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及解析
1—5:D(解析:D项“浸”读“jìn”。)
B(解析:A项中“宵”应写作“霄”;C项中“浑”应写作“混”;D项中“暮”应写作“慕”。)
D(解析:D项“煞有介事”的意思是“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与语境不符,应用“郑重其事”。)
C(解析:A项缺主语,删掉“通过”或“使”;B项数量的减少不能使用“倍数”;D项两面和一面不能搭配,删掉“是否”。)
A(解析:此文段是一个记叙性语段,根据语句间的逻辑联系排序作答。)
6.根据提示默写诗句。(5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三军可夺帅也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回乐烽哺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1)示例:知识竞赛。
基本思路: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2)《朝花夕拾》
《鉴略》
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无奈和痛苦
对“我”要求过于严格,完全不顾及孩子心理
(3)示例:在香樟树下抬头张望,寻找蝉脱,又偷偷地去拔弄墙角的那株何乌首;睡觉前一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听着美女蛇吃人的故事如痴如醉;仙台医专的那个中国青年的忧愤激昂弃医从文
8.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连用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夜行船,月映清江的美景。
9.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0.(1) (通“悦”,愉快)
(2)每天)
(3) (往,流逝)
(4) (能忍受)
11.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他,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2.
一个人就算再不起眼,也有他优于别人的地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13.示例:(1)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符道德规范。(2)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14.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15. 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
16.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17.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8.奇怪在:第一天给我们上课就走错班;他的眼睛从不看我们,一直看着天花板;眼睛白多黑少,眼镜上面有一圈一圈的螺纹。
19. 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老师解好这道难题时喜形于色、兴奋快乐的心情。
20.“有争议”说明这题目很难,“竟然”是意想不到的意思,这两个词语很有说服力地表现了王老师深厚的知识功底和才华,回应了上文的“学者型的老师”。
21.上厕所想起一道题的解法,直接打的回家;心里始终装着本职工作和学术,爱业,乐业,敬业,是个有趣而可爱的老师。
三、作文表达(50分)
作文略。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确凿(záo) 攒成(cuán) 倜傥(tǎnɡ) 诅咒(zǔ)
B.笃志(dǔ) 盔甲(kuī) 贪婪(lán) 挨蹭(āi)
C.桑椹(shèn) 蝉蜕(tuì) 曲肱(ɡōnɡ) 倘若(tǎnɡ)
D.秕谷(bǐ) 浸满(qìn) 模仿(mó) 和蔼(hé)
2.下面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宵 感慨 人声鼎沸 花团锦簇
B.严厉 驾驶 截然不同 全神贯注
C.脊梁 跨进 浑为一谈 人迹罕至
D.缠络 暮名 不求甚解 废寝忘食
3.下面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就是那个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的人。
B.高铁动卧的出现,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能够蜷缩在被窝里旅行,幸福感油然而生。
C.入秋以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各地的稻田陆续进入丰收季,金秋画卷美不胜收。
D.山东师范大学74岁老教授看错课表旷课,他却煞有介事的向同学们道歉。
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G20峰会,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比印象中更加令人惊艳的杭州。
B.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C.为期4天的魅力科幻嘉年华在北航体育馆开幕,吸引了众多科幻迷前去参观体验。
D.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____________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①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②从头来,再数一遍。
③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④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⑤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A.⑤③①④②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③④① ?D.⑤④②③①
6.根据提示默写诗句。(5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 ,匹夫不可夺志也。
(3)正是江南好风景, 。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 , 。
(5)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惠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
7.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0分)
(1)活动策划: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2分)
活动内容:
(2)名著撷英(4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的人。
(3)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4分)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赏玩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院内仿佛可以听到油铃虫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3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二)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逝者如斯夫( )
(4)人不堪其忧( )
11.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3分)
13.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3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4分)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意林·少年版》2016年13期)
14.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15.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16.第③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7.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我的“奇葩”老师
胡珺
①王老师是个奇怪的好老师。第一天给我们上课,就走错了好几个班。走到我们班,一直不敢进,站在门口看了好长时间班号,过了一会儿,才憨憨地自言自语:“这次应该走对了。”走进教室,我们才发现,这不是个一般的老头,因为他的眼睛从不看我们,一直看着天花板。我们心里有点气愤——这不是不把我们当回事吗。隔了一会儿,王老师终于开口了,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同学们,我的眼睛有点小问题,我天天这样,不是不尊重你们。”说着,就把眼镜摘了下来,向我们打招呼。我们这才注意到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再看那眼镜,上面一圈一圈的螺纹。
②王老师看上去好像“目空一切”,其实对学术上的问题很严谨。有一次给我们上课,遇到一道题目,解着解着,突然卡住了。王老师转过来很有礼貌地跟我们打了个招呼,说:“对不起,这道题有点蹊跷,让我慢慢来解。”然后转过身自顾自地解起来。只听黑板上“沙沙沙”地响。过了好久,王老师回过头来,慢条斯理地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这是一道错题,这是我的责任,耽误大家时间了。”话音刚落,大家都使劲憋着,课堂里“嗤嗤”声此起彼伏。
③我们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论文,知道他是个学者型的老师。可是王老师却很谦虚,穿着也很朴素。在我们印象中,他好像就一件外套,连换的衣服都没有。不仅穿着朴素,在学问上也一点不张扬。我见过他最张扬的一次,还是在班上,还是解一道题。所有同学都解不出来。这下王老师火了,声调提高了八度,说:“让我来,我就不相信,还有我解不出的题目。”此话一出,全班肃静,我们还从来没看到过王老师发这么大的“火”。那一节课,王老师安排我们自己做试卷,他拿着个题目,慢慢算起来。一节课过去了,铃声“叮叮叮”响了。几乎是同时,王老师一拍桌子,大喊:“好嘛,终于啃下了你这个硬骨头。”——那道题被解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一道一直有争议的题目,他竟然解出来了,引起了一场全市的学术大讨论。
④这些都是小事,还有更奇葩的事情呢。上一次王老师把我们几个外地的学生约到他家里吃饭。席间,师娘跟我们讲了个王老师的逸事,笑得我们喷饭:师娘看王老师工作太认真,就经常陪他散散心。有一次,王老师和师娘在公园里散步。散着散着,王老师说,我去一下厕所。这一去,就等不到人了。后来实在没办法,师娘就走到厕所边,冲里面喊。喊了半天,里面没人。师娘问看厕所的大妈。大妈说:“是有这么个人,早就出来了。”师娘又找了半天,还是看不见人。师娘只好自己回去。到家一看,王老师已经在家。你猜他干吗——一个人趴在那里写东西。师娘问:“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王老师慢悠悠地说:“对不起,在厕所里想起来一道题目,太经典了,赶紧回来写下来,怕时间长忘了。”为了赶时间,那天王老师甚至叫了一辆出租车回家,这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打的。
18.第①段说“王老师是个奇怪的好老师”,从本段看,“奇怪”在哪里?(3分)
19.指出第③段画线句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3分)
王老师一拍桌子,大喊:“好嘛,终于啃下了你这个硬骨头。”
20.说说第③段两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那是一道一直有争议的题目,他竟然解出来了,引起了一场全市的学术大讨论。
21.第④段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表现了王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三、作文表达(50分)
22.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的乐园,这里其乐无穷,美女蛇的故事充满了神秘;三阳春旁的书店是林徽因的乐园,这里书籍琳琅满目,那个耳朵上架着眼镜的店员让我懂得了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属于自己的乐园,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请以“乐园”为题作文。
要求:(1)叙事完整;(2)围绕中心,详略得当;(3)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