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学案
一、课前小练: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
(3)3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新课内容: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哪些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哪些为真命题?哪些为假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是素数,则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则”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则”的形式.
三、练习:教材 P4 1、2、3
四、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五、课后反思
命题教案
课题
1.1.1命题及其关系(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知识方法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
2)能力目标
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命题的改写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过程
备注
课题引入
(创设情景)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3;
(3)3吗?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2.问题探究
1)难点突破
2)探究方式
3)探究步骤
4)高潮设计
1.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是素数,则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则”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则”的形式.
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
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辨别命题,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写为“若,则”的形式,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3.练习提高
1. 练习:教材 P4 1、2、3
师生互动
4.作业设计
作业:
1、教材P8第1题
2、作业本1-10
5.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概念课,比较枯燥,在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引例中的“他是个高个子.”例1中的“(7)明天下雨.”等比较有趣的生活问题,和学生有充分的语言交流,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在空间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重合
B.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D.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解析】 A中平行投影可能平行,A为假命题.B、C中的两个平面可以平行或相交,为假命题.由线面垂直的性质知,D为真命题.
【答案】 D
2.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a·b=0(a≠0,b≠0),则a⊥b
B.若|a|=|b|,则a=b
C.若ac2>bc2,则a>b
D.若α=60°,则cos α=
【解析】 因为|a|=|b|只能说明a与b的模相等,所以a=b不一定成立,故选B.
【答案】 B
3.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是( )
A.a>b,c>d?ac>bd
B.a<b?a2<b2
C.<?a>b
D.a>b,c<d?a-c>b-d
【解析】 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说明A、B、C为假命题.
【答案】 D
4.已知实数a,b,c,d满足a+b=c+d=1,ac+bd>1,则下列四个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在a,b,c,d中有且仅有一个是负数
B.在a,b,c,d中有且仅有两个是负数
C.在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负数
D.在a,b,c,d中都是负数
【解析】 举例取特殊值,验证可知C是真命题.
【答案】 C
5.下面的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y=sin2 x的最小正周期为2π
B.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同号,则>0
C.若a=(1,k),b=(-2,6),a∥b,则k=3
D.在△ABC中,若·>0,则B为钝角
【解析】 A中,y=sin2x=,T==π,故A为假命题;C中,∵a∥b,∴=,得k=-3,故C为假命题;D中,当·>0时,向量与的夹角为锐角,而B为钝角,故D为假命题.
【答案】 B
二、填空题
6.下列命题:①若xy=1,则x,y互为倒数;②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③平行四边形是梯形;④若ac2>bc2,则a>b.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 ②中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不一定是正方形,③中平行四边形不是梯形,①、④正确.
【答案】 ①④
7.给出下列语句:①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②函数y=ax+1是指数函数吗?③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④老师写的粉笔字真漂亮!⑤若x∈R,则x2+4x+5>0;⑥作△ABC≌△A1B1C1.其中为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为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解析】 ①是命题,且是假命题,因为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②该语句是疑问句,不是命题;③是命题,且是假命题,因为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④该语句是感叹句,不是命题;⑤是命题,因为x2+4x+5=(x+2)2+1>0恒成立,所以是真命题;⑥该语句是祈使句,不是命题.
【答案】 ①③⑤ ⑤
8.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平行于β;
②若α外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和α平行;
③设α和β相交于直线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和β垂直;
④直线l与α垂直的等价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上面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为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 由线面平行及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①②正确;当两平面斜交时,在α内的直线可以与交线垂直,故③不对;只有直线l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时,直线l与α垂直,故④不对.
【答案】 ①②
三、解答题
9.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2+2是有理数;
(2)1+1>2;
(3)2100是个大数;
(4)968能被11整除;
(5)非典型性肺炎是怎样传播的?
【解】 (1)(2)(4)均是命题;(3)(5)不是命题.因为(1)(2)(4)都可以判断真假,且为陈述句;(3)中的“大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判断其真假,所以不是命题;(5)中的语句是疑问句,所以不是命题.
10.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解】 (1)若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则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真命题.
(2)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它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假命题.
[能力提升]
1.若a,b∈R,且a2+b2≠0,则下列命题:①a,b全为0;②a,b不全为0;③a,b全不为0;④a,b至少有一个不为0.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0 B.1
C.2 D.3
【解析】 ②④为真命题.
【答案】 C
2.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中,若∠A>∠B,则sin A>sin B;
②函数y=x3在R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x=a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sin 2x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sin的图象.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是真命题.
【答案】 B
3.设a,b为正实数.现有下列命题:
①若a2-b2=1,则a-b<1;②若-=1,则a-b<1;③若|-|=1,则|a-b|<1;④若|a3-b3|=1,则|a-b|<1.
