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等积变形与行程问题
课题
第1课时 等积变形与行程问题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
2. 理解行程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
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或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图形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分析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教学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情景一:
用一块橡皮泥先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矮”,变成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请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高”变“矮”,圆柱的底面直径是否变化?还有哪些量改变了?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没有变化呢?
情景二:
学生分组用两个事先准备好的水杯,从一个水杯向另一个水杯倒水,如图3-2-3,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图3-2-3
设计两个简单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初步体会“等积变形”问题,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活动内容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完成以下探究问题,并与同桌交流.
某居民楼顶有一个底面直径和高均为4 m的圆柱形储水箱.现该楼进行维修改造,为减少楼顶原有储水箱的占地面积,需要将它的底面直径由4 m减少为3.2 m.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水箱的高度将由原先的4 m增高为多少米?
图3-2-4
1. 填写下表:
设新水箱的高变为 x m,则
旧水箱
新水箱
底面半径/m
2
1.6
高/m
4
x
体积/ m3
π×22×4
π×1.62×x
2. 根据表格中的分析,找出等量关系.
3.求出方程的解.
解:设新水箱的高变为x m.根据题意,得
π××4=π×x.
解得x=6.25.
答:水箱的高度将由原先的4 m增高为6.25 m.
活动内容2:
1.若小明每分钟走150米,那么他4分钟能走__600__米(路程=速度×时间).若甲乙两地相距1800米,小明从甲地出发,按此速度走了x分钟到达乙地,可列方程是__150x=1800__.
2.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强每秒跑6米.
(1)如果他们站在百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
(2)如果小彬站在小强前10米处,同时同向起跑,x秒后小强追上了小彬,可列方程__(6-4)x=10__.此时小强跑了__30__米,小彬跑了__20__米.
思考:你认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关键是什么?
1.审——通过审题找出等量关系;
2.设——设出合理的未知数(直接或间接),注意单位名称;
3.列——依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求出方程的解(对间接设的未知数切记要继续求解);
5.检——检验求出的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并检验是否符合实际问题;
6.答——注意单位名称.
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主要引导学生分析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学会画线段图分析路程之间的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感受方程模型.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如图3-2-5,用直径为200 mm的圆柱体钢,锻造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00 mm,300 mm和90 mm的长方体毛坯,应截取多少毫米长的圆柱体钢(计算时π取3.14,结果精确到1 mm)?
图3-2-5
分析:锻造后长方体毛坯的体积怎样计算?所需要的钢坯体积是由圆柱体钢提供的,圆柱的体积怎样表示?能否列出方程?
变式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 cm,若将长减少8 cm,宽增加2 cm,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则正方形的边长为( B )
A.6 cm B.7 cm C.8 cm D.9 cm
2.用直径为4 cm的圆钢,铸造三个直径为2 cm,高为16 cm的圆柱形零件,则需要截取长度为 __12_cm__的圆钢.
3.直径为30 cm,高为50 cm的圆柱形瓶里存满了饮料,现将饮料倒入底面直径为10 cm的圆柱形水杯,刚好倒满30杯.则水杯的高度是多少?
4.用一个底面半径为40厘米,高为120厘米的圆柱形玻璃杯向一个底面半径为100厘米的大圆柱形玻璃杯中倒水,倒了满满10杯水后,大玻璃杯的液面离杯口还有10毫米,大玻璃杯的高度为多少?
例2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铁路运输再次提速.如果客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增加40 km/h,提速后由合肥到北京1110 km的路程只需行驶10 h.那么,提速前,这趟客车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分析:已知合肥到北京的路程和时间,提速前的速度与提速后的速度有什么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据此关系能列出方程吗?
变式训练
1.已知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74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匀速行驶3小时后,提速20千米/时,然后又匀速行驶5小时到达乙地,汽车提速后的速度是多少?
2.小华家离学校2.4千米,某天从家去上学,恰好行走到一半的路程时,发现离上课只有12分钟了,小华要想按时到校,剩下的路程他的速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能否抓住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分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率,并培养学生做好解题反思的能力和习惯.
变式练习,熟练掌握.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拓展提升】
例3 一个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铁皮箱,改造成一个长20 cm、宽10 cm的箱子,表面积不变,则新箱子的高是多少?改造后体积减少了多少?
例4 有大、中、小三个圆柱形水缸,它们的直径分别是60 cm,40 cm,20 cm,现把两堆石子分别沉没在中、小两个水缸中,两个水缸的水面分别升高了30 cm,60 cm,如果这两堆石子都沉没在大水缸里,那么大水缸的水面将升高多少?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解题方法,灵活求解.
