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美术11 儿歌变画 教案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美术11 儿歌变画 教案 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8-01 16: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儿歌变画》教案 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要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教学措施: 1、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色彩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自己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全体学生已举手表决的方法给他们评分。 课前准备: (学生)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儿歌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儿歌课件,配有儿歌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 ? ? ?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踢脚绊绊,绊过南山。南山有雨,雨止沃官。新官上任,旧官请进。)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首儿歌读一边遍。这是一首儿歌,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年纪是常常边玩边唱的一首儿歌。是这样玩的,几个伙伴并排坐在一起,同时深出一只脚,有一个人站着,一边念这首儿歌,一边用脚点同伴的脚,当念到最后一个字“进”的时候,点到哪一个人,就有这个人站起来 边念边点,而刚才点的那个就坐到这个新的空位子上去。就这样互相轮流着玩。同学们,你能说说老师当时和他的伙伴们玩这个游戏是的情景吗?如果要我们为这个儿歌配一幅童画,你能吗?你所画的将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2、揭题:《儿歌变画》。 3、教师简单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儿歌就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没有乐谱的歌谣,据比较确切的文献资料记载儿歌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儿歌不但歌词写的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述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和画面,所以我们可以将儿歌中的歌词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欣赏作品,再悟相通之美。 1、小组内互相交换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自己熟悉的民间儿歌。 (1)朗读自己收集到的自己喜欢的儿歌。 (2)说说自己收集儿歌的方法和朗读后的体会。 2、播放课件《荡秋千》。 教师:请同学们把《荡秋千》读一遍。 教师:同学们荡过秋千吗?荡过秋千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荡过秋千的同学哪一位来说说你在荡秋千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教师:如果老师要请同学们为这首儿歌配上一幅画呢,同学们能画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画好。哪一个同学能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画《荡秋千》?注意要和题目相配合。 3、教师示范。 4、教师小结:? ?? ?? 教师:《荡秋千》画得是一个女孩子正在秋千上玩,而且是只有他一个人。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还是玩得很开心的。画面上,这个女孩子两只手紧紧地抓着秋千架上的绳子,没有人帮她推送秋千,她就自己推送。开心的荡着、笑着。旁边的狗和猫也都被女孩子高兴的心情给感染了,也高兴的跳着、叫着。 只有一个人,为什么画面上有好几个人呢。是因为秋千是从下面往上荡漾的,也就是她从下往上荡的一个过程。所以就有好几个人了。同学们说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再来看画面上的色彩。由于画的是开心热烈的场面,所以画家用了以橙色为主的色调,是画面更加具有热烈的气氛。所以。我们在画画的时候,要根据所画的内容的要求来选择颜色。 三、学生创作。 1、学生尝试为自己收集的儿歌创作童画。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为儿歌创作童画。 3、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儿歌的意境。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四、评价作业 1、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五、小结与拓展 1、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给儿歌配画,同学们学习了给自己收集的儿歌配画。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给儿歌配画。 2、课后延伸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收集自己喜欢的儿歌,了解儿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等情况,并把自己收集到的儿歌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