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复习 第49课 最新中考说理题整理归类(试题+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系统复习 第49课 最新中考说理题整理归类(试题+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8-02 17: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新中考说理题整理归类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1.[2016·温州·31]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下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答题要点:①雨滴中单色光的形成; ②光在雨滴内发生了反射; ③单色光经雨滴折射后的角度差异; ④雨滴的高度对进入人眼单色光种类的影响; ⑤大量雨滴的综合效果。
答出5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数量巨大的雨滴最终导致各种单色光大量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
答出4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示例: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使人观察到彩虹。
答出3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后以不同角度射出,高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使人观察到彩虹。
答出2点,且逻辑关系合理
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进入人眼,使人观察到彩虹。
答出1点
太阳光经过雨滴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人观察到彩虹。
2.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的观点是:“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下落得较快”,他甚至说,物体下落的快慢精确地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这个错误观点对后世影响颇大。
传说伽利略登上著名的比萨斜塔塔顶,将两个质量相差很大的铁球同时释放。在众人的注视下,两个铁球几乎同时落地。这个被称为“比萨斜塔试验”,它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诊断。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小球下落过程中会不会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呢?请你分别从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能量转化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解释。
2.答:
由于忽略空气阻力,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由于没有受到平衡力作用,小球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因此不可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小球下落过程中,由于忽略空气阻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下落过程中小球动能越来越大。质量不变的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因此,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如图甲所示,用10牛的力F将重为5牛的物体A压在竖直墙面上,物体静止不动,从第3秒开始逐渐减小压力F,物体一开始仍静止在墙面上,直到第6秒时,物体开始下滑,在第9秒时落到地面。请在图乙中画出物体A受到摩擦力f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并请你解释原因。
答:0一6秒,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可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等于重力,所以摩擦力始终为5N。第6秒时,物体开始下滑,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减小,滑动摩擦力也减小。
八年级(上)
1.将一密度比水小的木块,系好绳子后放入甲图容器中,并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的中央。然后沿器壁缓慢匀速倒入水(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容器中水与木块位置变化如乙图。请你在丙图中画出木块从加水开始到被完全浸没后的过程中浮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并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温馨提示: t1时木块恰好离开杯底,t2时绳子刚好拉直,t3时木块刚好完全浸没。)

1.作图正确2分, F浮= ρ液gv排,液、g不变,v排越大,F浮越大
从0→t1加水过程中,木块没有离开杯底,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1分)
从t1→t2加水过程中,木块离开杯底处于漂浮状态,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1分)
t2→t3加水过程中,绳子拉直,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又不断变大,浮力再次变大。…(1分)
t3→t4加水过程中,木块完全浸没,木块排开水发生变化,浮力也不再发生变化。…(1分)
2.[2017·衢州·29]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而这种现象在火热的夏天不明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计空气阻力)
答题要点:
①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受到重力的原因分析(肥皂泡内气体密度小,浮力大)
②肥皂泡上升的原因(浮力大于重力)
③肥皂泡受到浮力减小的原因分析(肥皂泡内气体温度下降,热胀冷缩,体积减小)
④肥皂泡下降的原因(浮力小于重力)
3.用金属导电的原理,你能否解释一玻璃烧红后能导电的原因?
答:常温下的玻璃中几乎没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因此玻璃不导电;当玻璃被加热到高温状态后,内部就产生了足够的自由电子,这样烧红的玻璃就可导电了。
4.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失去了电子,丝绸得到了电子,因此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而丝绸带上了等量的负电。相类似地,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失去电子,带上正电,而橡胶棒得到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
5.[2018·宁波·30]取一根吸管,在离吸管末端三分之一处,剪一水平切口P,从切口处折弯吸管,把吸管放进水里,让切口高水面约2--3cm,用力吹气,如图所示,发现切口处有水沿水平方向喷出。请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5.评分要点:
采分点
答题要点
参考答案
分值
水在吸管内上升的原因
