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比热容 表格式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3 比热容 表格式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8-01 14:1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首次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 第 周 / 星期
本册第 个教案
首次上课班级
课型
□新授 □复习 □讲评 □实验 其他:
课题(教学内容)
§13.3 比热容(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了解比热容的意义,
知道比热容的单位,认识到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
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心自然界和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现象,
2、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比热容:(重点+难点)
2. 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难点)
教学过程与内容
线索环节
【新课引入】
一、复习:
1、什么是内能? 2、改变内能的方式有哪些?
二、生活中的物理:沙漠地区夜间最低气温为5℃,白天最高气温38℃。为什么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这么大?同一纬度的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有这么大吗?
三、创设情景:
物体温度升高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从经验知道,要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和半壶水时,一壶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若都是一壶水,温度低的那一壶水吸收的热量多。
思考:将相同质量的铜块和铁块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吸热情况
1.对物体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2.实验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
质量相同的沙子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比较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2)猜想与假设
备注与补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线索环节
猜想1:水升高的温度少,沙子升高的温度多。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两个金属盒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用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吸收热量后的温度值。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数据记录)
物质
质量 m(g)
初温 t1(℃)
末温 t2(℃)
升温度 (℃)
加热时间(min)


(5)分析与论证
讨论: 1、沙子温度升高较快,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2、要使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哪种物质吸热多?
(6)得出结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比沙子吸热多。(即:水的吸热能力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为:J/(kg·℃)
3.物理意义:它反映了物质吸热或放热的本领。
4.比热容表(教材)
特点: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
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同种物质状态改变,比热容也发生改变;
三、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备注与补充
作业布置








首次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 第 周 / 星期
本册第 个教案
首次上课班级
课型
□新授 □复习 □讲评 □实验 其他:
课题(教学内容)
§13.3 比热容(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习题的研究与分析,掌握Q吸 = cm(t – t0)和Q放 = cm(t0 – t)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热量的计算源:(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与内容
线索环节
【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1、比热容的定义,单位 2、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3、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生活物理: 不同的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水的比热容最大。日常生活中哪些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新课教学】
一、利用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
备注与补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线索环节
P14 想想议议
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说明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是1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J。
计算: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二、物质的吸热和放热公式及其理解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可以总结出一个由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Q吸 = cm(t – t0)。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公式就为Q放 = cm(t0 – t)。
注意:1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
2.(t – t0)和(t0 – t)为温度的变化量,也可以用△t表示,则公式变为Q=cm△t ;
三、巩固训练(教材P14-15)
四、课堂总结:
热量的计算公式:
1、吸热公式:Q吸 = cm(t – t0) 2、放热公式:Q放 = cm(t0 – t)
3、(t – t0)和(t0 – t)为温度的变化量,可用△t表示,
则公式变为: Q=cm△t
4.根据比热容公式,推导其余相关公式:
备注与补充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