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8-01 22:0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2019.7
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宇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铅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二卷必须要用汉语做答案,其他语言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共51分)
单项选择题(共51分,本部分包括17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教导弟子: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由此看来,孔子教学
A.坚持古代优秀文化教育 B.注重礼、文字与实践结合
C.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 D.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
2.汉代皇帝授予使臣代表皇帝的“节”,也是国家的象征。张骞持“节”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卧起操持(节)、节旄尽落”。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交还皇帝。两人事迹反映了

“汉节”图
A.汉节的礼仪象征 B.对国家的坚守与忠贞
C.专制皇权的影响 D.汉人坚忍不拔的品格
3.勘验是指司法人员对现场场所进行勘察检验,一般发生在不能辨别书证的情况下。宋代官府重视勘验,如针对日益增多的田产纠纷,官员“躬亲身前去定验”。材料反映宋代
A.土地自由买卖引发许多纠纷 B.勘验是宋朝出现的证据搜集法
C.司法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司法审判注重证据,趋于理性化
4.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无理之可言矣!”王夫之也说:“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由此看来,两人的主张
A.与社会人欲泛滥相印证 B.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依相存
C.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D.认同王阳明“心即理也”
5.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一般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日渐增多。牌位变化反映民间信仰
A.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 B.依旧以天地为大
C.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 D.深受佛教的影响
6.右图是1925年2月20日,在《中国军人》创刊号上刊登,由黄埔军人创作的《国民革命歌》词曲。该歌出现后广为传唱。这反映了

A.歌曲成为宣传的重要形式 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目标
C.黄埔军人普遍具有革命情怀 D.当时受影响地区民众的愿望
7.“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就是工业化,这是目标和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蕴含了当时中国
A.对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构想 B.建立社会主义的急迫追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 D.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决心坚定
8.2013—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基本占据世界第一,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近几年的年均贡献率可达到23.4%。数据表明中国
A.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
C.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 D.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9.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入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
A.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 B.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
C.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 D.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
10.《曼德维尔游记》是欧洲中世纪的著作。书中描写的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承担“圣地拯救者”的角色,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技艺与国力。这种描写体现了
A.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B.上帝创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
C.基督教信仰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目标 D.应对宗教改革寻求拯救圣地新力量
11.18世纪80年代初,法国学者雷纳尔提出问题:“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如果它是福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保持促进其带来的好处?如果它是祸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弥补其带来的损毁?”促使雷纳尔发问的可能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殖民潮 B.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影响
C.启蒙思想肯定人的自然权利 D.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
12.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下令封锁海岸线,禁止南方棉花输出英国。对此,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工人表示支持,称废奴为“基督教英雄主义的崇高义举”。这些工人
A.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认为黑奴同样是上帝子民
C.联合美国反抗英国资产阶级 D.具有超越功利的道德情怀
13.在过去,碎布、旧床单和二手衣服是纸张制造的材料,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欧洲人已经可以用木浆制造纸张。这意味着
A.为工业化造纸创造条件 B.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纸张
C.教育普及导致纸张需求 D.植物为造纸提供廉价原料
14.1921年6月,白手起家的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想帮助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震惊。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船运到苏俄去销售。阿曼德·哈默
A.所作所为基于道德良心 B.勇于冒险不断寻找商机
C.震惊于苏我当时的灾难 D.冲破了美国的贸易禁运
15.《芝加哥论坛报》刊有一幅漫画,认为4年前日本的珍珠港偷袭,已经点燃美国对日本使用的原子弹的导火线。战后一首美国民谣唱道:“原子力量是上帝强力之手授……广岛,长崎,为他们的原罪付出代价”。言下之意
A.日本被炸是罪有应得 B.洋溢着美国强大自豪感
C.流露以暴制暴的快感 D.日本法西斯与人民同罪
16.1970年上演的电影《滑铁卢战役》描述英国惠灵顿公爵率领欧洲联军在比利时滑铁卢击败拿破仑侵略的故事。电影由意大利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该电影拍摄成功
A.反映了电影工业全球化趋势 B.因内容与价值理念为各方认同
C.因为意大利投资苏联人执导 D.法国因否定本国英雄拒绝参与
17.“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西欧和日本崛起而崩溃。八十年代,美国发起对日本的贸易战,阻止了日本对美经济威胁。美国针对欧盟、中国等经济体,也经常单方面采用贸易打击政策。上述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不断 B.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政策
C.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 D.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9分)
第二部分共3小题,其中第18题19分,第19题10分,第20题20分,共计49分。
18.(19分)问题意识是学生历史学习以及解答高考题所必需的思维素养,即能够从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1.6货币与税收;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观察右侧战国到秦统一的货币示例图片,指出你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史论结合)。(10分)

