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精选练习
考点一、升华与凝华
1.(2017·山西中考)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固体粮虫净”是固态物质,过一段时间变小说明变成了气态,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是升华。故选B。
2.(2017·安徽)2012年3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一过程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
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答案】D
【解析】选D。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黑色碳粉为固体,激光照射时,碳粉吸热直接变为气态的碳蒸气,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为升华现象。故选D。
3.(2019· 无锡模拟)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汽化 B.凝华 液化 C.凝固 凝华 D.凝固 升华
【答案】D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对物态变化的判断。蔬菜中的水在快速冷冻时,水由液态变为固态,为凝固过程。在低温环境中,固态的水在低温真空环境中会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固和升华,故选D。
4.(2018·山东)如图所示是妮妮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答案】(1)酒精灯及其火焰 (2)碘粉(3)碘粉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然后又在棉线上看到碘的晶体(4)先升华后凝华
【解析】本题考查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探究。本实验用碘粉模拟“人造雪”,因此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碘粉。应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因此应据酒精灯及其火焰高度固定铁圈的位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碘先升华后凝华。
考点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5.(2017·邢台)下列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 )
A.初夏,清晨林中弥漫白雾 B.俗话说“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
C.严冬天气,冰冻的衣服变干 D.深秋,玉溪出水口生态公园大道两旁的柿子树上的柿子挂满了白霜
【答案】C
【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中吸、放热的判断。“白雾”“水缸穿裙子”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形成的小水珠,A、B错;严冬天气,冰冻的衣服变干是由于由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C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D错。
6.(2017·无锡中考)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 ( )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C.都在车窗玻璃内表面 D.都在车窗玻璃外表面
【答案】A
【解析】选A。本题考查液化的条件。车窗玻璃表面上的水珠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车内的温度比车外的温度低,车窗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一些的汽车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外表面;而在冬天,车窗外边的温度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内表面。
7.(2017·合肥中考)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常会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答案】内 凝华
【解析】本题考查凝华现象。“冰花”呈固态,是由气态变化而成的。因此是凝华现象。只有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才会发生凝华现象,所以“冰花”应出现在玻璃的内侧,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发生凝华而形成的。
8.(2019·济南模拟)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凝华 放出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判断。霜是固体,由于冰箱内温度很低,内部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后直接凝华而结成霜。
9.(2017·无锡中考)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 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吸收 碘的温度
【解析】本题考查升华的条件。由实验可知,碘升华或熔化时需用酒精灯或沸水加热,故碘在升华和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由于用酒精灯和沸水加热时,碘达到的温度不同,故可猜想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的因素可能是碘的温度。
10.(2019·河北)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或凝成小冰晶”(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 ,导致降雨。
(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
【答案】(1)液化 凝华 熔化 (2)液化、凝华
(3)升华 吸收 降低 (4)答案多种。例如,用水后随手关水龙头;刷牙时不开长流水,用杯子装水;洗菜(衣)水再用来冲厕所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水蒸气凝成小水滴,从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放热;水蒸气凝成小冰晶,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放热;小冰晶变成小水滴,从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
1.(2017.合肥)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答案】C
【解析】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2.(2018?苏州模拟)某些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直接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答案】C
【解析】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固态的金属直接变为了金属蒸汽,这是一种升华现象;蒸汽喷到玻璃镜头上去,受冷变为固态的金属膜,这是一种凝华现象。所以这层膜镀的产生是先升华后凝华。
3.(2018?黄冈二模)对下列谚语或古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云腾致雨,露结晨霜--“露结晨霜”是说秋天早上的霜是由露水形成的
B.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是指气温骤降,水蒸气容易凝华形成霜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形成的,但是一定比水的温度低
D.下雪不冷化雪冷--雪降落的过程中温度在降低
【答案】B
【解析】A、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小冰晶,并不是水蒸气先液化成露,露再凝固形成霜,此选项错误;B、霜的形成是凝华过程,凝华要放热,只有气温足够低,才能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而雪后要么熔化,要么升华,都是吸热过程.此选项正确;C、冰是水凝固形成的,但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此时水和冰的温度是相同的,都是0℃.此选项错误;D、雪的形成属于凝华,凝华过程放热;而化雪过程属于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下雪不冷化雪冷,此选项错误,
故选B。
4.(浙江.2017)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往冰上撒盐,使冰中掺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
5.(黑龙江.2017)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答案】C
【解析】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6.(台山市一模?2017)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 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 热。
【答案】水蒸气;凝华;放
【解析】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即发生升华,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罐外,形成霜,故是凝华现象,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放。
7.(浙江.2017)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其中②、③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答案】④;放热
【解析】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是汽化现象,汽化过程中吸热;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是液化现象,液化过程中放热;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是凝固现象,凝固过程中放热;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是升华现象,升华过程中吸热。
8.(山西.2019)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珠。
【答案】凝华;液化
【解析】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而成的小水珠,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小颗粒,霜不是由露变化来的,霜和露的前身都是水蒸气,所以“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9.(河北.2018) 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答案与解析】本题综合物态变化有关知识来进行解答。一支硬梆梆的冰棒刚从冰柜里取出,小明看到的白花花的“粉”就是霜,它是冰柜中的水蒸气在冰棒上遇冷凝华产生的;一剥去纸,冰棒会冒“烟”,这里的“烟”实质上是大量小水滴组成的雾,它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把冰棒放在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会出“汗”,这实质上是大量小水珠,它是茶杯周围的水蒸气遇到被冰棒冷却了的茶杯液化而成。