【当堂训练】
1.用7.8米长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使长比宽多1.2米,求这个长方形框架的宽是多少米.设长方形框架的宽是x米,可列方程为( C )
A.x+(x+1.2)=7.8
B.x+(x-1.2)=7.8
C.2[x+(x+1.2)]=7.8
D.2[x+(x-1.2)]=7.8
2.有一个底面半径为10 cm,高为30 cm的圆柱形大水杯中存满了水,把水倒入一个底面直径为10 cm的圆柱形小杯中,刚好倒满12杯,则小杯的高为( C )
A.6 cm B.8 cm C.10 cm D.12 cm
3.要锻造一个半径为8 cm,高为10 cm的圆柱体,应截取半径为5 cm的圆柱形毛坯 __25.6__cm.
4.有一块长、宽、高分别为5 cm,3 cm,2 cm的长方体橡皮泥,要用它来捏一个底面半径为2 cm的圆柱,若它的高是x cm,则可列方程__π×22·x=5×3×2__.
5. 甲、乙两地相距1180千米,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匀速行驶了2小时后,发现不能按原计划到达,于是将速度加快20千米/时,又过了6小时达到乙地,求开始时这辆车的速度.
检测本堂课的学习效果,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几个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体积不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②[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 “变化中的不变”,寻找不变的量,据此列出方程.指导学生借助表格去表达问题中的信息,这里表格的引入非常自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表格对分析问题所起的作用.
③[师生互动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内容,探索的过程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进行的,抓住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关键.这种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的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问题,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2课时 利息和利润问题
课题
第2课时 利息和利润问题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 了解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
2. 理解打折销售问题,会计算商品的利润.
问题解决
通过调查、体验和分析,充分感受数学身边的数学,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打折现象,理性消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存款利息问题和打折销售问题.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打折销售问题中的利润(利润率)、成本、销售价之间的关系.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1)利率:又叫利息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本金的比率.利率=利息/本金.
利率分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2)利息:利息(年)=本金×年利率×存期,
或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回顾与存款有关的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图3-2-16
生活中我们除了接触存款问题,还时常能遇到打折销售问题(如图3-2-16).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了解与销售有关的几个概念:
1.进价:购进商品时的价格(有时也叫成本价).
2.售价:在销售商品时的售出价(有时也叫成交价、卖出价).
3.标价:在销售时标出的价(有时称原价或定价).
4.利润: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的纯收入,在教材中,我们就规定 : 利润=售价-进价.
5.利润率:利润占进价的百分率,即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6.打折:销售价占标价的百分率(如打八折,就是按标价的80%出售).
【探究1】 教育储蓄所得的利息不需纳税,小华的爸爸在小华上高中期间为小华存了一笔三年期的教育储蓄,年利率是5%,到期后,可以从银行取得本息和共46000元.那么小华的爸爸存入了多少元钱?
分析:46000元包括本金和利息,如果设本金为x元,怎样表示利息?怎样列出方程?
结合自身平时生活中在商场了解的有关打折销售的信息,共同交流,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引入新课.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探究2】 某商场将某种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此时商品的利润率是10%.已知这种商品的进价为1800元,那么这种商品的原价是多少?
处理方式:给学生介绍利润率的概念,即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价-成本)÷成本×100%.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由于本例中只提到售价、进价和利润率,因此我们可以用“进价”代替“成本”.
解:设这种商品的原价是x元.根据题意,得
=10%.
解得x=2475.
答:这种商品的原价是2475元.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此类存款利息计算的应用题,会设出相应未知数,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引导学生探究打折销售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学生理解利润率的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续表)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一商店出售书包时,将一种双肩背的书包按进价提高30%作为标价,然后再按标价9折出售,这样商店每卖出一个这种书包可盈利8.50元.问这种书包每个进价多少?
变式训练
1. 一件商品的标价为100元,现以九折销售,售价为__90__元,如果进价为80元,那么它的利润为__10__元,利润率是__12.5%__.
2.一件夹克按成本价提高50%后标价,后因季节关系,按标价的八折出售,每件以60元卖出,这批夹克每件的成本价是多少元?
3. 某种商品的进价是300元,标价是400元,打折销售后的利润率为20%,那么此商品是按几折销售的?
4. 某商品在原价的基础上提高25%标价,若想调回原价,应降价的百分率为多少?
体会利润率的概念,灵活应用此概念解题.
【拓展提升】
例2 某个体户在一次买卖中,同时卖出两件上衣,每件以135元出售,若以成本计算,其中一件赢利25%,另一件亏损25%,在这次买卖中他( C )
A.不赚不赔 B.赚了9元
C.赔了18元 D.赚了18元
例3 新华书店一天内销售两种书籍,甲种书籍共卖得1560元,乙种书籍共卖得1350元,若按甲、乙两种书的成本分别计算,甲种书赢利25%,乙种书亏本10%,试问这一天共赢利(或亏本)多少元?