注:问题不要惯性理解为“错误”等,如你发现的值得分析的观点、话题或现象等。在这里,提出问题主要指根据发现设计问题。
材料2 世界主要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阶段平均值) 单位:%
西欧 1500—1820 1820—1870 1870—1913
美国 0.26 0.69 0.77
拉丁美洲 0.07 1.26 1.63
中国 0.41 0.12 0.47
(2)阅读上面表格,任选1国或者多国,概述你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史论结合)。(9分)

19.(10分)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成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重在“实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魏斐德教授的《洪业一清朝开国史》,算是有关明清鼎革之际的名著,在写到史可法的时候说:1620年,他(史可法)通过县试。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
材料2 《明史》“选举二”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日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延,曰廷试,亦曰殿试。
明代乡试以上考试,除了三年一次,还有年份上的规律: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会试。
注:1620年农历庚申年(猴年),1626年为农历丙寅年(虎年)。
问题:据材料2,史论结合,逐一阐释材料1文中的历史解释错误。

20.(20分)学科概念和学科原理是一门学科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历史概念是一种历史解释,一般包括时间(期)、地点(区)、主人(人物、组织国家、民族等)、内容、经过、评价(定性、意义或影响)。
(1)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概念,按照上述六个要素予以解释。(8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生活》模块,课程标准主题之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2)据材料主题,任选自己熟悉的相关案例,举例说明。(6分)说明要求:具有时间(期)、地点(区)、变革史实、意义4个要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块,课程标准主题之一是“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3)据材料主题,任选自己熟悉的相关案例,举例说明。(6分)说明要求:具有时间(期)、谁(国家或地点或民族)、史实、贡献4个要素。


第一部分 (共51分)
单项选择题(共51分,本部分包括17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B C D A D C A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D B A D B 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9分)
18.(19分)
(1)发现问题:直接的现象发现。
水平1:燕、齐货币是刀形;1分个案信息
水平2:七国货币形状不一、大小不,统一为秦圆形方孔半两钱。2分整体信息

提出问题:概括提炼的思维过程。
水平1:为什么燕、齐货币是刀形。(1分)
水平2:为什么各国货币变成一种货币。(2分)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史论结合。
水平1: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刀是武器,反映社会现实对货币形状的影响。(3分)
水平2:秦统一全国,各国货币混乱,不利于结算;秦统——货币,便于征税及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共6分,1点3分,任答2个得6分,不超过6分。)
说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是一个概括的思维过程,对于老师及学力高的学生,一般可以合一。但是,我们要充分考虑这一过程,尤其是对于学生。2019年文综1卷42题,就是这样的过程:观点——评析——结论。结论特别强调不得照抄文中观点,强制要求生成新的知识。观点与结论之间的变化,一个角度是新思考;一个角度是对材料观点的新理解。
(2)问题发现合理1分;问题提出准确2分;回答问题史实准确4分,史论一致2分。
发现问题:欧洲对应的是历史时期,而不是数据。
提出问题:表格设计有误。
解决问题:“欧洲”应该为“时间”;对应历史时期逻辑不对。(4分)
一个论据2分,不超过4分。
史论一致:证据表明,表格设计有误。(2分)
我们期望的“史论一致”答案是现在高考明确要求呈现新的结论,如2019年全国文综钱穆题。严格意义上,学生应该呈现对上述学习过程中的结论;观察材料要仔细,判断材料准确性,不能一味盲从。
请认真理解2017年版课程标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注意:学生运用其它数据回答,遵循上述评分原则,同样给分。

19.(10分)
错误1:观点:1626年乡试中举人错误。(3分)
论据:明代年号含子、午、卯、酉的年份乡试;1926年是农历丙寅年,不含当年没有乡试。
错误2:观点;1626年同时乡试、会试错误。(3分)
论据:乡试之后第二年会试,而不是当年乡试、会试同时。(2分)

20.(20分)
(1)时间(期)、地点(区)、主人(人物、组织国家、民族等)、内容、经过、评价(定性、意义或影响)。(8分)
(2)生产关系变革事实:时间(期)1分、地点(区)1分、变革内容2分、意义2分。
(3)说明案例:时间(期)1分、谁(国家或地点或民族)1分、史实2分、贡献2分。






PAGE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