其中的真命题有__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 将条件方程变形分析.
①中,a2-b2=(a+b)(a-b)=1,a,b为正实数,若a-b≥1,
则必有a+b>1,不合题意,故①正确.
②中,-==1,只需a-b=ab即可.如取a=2,b=满足上式,但a-b=>1,故②错.
③中,a,b为正实数,所以+>|-|=1,且|a-b|=|(+)(-)|=|+|>1, 故③错.
④中,|a3-b3|=|(a-b)(a2+ab+b2)|=|a-b|(a2+ab+b2)=1.
若|a-b|≥1,不妨取a>b>1,则必有a2+ab+b2>1,不合题意,故④正确.
【答案】 ①④
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1)当m>时,方程mx2-x+1=0无实根;
(2)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解】 (1)命题可改写为:若m>,则mx2-x+1=0无实根.
因为当m>时,Δ=1-4m<0,
所以是真命题.
(2)命题可改写为:若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平面,则它们互相平行.
因为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所以是假命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 题
【课时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2.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________的__________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______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______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2.在数学中,“若p,则q”是命题的常见形式,其中p叫做命题的________,q叫做命题的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周期函数的和是周期函数吗?
B.sin 45°=1
C.x2+2x-1>0
D.梯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呢?
2.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
①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②2>3;③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④x>2;⑤这座山真险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3.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x∈R|x2+1=0}不是空集
B.若x2=1,则x=1
C.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D.x2-5x=0的根是自然数
4.已知命题“非空集合M的元素都是集合P的元素”是假命题,那么下列命题:
①M的元素都不是P的元素;
②M中有不属于P的元素;
③M中有P的元素;
④M中元素不都是P的元素.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5.命题“6的倍数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的结论是( )
A.这个数能被2整除
B.这个数能被3整除
C.这个数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
D.这个数是6的倍数
6.在空间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平行直线的平行投影重合
B.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D.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题 号
1
2
3
4
5
6
答 案
二、填空题
7.下列命题:①若xy=1,则x,y互为倒数;②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③平行四边形是梯形;④若ac2>bc2,则a>b.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8.命题“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条件p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q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________.
①求证是无理数;
②x2+4x+4≥0;
③你是高一的学生吗?
④一个正数不是素数就是合数;
⑤若x∈R,则x2+4x+7>0.
三、解答题
10.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已知a,b,c,d∈R,若a≠c,b≠d,则a+b≠c+d;
(2)对任意的x∈N,都有x3>x2成立;
(3)若m>1,则方程x2-2x+m=0无实数根;
(4)存在一个三角形没有外接圆.
1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偶数能被2整除.
(2)当m>时,mx2-x+1=0无实根.
12.设有两个命题:p:x2-2x+2≥m的解集为R;q:函数f(x)=-(7-3m)x是减函数,若这两个命题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能力提升】
13.设非空集合S={x|m≤x≤l}满足:当x∈S时,有x2∈S.给出如下三个命题:
①若m=1,则S={1};②若m=-,则≤l≤1;
③若l=,则-≤m≤0.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14.设α,β,γ为两两不重合的平面,l,m,n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α⊥γ,β⊥γ,则α∥β;
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③若α∥β,l?α,则l∥β;
④若α∩β=l,β∩γ=m,γ∩α=n,l∥γ,则m∥n.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1.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的关键是能否判断真假,只有能判断真假的语句才是命题.
2.真命题是可以经过推理证明正确的命题,假命题只需举一反例说明即可.
3.在判断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时,可以先将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改法不一定唯一.
课时作业答案解析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知识梳理
1.真假 陈述句 真 假
2.条件 结论
作业设计
1.B [A、D是疑问句,不是命题,C中语句不能判断真假.]
2.A [④中语句不能判断真假,⑤中语句为感叹句,不能作为命题.]
3.D [A中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无解,故是假命题;B中若x2=1,则x=±1,故B是假命题;因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故C是假命题;所以选D.]
4.B [命题②④为真命题.]
5.C [命题可改写为:如果一个数是6的倍数,那么这个数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
6.D
7.①④
解析 ①④是真命题,②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也可以是菱形,③平行四边形不是梯形.
8.若一个函数是奇函数 这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9.②④⑤
解析 ①③不是命题,①是祈使句,③是疑问句.而②④⑤是命题,其中④是假命题,如正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②⑤是真命题,x2+4x+4=(x+2)2≥0恒成立,x2+4x+7=(x+2)2+3>0恒成立.
10.解 (1)假命题.反例:1≠4,5≠2,而1+5=4+2.