能说出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往管中吹气,切口P处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减小。
2分
能说出大气压的作用
杯中的水在外界大气压强作用下沿吸管上升到切口P处。
1分
水沿水平方向喷出的原因
能说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上升的水在长管气流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喷出
1分
6.[2018·嘉兴·29]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我国白鹤滩水电站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按设计, 水电站总库容206 .27亿立方米, 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89米, 顶宽13米, 最大底宽72 米。电站左岸、右岸地下厂房共有16台水轮发电机组。建成后具有以发电为主, 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和发展库区通航等综合效益。从压强角度分析说明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筑成“上窄下宽”的好处。
答:从坝体对地基的作用看,坝体上窄下宽,可以增大地基的受力面积, 减小坝体对地基的压强。从水对坝体的作用看,因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水对大坝下部的压强较大,对大坝上部的压强小。所以,大坝通常筑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7.[2018·温州·30]人体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中,对热的感觉有不同的程度,散热越困难时往往会感觉到越热,人的热感与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在25℃和35℃时,哪种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较大?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两种温度时,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感影响情况作出解释。
答:能正确判断,并能系统运用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作出比较分析。
示例:在35℃气温下,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更大。因为气温为2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体温,散热快慢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差,所以相对湿度对人的热感影响不大。气温为35℃时,人体主要靠汗液蒸发散热,相对湿度越大,汗液蒸发越困难,导致人体散热越困难,所以觉得更热。
八年级(下)
1.[2018·绍兴·33]油锅着火能用水扑灭吗?某科普类节目曾演示过一个模拟实验:将锅中的油加热到燃烧后,身穿防护服的消防员将一瓶水倒入油锅中,在水倒进锅里的一瞬间,热油飞溅,巨大的火苗窜起一米多高.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
答:
(1)燃烧的条件
(2)水的密度比油大,水加入后,会沉在油的下方,起不到隔绝氧气作用。
(3)油锅的温度很高,水加进去之后容易汽化,水汽化过程中将油滴带出,增加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剧烈。
示例:可燃物燃烧必有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助燃剂(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当水倒入燃烧的油锅时,因为水的密度比油大,水无法覆盖在油的表面,起不到隔绝氧气作用。油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在高温下,水迅速汽化过程中携带着油滴冲出油锅,大量的油滴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引发更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热。
夏天常用蚊香驱蚊,很多人不想睡眠时一直燃烧蚊香,怎么才能让蚊香定时燃烧呢?回形针是一件不错的小工具,估计一下时间,如图所示,在想熄灭的位置上固定一枚回形针,等蚊香烧到回形针的位置时,就会自动熄灭。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答案:回形针是金属材料做的,有良好的导热性,当蚊香燃烧至回形针位置时,回形针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使得蚊香的温度下降,当温度低于蚊香的着火点时,蚊香熄灭。
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带燃烧后生成的灰烬比原来镁带的质量更大了。
答:镁带燃烧时,反应物为镁和氧气,生成物为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比镁带质量大。
4.下图表示大气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组织内CO2产生的影响,试据图回答。
(1)A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CO2较多,这些CO2是_____________的产物。
(2)由A到B,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到C,CO2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__________。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抑制;
(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释放的CO2量增多;
(4)B点?? 这时有氧呼吸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无氧呼吸,蔬菜、水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
5.[2018·衢州·30]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威。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杨梅这样保存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
答:
①冷藏的低温环境抑制杨梅的呼吸作用,减少杨梅的有机物损耗;②冷藏的低唱环境抑制杨梅中细菌的呼吸作用,减少细菌的滋生;③冷藏的低温环境减慢杨梅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减少杨梅中水分的散失;④扎口的保鲜袋制造缺氧环境,抑制杨梅的有机物损耗;⑤扎口的保鲜袋减慢了杨梅表面气体的流动速度,减慢了杨梅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减少了杨梅中水分的散失人。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ATP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杨梅的保鲜主要是减弱杨梅的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而呼吸作用是跟温度有关,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冰箱能够达到低温的环境。故答案如上所示。
6.无风的夜晚,在竹子的竹壁上钻孔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在竹壁上钻孔却没有水流出,无论晴朗的白天还是无风的夜晚,将竹子斜剖开(如图),发现竹子内的空心部分都没有水.竹壁中有丰富的导管,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且有很强的吸水能力。为什么无风的夜晚在竹壁上钻孔会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答案:
