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案(表格式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教案(表格式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8-02 16: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第1课时 三角形中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2.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3.理解等腰三角形及相关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学生相互交流、思考得出结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合作讨论,尝试作分类图.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13-2,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名称.
学生自主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让学生说出得到的结论.
教师点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角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做法,并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4cm可能是底,也可能是腰,还要注意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分辨观察图形,让学生感受不同三角形的特点.
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活动得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第1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第2题.
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让学生归纳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归纳给予合理的评价并进一步完善.
深化对定义的理解,明确处理知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科书第69页练习第3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中边的关系
三角形的按边分类.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第2课时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拿两根木棍,一端用图钉固定,另一端用橡皮筋连接,教师转动图钉端,与橡皮筋组成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组成三角形的变化情况,教师根据角度及时提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师要求学生按角分类,只要有创意就提出表扬.
学生合作画出分类的结构图.
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指导现实生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用剪刀剪下3个角,并放在一起,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并自主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教师让学生用量角器随意测量某一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求出它们的和.
学生测量并计算,口述计算结果,师生集体纠正.
教师及时说明误差现象及其原因.
教师出示例2.
让学生分析题目包含的条件.
教师指导,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着重指出垂直的时候包含的两个条件.
让两名学生板演.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充分发挥学生操作能力或者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消化知识.
通过本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1页练习第1题.
教师巡回指导.
2.让学生合作完成教科书第71页练习第2题.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让学生归纳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归纳给予合理的评价并进一步完善.
深化对定义的理解,明确处理知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科书第71页练习第3,4题.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
第3课时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
【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
难点: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三角形中有哪些基本元素?
学生回答:三条边、三个角是它的六个基本元素.
引入:除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元素.
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基本元素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要元素,过渡合理、自然.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角平分线的定义.(多媒体出示)
提问:(1)还记得如何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吗?
(2)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它们有什么特点?什么关系?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还是一条射线?
学生回顾角平分线的作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指出:像这样能明确某个对象的含义的语句叫做定义.
2.中线的定义.(多媒体出示)
提问:你能像上面一样提出什么问题吗?
问题设计:(1)如何作一条线段的中点?
(2)三角形有几条中线,它们有什么特点?
(3)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吗?
指出: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介绍重心的含义.
3.高线的定义.(多媒体出示)
提问:你能像上面一样提出什么问题吗?
问题设计:(1)怎么过一点作一条直线的垂线?
(2)三角形的高一定在三角形内部吗?
(3)三角形的三条高是否也交于一点呢?
注意: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认识应从画图入手,以留下清晰的印象.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实践配以几何画板演示,发现三角形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分别相交于一点的结论.
4.巩固练习
教科书72页“操作”第1,2,3题.
学生动手画图操作.
教师让学生自己规范画图.
注意:特别是钝角三角形的高要带着学生动手落实好.
说明: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在直角的顶点上.
通过一组问题设计回顾了角平分线的几何作法,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的注意力和模仿力,同时回顾了角平分线、中点及垂线的几何作法,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中线的含义.
使学生多接触类比学习的方法.
通过比较再次巩固三角形的高的意义.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例1 如图,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出示)
(1)D为AC边的中点,则AC边上的中线是哪条线段?
(2)E是BD边的中点,则△ABD的中线是哪条线段?
例2 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DE交AB与点E,DF∥AB,DF交AC于点F.图中∠1与∠2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沿AD所在直线将△ABC折叠会出现什么情形?
教师重点介绍问题探究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将概念转化成结论的习惯,如:见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得角相等;
见三角形的中线,可知线段相等;见三角形的高,可得90°的角.
加深三角形重要线段与平行线之间的关联。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提问: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些给你的印象比较深?
教师可提问引导,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发现,积极肯定,鼓励表扬.同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整理和反思是数学学习的必要过程和方法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科书第74页习题第4,5,6题.
对所学知识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中几条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定义.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画法.