(2)假命题.反例:当x=0时,x3>x2不成立.
(3)真命题.∵m>1?Δ=4-4m<0,∴方程x2-2x+m=0无实数根.
(4)假命题.因为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解 (1)若一个数是偶数,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真命题.
(2)若m>,则mx2-x+1=0无实数根,真命题.
12.解 若命题p为真命题,则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知m≤1;
若命题q为真命题,则7-3m>1,即m<2.
所以命题p和q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命题时,有p真q假或p假q真,
即或
故m的取值范围是113.D [①m=1时,l≥m=1且x2≥1,
∴l=1,故①正确.
②m=-时,m2=,故l≥.又l≤1,∴②正确.
③l=时,m2≤且m≤0,则-≤m≤0,∴③正确.]
14.B [①由面面垂直知,不正确;
②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知,缺少m、n相交于一点这一条件,故不正确;
③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知,正确;
④由线面相交、及线面、线线平行分析知,正确.
综上所述知,③,④正确.]
课件26张PPT。1.1 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引入1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科学.
逻辑用语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捷性.引入2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那么请大家
判断一下,下列句子是不是命题?
(1)任意数都可以被1整除.
(2)今天天气真好!
(3)两个正三角形相似.
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分析 由上面的语句,我们可以知道,句子(1)(3)是陈述句,且能判断句子的对错(句子(1)的说法是错的,句子(3)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句子(2)是感叹句.所以要想判断它们是否是命题,首先应知道命题有什么特点.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重点) 2.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 3.能判断命题的真假.(难点)4.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难点)探究点1 命题的概念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不同直线平行;
(4)若x2=1,则x=1;
(5)2是质数;
(6)若m>0,则x2+x-m=0有实根.
以上均为陈述句,(1)(3)(5)(6)为真,(2)(4)为假.命题的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
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
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例1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
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
线平行;
(5) ;
(6)x>15.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假命题解:上面6个语句中,(3)不是陈述句,所以它
不是命题;(6)虽然是陈述句,但因为无法判断真假,所以它也不是命题;其余4个是命题,其中(1)(5)是真命题,(2)(4)是假命题.【变式练习】
下面的语句是什么语句,是命题吗?(1)7是23的约数吗?
(2)立正!
(3)画线段AB=CD;
(4)x>5.一般地,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开语句都不是命题,尤其是开语句,如例1第(6)题中含有变量的语句.【提升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看它是否符合以下
两个条件:①是陈述句②可以判断真假注意:例1中(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具有“若p,则q”的形式.本章中我们只讨论这种
形式.
其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探究点2 命题的形式“若p, 则q” 的形式也可写成 “如果p,那么q” 的形式也可写成 “只要p,就有q” 的形式记作:例2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探究点3 改写命题的形式
有一些命题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
但可以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例如: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若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条直线平行.例3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3能被2整除
若一个数是3,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真假真举一反三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
(2)相似三角形全等
若两个三角形相似,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
若一个整数能被2整除,则这个整数是偶数.真假真1.下列语句为真命题的是( )
A.a>b
B.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为矩形
C.1+2=3
D.今天星期天C2.命题“对顶角相等”中的条件p,结论q分别
是( )
A. 条件p:两个角是相等的角
结论q:它们是对顶角
B. 条件p:两个角
结论q:对顶角相等
C. 条件p:若有两个角
结论q:它们相等
D. 条件p: 两个角是对顶角
结论q: 它们相等DC 4.判断命题“今天天气很好.”是否为命题,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不是.因为成为命题要满足两个条件:
a.是陈述句 b.可以判断真假.此命题虽然为陈述句,但无法判断真假,所以它不是命题.5.将命题“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化成“若p,则q”的形式.
解:若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则这个四边形为菱形.6.将命题“两条对角线不相等的平行
四边形不是矩形”转化成 “若p,则q”的
形式.
解: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不
相等,则它不是矩形.7.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2)在平面内,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这个
四边形是菱形;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4)两个内角等于45°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真真真真8.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 则q” 的形式,并判断
它们的真假:
(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个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
相等.这是真命题.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若函数是偶函数,则这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这是真命题.
(3)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这是假命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命题的概念;
(2)判断命题的真假;
(3)把有些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课题: 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 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P4第2,3.
四.作业: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课件34张PPT。1.1 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 题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1.了解命题的概念.
2.会将一些简单的命题改写为“若p,则q”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观察下列语句:
(1)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共点;
(2)2+4=7;
(3)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3能被2整除;
(5)为幸福的明天干杯!