答题要点:①根的吸水能力;②水分的运输;③水分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④无风的夜晚与晴朗的白天蒸腾作用强弱的比较;⑤导管中水分的积累。
如以下答案即可得5分
竹子的根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根吸收的水经导管运输到叶,主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晴朗的白天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快,因此导管中水分积累少;而无风的夜晚,竹子蒸腾作用弱,水分散失慢,根吸收的水在导管中积累多。
7.树怕剥皮,不怕空心,这是为什么?而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果树的坐果率,增加产量,人们对果树进行环剥,如图甲所示。若对图乙中的果树实施环剥技术,应选择哪一处进行环剥?并说明理由。
答:木质部较厚,树空心损坏了部分木质部,剩余的木质部还能够自下而上将无机盐和水分运输给枝叶(1分),因为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在树皮的韧皮部,树皮被剥离,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部,根得不到营养供应,植物死亡。应环剥A处,若环剥B处,植物的根得不到叶片制造的有机物,整株植物会死亡,环剥A处,该枝条上的叶产生的有机物不能向下运输,有利于在果实中积累,而水和无机盐能运输到枝叶,其它枝叶能够为根据提供有机物。
8.剪去一根枝条的顶尖,这根枝条就不能继续往上生长了,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生活中种植行道树,为了让树木长出宽大的树冠,园丁们往往会摘去树木的顶芽,请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答:剪去一根枝条的顶尖,破坏了其顶端分生组织,所以该枝条不再往上生长。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顶芽和侧芽之间有密切关系,顶芽旺盛生长时,产生大量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过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侧芽生长,摘除顶芽,侧芽会迅速生长,形成宽大的树冠。
9.春天,某同学从一株月季花上剪下同样长度、同样多叶片的四段月季花枝条进行扦插,扦插之前他将所剪枝条的叶子做了处理,如图所示。请你推测,最容易存活的枝条是 (填字母),并说明推测的理由。
答案:理由是:剪下的枝条要成活,要两个要素同时具备,一是有芽眼(留有适量的叶子),可产生生长素促进根的生长;二是要防止尚未生根的枝条因蒸腾作用大于吸水而失水造成枯萎。所以,A枝条有芽眼且留有的叶子数适量,较好地符合上述条件,推测它更易存活。若答B或C,理由合理也同样给分。(2分)
10.[2019·宁波·28]在《空气的存在》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活动:“用粗铁丝做的夹子夹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许水。然后对易拉罐加热,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把易拉罐开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观察现象。”如果实验现象能成为空气存在的证据,活动中应该看到什么现象?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 现象:易拉罐被压瘪而严重变形
易拉罐内气压减小的原因
能说出罐内的水汽化产生大量水蒸气
加热易拉罐,罐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从罐内逸出。加热至罐口有大量水汽逸出时,此时罐内充满了水汽化产生的高温水蒸气和残留的少量高温空气。
能说出罐内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气压减小
当易拉罐倒扣在水中时,罐内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罐内气体迅速减少;同时罐内残留的高温空气遇到冷水,温度降低。上述两个因素导致罐内气压大大减小。
易拉罐被压瘪的原因
能说出是大气压将易拉罐压瘪
罐外大气压远大于罐内气压,大气压力把易拉罐压瘪。
11.[2019·台州·31]体温恒定使哺乳动物对环境有较强适应能力。某科研小组对12只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状态(非运动、非进食)时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根据图像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该哺乳动物静止代谢率会随环境温度变化呈现如图波动。(已知:该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理与人体类似;动物的代谢率以每小时单位质量的耗氧量来表示,代谢率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
答:满分示例:①环境温度变化影响哺乳动物的散热速度和方式,为保持体温恒定,哺乳动物可通过调节代谢率以改变产热;②当环境温度低于28℃时,温度越低,散热越快,该哺乳动物以提高代谢率,增强呼吸作用,来增加产热;③当环境温度在28~35℃时,体表温度与环境温度较接近,通过其他方式调节散热速度即可维持体温恒定,因此产热少且稳定,代谢率低且基本不变;④当环境温度高于35℃(即高于体表温度)后,温度越高,汗液蒸发散热加剧,生命活动旺盛,耗氧增加,代谢加快;因代谢加快所增加的产热少于汗液散热,因此总产热与总散热依然能保持平衡。
九年级(上)
1.科学课上,老师将一只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鸡蛋壳表面很快产生气泡,不一会儿,还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原来沉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慢慢浮了上来,接近液面后又慢慢往下沉,如此,鸡蛋不断地在液体中上浮、下沉,请你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上述有趣的一幕作出合理的解析。
答:当鸡蛋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时,鸡蛋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因此鸡蛋下沉;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盐酸接触后立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附着在鸡蛋壳表面形成气泡,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大于重力,鸡蛋上浮;接近液面时,气泡破裂,二氧化碳气体逸如空气中,鸡蛋的重力大于受到的浮力,又向下沉。如此不断循环,即出现上浮与下沉
2.小明为了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小钢球撞木块”的实验(如图所示),让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沿斜面滚下。
小明发现:小球高度越高,木块被小球推出的距离越大。请从能量转变和做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当球从斜面上静止滚下到达水平面过程中,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球的动能也越多,撞击上木块后,木块获得的动能也越多。由于木块重力一定、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所以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时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根据功的公式:W=Fs,当F一定时,W越大,s也越大,所以小球高度越高,木块被小球推出的距离也越大。