10.(浙江.2017)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你认为实验哪个方案更好些,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实验二更好些,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不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
【解析】在实验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的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也能是碘熔化后,再汽化形成的,而在实验2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沪科版 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与凝华
精选练习
考点一、升华与凝华
1.(2017·山西中考)有一种“固体粮虫净”,放在粮仓里能预防粮食生虫,“固体粮虫净”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B.升华 C.熔化 D.汽化
2.(2017·安徽)2012年3月,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一过程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 )
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3.(2019· 无锡模拟)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凝华 汽化 B.凝华 液化 C.凝固 凝华 D.凝固 升华
4.(2018·山东)如图所示是妮妮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考点二、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5.(2017·邢台)下列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 )
A.初夏,清晨林中弥漫白雾 B.俗话说“水缸穿裙子,老天要下雨”
C.严冬天气,冰冻的衣服变干 D.深秋,玉溪出水口生态公园大道两旁的柿子树上的柿子挂满了白霜
6.(2017·无锡中考)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是在车窗的 ( )
A.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B.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C.都在车窗玻璃内表面 D.都在车窗玻璃外表面
7.(2017·合肥中考)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 (选填“内”或“外”)表面常会出现冰花,这是 现象。
8.(2019·济南模拟)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9.(2017·无锡中考)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 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9·河北)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或凝成小冰晶”(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是 。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 ,导致降雨。
(4)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节水措施。
。
1.(2017.合肥)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2.(2018?苏州模拟)某些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直接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3.(2018?黄冈二模)对下列谚语或古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云腾致雨,露结晨霜--“露结晨霜”是说秋天早上的霜是由露水形成的
B.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是指气温骤降,水蒸气容易凝华形成霜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形成的,但是一定比水的温度低
D.下雪不冷化雪冷--雪降落的过程中温度在降低
4.(浙江.2017)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5.(黑龙江.2017)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6.(台山市一模?2017)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 经过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 热。
7.(浙江.2017)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其中②、③是 (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8.(山西.2019) 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珠。
9.(河北.2018) 夏天,小明为了解渴,去买一支冰棒。售货员从冰柜里拿出冰棒,小明发觉硬梆梆的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冰棒上就冒“烟”;他把这支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10.(浙江.2017)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并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你认为哪个实验能更好的反映“碘的升华”现象,并说明理由。
实验1 实验2
在试管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装了固态碘的试管,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试管内放少量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沸水中,发现试管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你认为实验哪个方案更好些,说出你的理由。
(共23张PPT)
第12章 第4节
升华与凝华
1
课堂导入
冬天的雪人会越来越小
衣箱中的樟脑球越来越小
冬天的雪人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
樟脑丸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
雪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樟脑丸直接由固体变成了气体。
1
课堂导入
把少量的碘放入烧瓶,上面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停止加热后,继续观察有何现象发生?现在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实验与探究
2
课堂活动
升华过程中物质需要吸热。
固态
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加热后碘是什么状态?
气态
变化条件:
吸热
观察与思考
01
升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
定义
想一想:看见这只灯泡,你有什么问题吗?
1.灯泡用久了为什么灯丝会变细?
观察与思考
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升华现象。
01
升华
升华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吸热的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你能举例说明吗?
观察与思考
人工降雨
舞台上的白雾
01
升华
01
升华
1. 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升华有制冷作用。
2. 生产中常用升华现象获得低温,来贮藏食物或实施人工降雨。
02
凝华
窗玻璃上的冰花
02
凝华
问 题
1. “雪”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
2. “窗玻璃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
1. “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冰晶;气态变成固态。
2. “窗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冰晶;气态变成固态。
02
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
定义
1. 凝华时需要对外放热。
2. 常见的凝华现象有: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雪;冰箱内的霜;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
规律:当高温气体遇到极冷物体时,凝华生成物会在高温气体一侧。
雾凇
雾凇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02
凝华
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成,因此,“霜前冷”是必然的。
而“雪后寒”是因为雪熔化时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降低,使人觉得寒冷。
02
凝华
0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04
典例分析
如图是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冰雕大奖赛中展示的一件冰雕作品,当地气温持续在-10 ℃以下,但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变小,这是由于冰雕作品发生了( )
A.汽化 B.凝固
C.升华 D.熔化
【例1 】
D
04
典例分析
【答案 】
D
易错选A。错选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升华的概念,将其与汽化相混淆。气温持续在-10 ℃以下,但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变小,这是因为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水蒸气进入空气的结果,这是冰的升华现象。
【分析】
04
典例分析
[贵阳]当深秋的某天早晨,我们看到覆盖在树叶、草地上的茫茫白霜(如图所示)时,这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固态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一物态变化形成的( )
A.凝华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例2】
04
典例分析
A
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解析】
【答案】
04
典例分析
[哈尔滨]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B.盛夏,湿地中的水蒸发
C.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
D.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例3】
04
典例分析
A中现象属于凝固,是放热过程;
B中现象属于汽化,是吸热过程;
C中现象属于液化,是放热过程;
D中现象属于凝华,是放热过程。
【解析】
B
【答案】
3
课堂小结
1.升华: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衣服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2.凝华: 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雾淞的形成、灯泡变黑了。
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过程,首先要弄清所给现象中的物态变化,然后判断吸、放热情况。
3
课堂小结
THANK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