(6)大爷,您请进来坐吧; (7)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上述语句有什么特点?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提示] 语句(1)(2)(3)(4)是陈述句,能判断真假.语句(5)(6)(7)不是陈述句,不能判断真假.命题的概念一般地,每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其中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_______,q叫做命题的_____,也就是说,命题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命题的结构条件结论条件结论1.对命题概念的理解
对命题概念的理解抓住两点:可以判断真假和陈述句.对于“x>0”,由于x是未知数,无法判断该不等关系是否成立,所以它不是命题;对于“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吗?”等疑问句或其他的祈使句、感叹句等都不是命题.
2.命题真假的判断
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也就是看由条件能否得出其结论.在判断命题时,首先要理解命题的结构,然后联系其他有关知识来判断.注意,要联想有关定义、性质和公式,而不仅仅是逻辑知识本身.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个数是( )
①2<1;②起立!③若x<2,则x<1;④函数f(x)=x3是R上的奇函数.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解析: ①③④是命题,②不是陈述句,不是命题.
答案: B2.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为( )
①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②若xy=0,则|x|+|y|=0;
③若a>b,则a+c>b+c;
④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①错;②错,若xy=0,则x,y至少有一个为0,而未必|x|+|y|=0;③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常数,不等号开口方向不变;④错.
答案: C
3.命题“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条件p是____________,结论q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函数是奇函数 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1)奇数不能被2整除;
(2)当(a-1)2+(b-1)2=0时,a=b=1;
(3)两个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4)在空间中,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解析: (1)若一个数是奇数,则它不能被2整除,是真命题;
(2)若(a-1)2+(b-1)2=0,则a=b=1,是真命题;
(3)若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假命题;
(4)在空间中,若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假命题.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
(1)若平行四边形的边都相等,则它是菱形;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对顶角相等吗?
(4)这是一条小河;
(5)x>3.
思路点拨: 借助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来判断.命题的判断 (1)是陈述句,能判断真假,是命题;
(2)是陈述句,能判断真假,是命题;
(3)不是陈述句,不是命题;
(4)是陈述句,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5)是陈述句,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一般把握住两点:看其①是否为陈述句;②能否判断真假,两者同时成立才是命题.注意不要把假命题误认为不是命题.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
(1)求证π是无理数;
(2)若x∈R,则x2+4x+5≥0;
(3)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负数.
解析: (1)不是命题.因为它是祈使句.(2)是命题.因为它是陈述句,并且可以判断真假.(3)是命题.因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为非负数.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
(2)若直线l不在平面α内,则直线l与平面α平行;
(3)若G2=ab,则a,G,b成等比数列;
(4)当a>-1时,方程ax2+2x-1=0有两个不等实根.
思路点拨: 根据真、假命题的定义进行判断.命题真假的判断解析: (1)是假命题.因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为非负数.
(2)是假命题,直线l与平面α可以相交.
(3)是假命题,原因是当G=a=0时,a,G,b不是等比数列.
(4)是假命题.当a=0时,方程ax2+2x-1=0有一个实根. 命题真假的判定方法
(1)真命题的判定方法
真命题的判定过程实际就是利用命题的条件,结合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进行正确逻辑推理的一个过程.判断命题为真的关键是弄清命题的条件,选择正确的逻辑推理方法.
(2)假命题的判定方法
通过构造一个反例否定命题的正确性,这是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的常用方法.
另外,一些命题的真假也可以依据客观事实作出判断.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其真假.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能被6整除的数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
(3)当ac>bc时,a>b;
(4)相等的两个角正切值相等.
思路点拨: 本题所给的命题都不具备“若p,则q”的形式.解决这类题型既要找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还要注意表述的完整性.命题的形式 (1)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这个命题是假命题.3分
(2)原命题可以写成:若一个数能被6整除,则它既能被3整除也能被2整除.这个命题是真命题. 6分
(3)若ac>bc,则a>b.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9分
(4)命题“相等的两个角正切值相等”,即“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的正切值相等”,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12分 将命题改写为“若p,则q”形式的方法及原则 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
(2)当a>0时,函数y=ax+b的值随着x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3)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已知x,y为正整数,当y=x+1时,y=3,x=2.解析: (1)若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则它的三个内角相等.其中条件p: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结论q:它的三个内角相等.
(2)当a>0时,若x的值增加,则函数y=ax+b的值也随之增加.其中条件p:x的值增加(a>0),结论q:函数y=ax+b的值也随之增加.(3)若一个点是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则该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其中条件p:若一个点是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点,结论q:该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已知x,y为正整数,若y=x+1,则y=3且x=2,其中条件p:x,y为正整数,y=x+1,结论q:y=3且x=2.【错解】 (1)真命题;(2)假命题.【正解】 (1)假命题;(2)真命题.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