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综合 酸碱盐综合三年中考集训
一、浙江省真题精选
1、(2017·杭州)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2)在灼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质转化为BaS,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 ________(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2、(2018·杭州-29)碱式碳酸锌[ Znx(OH)y(CO3 )z ]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Znx(OH)y(CO3 )z/ZnO+CO2↑+H2O(x、y、z 为整数)。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
(1)图甲中装置 B 的作用是 。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选填 “200”“300”或“4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现象来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金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 x:y:z 的最简整数比为 。
3、(2017·湖州)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的性质时,做了如下实验: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盐酸,观察到黑色粉末很快溶解,并得到蓝绿色溶液。而向放有少量CuO粉末的试管中加入6毫升硫酸溶液,常温下无明显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
【建立猜想】①两种酸溶液的pH不同。(注:pH相同,则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相同)
②两种酸溶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实验过程】
实验
次数
试剂
实验
条件
实验现象
1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盐酸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2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
常温
无明显现象
3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NaCl
常温
黑色粉末很快溶解,溶液呈蓝绿色
4
0.2克CuO粉末+6毫升pH=0的硫酸+0.35克_____________。
常温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常温下,pH相同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与CuO反应,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4、(2017·嘉兴节选)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
白醋(含3%的醋酸)、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碳酸钠)。
【查阅资料】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实验过程】(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鸡蛋壳中一定含有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2
取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评价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科学。
5、(2016·丽水)小科同学对实验室中已经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猜想与假设】①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②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查阅资料】①Na2CO3溶液与FeC13溶液会发生反应,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等现象出现;②NaCl溶液和BaCl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试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于小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2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另一试管中,再加入少量FeCl3溶液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解释与结论】
(1)请将步骤3实验操作补充完整;
(2)步骤2加人过量BaC1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交流与评价】小科同学把步骤3中的FeCl3溶液改为无色酚酞试液,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也可以确定该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_______。
6、(2018·宁波-26)小科从标签得知雪碧成分中有水、二氧化碳、柠檬酸、柠檬酸钠等。查阅资料知道1体积雪碧中含有约3体积二氧化碳,柠檬酸的含量约为2.8g/1000mL。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6H8O7 + 3Na2CO3 === 2C6H5O7Na3 + 3CO2↑+ 3H2O。
他用一瓶500mL的雪碧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操作过程
倒出三分之二雪碧,测其pH
在剩余雪碧中加入约6gNa2CO3
立即盖上瓶盖、摇匀
测溶液pH
现象或结果
pH约为3
产生大量气泡
气泡消失,瓶子略瘪
pH约为9
【发现问题】CO2去哪儿了?
【提出猜想】①CO2被溶解了;②CO2与H2O发生了反应;③CO2与Na2CO3溶液发生了反应。
小思否定了猜想①和②,其理由是 。
【设计实验】对猜想③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装置
/
/
/
/
操作过程
Na2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滴加CaCl2溶液
收集一瓶CO2,加入30mL饱和Na2CO3溶液,盖上瓶盖摇匀
将实验三的溶液低温蒸发、干燥,得到的白色粉末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現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变化
瓶变瘪,瓶底有
晶体析出
A试管口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四中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探究得出: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6·台州节选) 治污水是“五水共治”内容之一。根据国家标准,废水排放时铅元素的含量不允许超过1.0毫克/升。蓄电池生产企业往往采用化学沉淀法处理 Pb2+,其中以氢氧化物沉淀法应用较多。
(1)根据右表信息,沉淀剂除了 NaOH 外,还可使用的两种钠盐是________________。
20℃时,各种铅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物质
溶解度/ g
物质
溶解度/ g
Pb(NO3 ) 2
54.3
PbCO3
7.3×10-5
Pb(OH) 2
1.6×10-4
PbS
6.8×10-13
(2)在弱碱性环境中,氢氧化铅的沉淀更完全。此时废水经沉淀过滤后,检测出铅元素含量仅为 0.0207 毫克/升。假设废水中的铅元素全部以 Pb ( OH )2 的形式存在,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此时1升废水中溶解的 Pb (OH)2 是多少毫克?(Pb-207)
8、(2017?绍义)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硝酸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所加试剂均足量)。
(1)操作Ⅰ、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色气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克。
(3)固体甲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求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总质量。
二、省外部分真题选
1、(2017?宿迁)某兴趣小组在准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考查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Ⅰ.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方案一: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_色变成无色。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方案二: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_____7(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Ⅱ.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丙同学对探究Ⅰ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提出猜想】(l)Na2SO4;(2)Na2SO4和_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锌粒逐渐减少,有______产生
猜想(2) 成立
方案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BaCl2溶液 B.Cu C.Fe2O3
2、(2014?攀枝花节选)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猜想①:可能是酚酞试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猜想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后,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请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酚酞试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0%时,就会出现上述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十堰节选)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甲猜想:NaHCO3溶液
乙猜想:NaOH溶液
丙猜想:Na2CO3溶液
丁猜想:NaCl溶液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HCO3
NaOH
Na2CO3
NaCl
常温下溶解度/g
9.6
109
21.5
3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9
13
11
7
【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已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质疑】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__________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4、(2018?淮安)水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某兴趣小组收集了一部分水垢[主要成分CaCO3和Mg(OH)2,不考虑其他成分对实验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Mg(OH)2受热易分解,生成MgO和H2O;②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遇水变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水垢中的CaCO3和Mg(OH)2
(1)小斌取一定量水垢样品,高温灼烧,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_________色。
得出结论:水垢中含CaCO3和Mg(OH)2。
(2)小红提出小斌的实验方案存在明显缺陷,小红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二】分离水垢中的CaCO3和Mg(OH)2
小林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部分产物已略去):
(1)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
(2)滤液A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加入MgCl2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II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武汉)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B、C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H2O↑+CO2↑,NH3能被酸溶液吸收。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IV.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HCO3属于_________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m1、m2的代数式表示)。
6、(2018?孝感)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洞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是否能生成碳酸氢钠(NaHCO3)?于是他们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2CO3;
猜想二:溶质为NaHCO3;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二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取实验步骤①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一不成立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生成了碳酸氢钠。写出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小明同学认为,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就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小红同学对小明同学的结论产生质疑,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同学们回忆超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结合上述知识,如果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下列哪一个图象能正确反映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_______(填字母序号)。
/
/挑战重高
知识背景:
1、在酸碱盐的反应中,反应总是朝着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故难溶的物质可以生成更难溶的物质,例如NaOH溶液中滴加CaCl2,该反应实际上是可以发生的,因为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0.165g)比NaOH的溶解度(109g)低得多,当NaOH溶解在水中的时候,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自由状态的,因此看不出溶液中有沉淀;而Ca(OH)2固体置于水中,可以溶解的很少,因此溶液中只有少量的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自由,即不能大量共存,其余的都是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固体,因此看上去是沉淀。如果在氢氧化钠的溶液中加入了氯化钙,相当于在含有钠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了大量钙离子,这时,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就要结合起来,形成沉淀。
2、氢氧化钠溶液中投入二氧化碳,首先会生成碳酸钠,如果反应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则溶液中碳酸钠会与二氧化碳继续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水。
(2018?泰州改编)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Ⅰ.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Na2CO3
NaHCO3
Ca(OH)2
Ba(OH)2
溶解度/g
21.5
9.6
0.165
3.89
Ⅱ.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____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试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
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减少,Na2CO3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