例4 枫枫去文具店买练习本,营业员告诉她如果购买超过10本,则超过10本后的部分按七折优惠,枫枫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8元,你知道原来每本的价格是多少吗?
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当堂训练】
1.为了促进人们的购买力,商场纷纷搞起了打折促销活动,一件原价为100元的服装打八折销售,则现在的价格为( B )
A.20元 B.80元 C.100元 D.120元
2.一商店把货物按标价的九折出售,仍可获利20%,若该货物进价为每件21元,则每件标价应为__28__元.
3. 小明存入银行800元,存期三年,到期时共取出905.6元(不计利息税),年利率是多少?
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让学生课前去银行了解存款类型和利息计算.到超市体会打折销售的情况,使他们充分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这样他们自己就有了学习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这也正是教师每节课希望达到的目标.
②[讲授效果反思]
在讲授知识时,主要理解有关概念,有效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掌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③[师生互动反思]
在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归纳,注重过程教学,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3.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3课时 工程问题
课题
第3课时 工程问题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会设关于比例问题的未知数,会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数学思考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直接、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际问题中方程的解必须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
借助表格准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城市内涝的图片(如图3-2-19),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图3-2-19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但每逢暴雨天气,国内各大城市的内涝却总让这点“良心”不得安宁.暴雨侵袭带来的严重积水和交通堵塞屡遭抱怨却屡现不止.无怪乎台湾作家龙应台说:“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
师:现在一个城市发生了内涝,需要对一个区域用水泵进行排水,同时安排三个作业队,怎样分配工作呢?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城市内涝问题,激发求知欲,增强责任感,长大之后为社会多做贡献.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例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15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0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1)这道题目中的已知量是什么?
(2)这道题目中的未知量是什么?
(3)这道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量
甲
x
乙
x
等量关系: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工作总量.
解:设两人合作x小时完成.
根据题意,得+=1.
解得x=6.
答:两人合作6小时完成.
总结:通过上面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
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三个作业队共同使用水泵排涝,如果三个作业队排涝的土地面积之比为4∶5∶6,而这一次装运水泵和耗用的电力费用共计120元,三个作业队按土地面积比各应该负担多少元?
变式训练
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已知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2︰3︰5,则每个内角是多少度?
2.七年级三个班参加篮球课外兴趣小组的共有36人,其中三个班参加人数之比是2︰3︰4,每班各有多少人参加篮球兴趣小组?
3.用长为84 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已知长与宽的比为4︰3,则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设未知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设未知数,一种是间接设未知数,根据实际问题,哪种设法列方程容易,就选用哪种方法.
举一反三,熟练解决.
【拓展提升】
例2 小敏用168厘米长的细铁丝扎一个长方体框架,已知长、宽、高之比为6︰5︰3,若用白纸根据这个长方体框架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则需要白纸多少平方厘米?
例3 红旗中学原计划向向阳中学捐赠 3500册图书,实际共捐赠了4125册,其中初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20%,高中学生捐赠了原计划的115%. 问: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原计划捐赠图书各多少册?
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例4 某会议厅主席台上方有一个长12.8 m的长条形会议横标框,铺红色衬底,开会前将会议名称用白色厚纸或不干胶纸刻出来贴于其上,但会议名称不同,字数一般每次都多少不等,为了制作及贴字时方便美观,会议厅工作人员对有关数据作了如下规定:边空∶字宽∶字距=9∶6∶2,如图3-2-20所示.
图3-2-20
根据这个规定,求当会议名称的字数为18时,边空、字宽、字距各是多少.
活动
四:
课堂
总结
反思
【当堂训练】
1. 某地为打造河道风光带,现将一段长为180米的河道整治任务交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先后接力完成.已知甲工程队每天整治12米,乙工程队每天整治8米,共用时20天.甲、乙两个工程队分别整治河道多少米?
2.某蔬菜公司收购某种蔬菜104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加工该种蔬菜的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4吨或粗加工8吨.现计划用16天正好完成加工任务,则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精加工、几天粗加工?
3. 甲、乙两人去商店买东西,他们所带的钱数比是7∶6,甲用掉50元,乙用掉60元,两人余下的钱数比为3∶2,则两人余下的钱数分别是多少?
检测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②[讲授效果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设未知数,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加以比较研究,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还应注意检验方程解的合理性.
③[师生互动反思]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列表格分析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表格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性.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题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