3.夏天,小明在家里吃晚饭时,看到爸爸拿起一瓶在餐桌上放了两天的啤酒,用起瓶器(俗称瓶起子)打开瓶盖时,听到“砰”的一声,并看到从瓶口冒出了一股“白气”,还看到从瓶口冒出了一些啤酒沫,请用初中科学的相关知识解释白气产生的原因。
答:①原本就是高压封装的啤酒,放置两天后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再释放出一些,这样瓶内气体压强更大,导致瓶内气体压强远大于瓶外的大气压;②当用起瓶器打开瓶盖时,瓶内气体迅速膨胀对外做功;③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小,瓶内气体的温度降低;④使瓶内和瓶口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产生“白气”。
4.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某市举办了半程马拉松比赛。半程马拉松需要跑20多公里,这对人身体的心肺等器官的功能是一次极限验,为此,报名参加的人都需健康体检。关于参赛运动员在跑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跑后腿部为什么酸痛无比?请你结合右图表就上述问题和现象作出说理分析。

答案:30. 由图表可知,在马拉松长跑中运动员主要进行有氧呼吸,但仍有少量的能量是由无氧呼 吸提供。与此同时会产生乳酸,因此跑后腿部会有酸痛感觉。
5.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用扇子扇正在燃烧的煤炉是越扇越旺,而同样用扇子去扇正在燃烧的蜡烛,却是一扇就灭。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1)煤和蜡烛都在燃烧,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二是需要充足的氧气(或空气),两者缺一不可(2分)。用扇子扇时 既补给了氧气(或空气)也带走了部分热量,使温度降低(1分)。煤炉中可燃物相比蜡烛多得多,用扇子扇时,补给氧气是主要因素,所以越扇越旺(1分)。而蜡烛燃烧需氧气不多,扇子扇时带走热量是主要因素,导致焰心周围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熄灭(1分)。
6.[2015衢州32]血糖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一个正常人在早晨进食前,血糖含量约为5mmol/L,进食后1h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达到约7.5 mmol/L,进食后2h血糖含量又下降到约5mmol/L,并基本维持在这个水平(会有微小波动)。请你把这个人从开始进食到饭后3h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画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 ,并解释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 。

(三个关键点位置基本准确,并连好线,给1分,有微小波动给1分)
解释:进食后1小时血糖含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是因为食物的消化吸收(吸收葡萄糖进入血液)(1分,描述中要有关键词“食物消化吸收”)
进食后2小时血糖含量又下降到正常水平,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促进血糖氧化分解),使血糖含量下降(1分,描述中要有关键词“胰岛素增加”)
7.[2019·衢州·29]“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衢州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出行”的各项规定,比如骑电瓶车的规定为:出行要戴头盔(头盔外部材料坚硬,内部材料松软),不带12岁以上的人,不超速行驶。请运用科学知识,从安全角度解释该规定的科学道理。
答案: ①若带上12岁以上的人,电瓶车总质量一般会明显增大,电瓶车惯性将较大,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②一定速度的电瓶车质量大时,动能大,发生事故时将造成更大伤害。
③头盔外部坚硬,能抵抗一定程度来自外部的力量,减小对头部的伤害。
④头盔内部材料松软,发生碰撞时可增大头部的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⑤头盔内部松软,发生碰撞时利于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起缓冲作用。
⑥超速行驶的电瓶车在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制动距离长(不易停下来),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答案中涉及“速度大,惯性大”不给分)
⑦一定质量的超速行驶电瓶车因速度过大,动能会很大,发生事故时将造成更大伤害。
答案示例:
示例:12岁以上的人,一般质量比较大,坐上电瓶车会使车惯性较大,刹车时不容易停住,而引发交通事故:同时质量大,在速度一定时还增大了整车的动能,发生交通事故时会产生更大的危害。电瓶车如果速度过快,遇到紧急情况时刹车制动距离长,不易停下来,而引发交通事故;同时速度大,在质量一定时整车的动能会很大,发生交通事故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示例:12岁以上的人,一般质量比较大,坐上电瓶车会使电瓶车惯性较大,刹车时不容易停住,而引发交通事故;同时质量大,在速度一定时还增大了整车的动能,发生交通事故时会产生更大的危害。电瓶车如果速度过快,在质量一定时整车的动能会很大,发生交通事故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示例:12岁以上的人,一般质量比较大,坐上电瓶车会使电瓶车惯性较大,刹车时不容易停住,而引发交通事故。电瓶车如果速度过快,在质量一定时整车的动能会很大,发生交通事故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示例:12岁以上的人,一般质量比较大,坐上电瓶车会使电瓶车惯性较大,刹车时不容易停住。
示例:12岁以上的人,一般质量比较大,坐上电瓶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九年级(下)
1.[2019·温州·32]气候、栖息地以及食物等是影响生物生存与进化的重要因素。地球陆地上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非常丰富。为什么热带雨林的物种如此丰富?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科学家认为,距今几千万年前,地球经历了几次冰川期,导致大量生物灭绝。而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受冰川期的影响相对较小。
资料二:热带雨林的部分特征
特征1:热带雨林的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其它类型生态系统存在差异(如图甲)。
特征2:热带雨林具有分层结构(如图乙),且树木四季常青,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旺盛。
结合上述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的因作出解释。

答:由于受冰川期的影响较小,热带而林保留的物种校多,经过长期的进化,使物种多样化程度较高。热带而林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树木四李常青,为各种动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有利于食物链的稳定。植物的垂直分层结构,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制造更多的有机物,也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