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科学探究——目的原理解难题 课件(14张PPT)+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科学探究——目的原理解难题 课件(14张PPT)+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02 10:47:07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明确目的原理)解“难”题(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化学探究题的重要考点
2、学会根据探究目的明确探究原理,提升解题析题能力;
【复习重难点】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原理
【试题引入】
试题再现
小乐对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检测哪些溶液能导电
小乐设计了相关的实验电路图,并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检测:
组别
溶液
现象
检测结果
1
100mL?10%的硝酸钾溶液
灯泡亮
能导电
2
100mL?10%的硫酸溶液
灯泡亮
能导电
3
100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
灯泡亮
能导电
4
100mL?10%的蔗糖溶液
灯泡不亮
不能导电
①在虚线框中将实验电路图补充完整;
②通过检测结果初步推断: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 。 (2)溶液导电性强弱是否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查阅资料:溶液的导电性强弱可用电导率仪(如图所示)测定出的电导率(单位:S/m)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实验设计:配制20℃时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依次测定它们的电导率,并将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①将表格栏目补充完整。 ▲ 。
②写出实验设计中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 ▲ 。
组别
1
2
3
4
5
硝酸钾溶液浓度(%)
5
10
15
20
25

目的:
原理:
【例题分析】
【试题再现】
1、小乐为了测定某生锈的生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及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天平
称量生锈的生铁片的质量
生锈的生铁片的质量为m g
②装置甲
先通入一段时间CO,然后加热;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至室温
生锈的生铁片变成光亮的银白色
③装置乙
将②中生成的光亮的银白色铁片放入稀盐酸中,完全反应
试管中 ▲ ;测得室温下产生氢气的体积为V L
(1)装置甲存在缺陷,其改进方法是 ▲ 。
(2)装置乙试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
(3)若室温下氢气的密度为ρg/L,生锈的生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用字母表示)。
(4)有人认为:“②中所得光亮的银白色铁片的质量,即为此生锈的生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没有必要进行③的操作”。判断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
目的:
原理:
【试题再现】
2、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m)的分子组成。取W 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O和N2。现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时首先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A、D两处,操作时应先点燃 处的酒精灯。
(3)实验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m1克和m2克,则该物质化学式中x、y的比值为
目的:
原理:
【试题再现】
3、为了证明一种物质M是否属于碳元素单质系列中的一种,首先要证明M是否只含碳元素。为达到此目的,有人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目的:
原理:
【试题再现】
4、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目的:
原理:
【达标测试】
1、小林在初中科学课上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想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他请教老师后,决定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来制取氧气,该反应原理为: 2Na2O2+2CO2=2Na2CO3+O2,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检验氧气已收集满? ▲ 。
(2)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
(3)为了收集到干燥的氧气,应将气体干燥装置接在图中哪两个装置之间? (填字母)。
2、为了测定某石灰石矿样的纯度(其中所含杂质不与酸反应)。某同学按如下流程进行实验:用盐酸溶解矿样→干燥所得气体→用NaOH溶液吸收气体→根据NaOH溶液的增重计算矿样的纯度,实验过程中所取矿样的质量为10.0g。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A为溶解矿样的装置,若已准备了长颈漏斗、双孔橡胶塞、导气管,为完成溶解至少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 ▲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B中所盛的试剂是 ▲ 。
(4)根据上述装置进行实验,下列情况会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的是 ▲ (填序号)
①实验开始前A、B装置及导气管内残留有少量空气
②进入C装置的气体中还混有少量HCl气体
③气体通过速度过快,CO2来不及被NaOH溶液全部吸收
④实验结束时,系统内还残留有少量CO2气体
(5)将插入溶液的管子的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图中的D),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
(6)改进实验装置并进行正确操作可以准确测定出矿样的纯度。若此时C装置在实验前后其质量增加了3.6g,则该矿样的纯度为 ▲ %。
课后反思小结
课件14张PPT。科学探究——
(明确目的原理)解“难”题原题再现32.小乐对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1)检测哪些溶液能导电小乐设计了相关的实验电路图,并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检测:
①在虚线框中将
实验电路图补充
完整;问题(拱墅区二模)模考得分情况审题不清——不注意题中的关键词、隐含条件、问题的指向。(目的、原理不清晰)解题必需的知识、技能、方法有缺陷答题时言语不规范、归纳不完全、与问题不匹配、逻辑不严密等。
粗心大意——造成技术性失误。
习惯差——书写不规范。探究题失分的原因:科学原理是解题不可缺失的隐含信息!解答此类题时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 原题再现32.小乐对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1)检测哪些溶液能导电小乐设计了相关的实验电路图,并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检测:
①在虚线框中将
实验电路图补充
完整;问题29.小乐为了,测定某生锈的生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3)若室温下氢气的密度为ρg/L,生锈的生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 (用字母表示)。
(4)有人认为:“②中所得光亮的银白色铁片的质量,即为此生锈的生铁片中铁元素的质量,没有必要进行③的操作”。判断此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问题问题(1)实验开始时首先要通入一段时间的氧气,其理由是
(2)以上装置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有A、D两处,操作时应先点燃 处的酒精灯。
(3)实验测得B、C装置分别增重m1克和m2克,则该物质化学式中x、y的比值为 实验室用燃烧法测定某种氨基酸CxHyOzNm的分子组成。取W g该种氨基酸放在纯氧中充分燃烧,生成CO2、H2O和N2。现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原题再现为了证明一种物质M是否属于碳元素单质系列中的一种,首先要证明M是否只含碳元素。为达到此目的,有人设计下图装置进行实验: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定量计算不足、改进误差分析排除干扰操作步骤、顺序目的原理装置选择试剂选择板书设计习题练习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