白 一:全 D. 是金陵人,客此 客:客人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问其姓氏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天与云与山与水 借旁近与之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B.文中画线句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的话,侧面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D.作者写本文时,明朝已灭亡,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